查看原文
其他

寒露至,驱寒“热”知识同步抵达

大河网 2023-11-16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秋寒初临,露染山河。作为自然界万物从丰盛到凋敝的过度,寒露是四季流转中第一个出现“寒”字的节气。
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但不止草木花鸟,开始穿起长裤长褂的人们也清晰感受到天气的变化。中秋国庆“双节”收假后,不少人就发文感慨降温的突然——“放个假回来,短袖变大衣。”“上班第一天好想捂个热水袋。”
网友留言
为此,记者采访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方剂教研室副主任张业,为网友带来一份驱寒“热”知识。
第一个“寒”字到了——
白露身不露 寒露脚不露
“每年寒露时节前后,有些人会出现手脚凉、口干、食欲下降等临床表现,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寒淤(湿)体质。”张业告诉记者,寒淤(湿)体质主要是由身体内部阴气过盛、阴阳失调、气血瘀滞等原因引起,随着天气转凉,这一体质常常会导致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功能的下降,也让驱寒成了这时的关键词。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张业建议从生活的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寒瘀(湿)体质的调理,“除了要及时添加衣物注意防寒保暖,特别要保护好我们的腰骶部、小腹部、膝关节及足部等下半身关键部位。现在,很多人的穿衣习惯并不太注重下半身保暖,秋天还穿着露脚踝的裤子、露脚后跟的鞋子,这样一来寒气就极易从脚底侵入体内,甚至有年轻人因此而膝关节疼痛”。
为什么要专门提到足部保暖?张业解释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从仲秋到季秋,虽一字之差,这句谚语却提到了蕴藏在“寒从脚起”背后的中医药知识。“脚为经络之根,因为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脚部的脂肪层较薄,最易受到寒邪侵袭,所以当足部感寒时,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让病邪乘虚而入,轻则伤风感冒,重则诱发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驱寒“热”知识——
正确泡脚可疏通经络
“寒露过后,凉鞋、短裤全要收起来。可以通过适度运动、穴位按摩、局部艾灸、喝寒露茶等方式注重下半身的保暖,也可以通过泡脚改善身体免疫力。”张业带来的这份驱寒“热”知识,需要始于“足”下。

泡脚
“泡脚主要是借药物热力直接透达,用来浸润、温煦足底反射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自我保健的目的。”作为人体经脉的聚集之处,中医认为脚为精气之根。足掌有300多处穴位、67个反射区,身体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需要通过足部,三条阳经(膀胱经、胃经、胆经)的终止点和三条阴经(脾经、肝经、肾经)的起始点,都在脚上。所以,正确的泡脚可以疏通经络、刺激足部穴位、温补下元、改善睡眠,是驱寒除湿的不错选择。

推荐药材:红花、生姜
“艾叶、生姜偏温性,用来泡脚可驱寒保暖;桂皮可以起到温肾消肿作用;红花主要功效为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泡脚能够预防冻疮;花椒属祛寒类中药,能祛除里寒,扶助阳气,善散阴寒之气,助元阳之不足,利气行水。”除了推荐易得的中药材,张业还提到,“泡脚最好时间是在晚饭后1小时或临睡前,每次泡脚的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45分钟为宜”。
何谓正确泡脚——
给“足”温暖也要对症下药
时下,伴随着清秋的到来,不少人已经把泡脚养生提上了日程。可网友“知了睡了”有个疑惑:“我看网上好多人流行用藿香正气水泡脚,有人说能祛湿,但有人居然泡完腹泻了,这是咋回事呀?”
张业建议,如果选择用中药泡脚,还是要先辨证明确自己的体质,对症下药才可以对身体有益。
记者也了解到,泡脚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糖尿病患者末梢循环差,对温度敏感度低,容易被烫伤,需要严格控制水温及泡脚时长,防止皮肤破溃、感染;静脉曲张患者泡脚后会使局部血流量增加,加重静脉回流负担,使病情加重;儿童经常泡脚会导致足底韧带松弛,不利于足弓形成和维持,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风险”。
寒露开始,天地间平添了一份清凉与空灵。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可以用一盆热水泡泡脚,既舒筋活络,又驱散疲劳。


来源大河网 王怡潇 董蕾 实习生 曹玉彤

责编:杜若森 审核:赵汉青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