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 | 于泽远:中国两会“大炮”熄火?

2016-03-11 于泽远 大案


今日大案:

【头条】两会谈司改 | 全国人大法律委副主任苏泽林:司法保障机制要跟上

【二条】深度|盛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改什么?

【三条】政协提案 | 崔永元:严查官员转基因监管严重失职

【四条】观察 | 于泽远:中国两会“大炮”熄火?



作者:于泽远 新加坡联合早报驻北京记者、高级研究员

来源:2016年3月9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今年的中国“两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年会)已开了一周,3000多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似乎都在中规中矩地参政议政,几乎无人成为媒体关注的“炮手”。


“炮手”是指那些敢于公开抨击时弊或提出“个性见解”的委员和代表。曾几何时,来自不同领域的“炮手”们竞相开火,为“两会”增添了不少亮色。


如2008年“两会”,委员代表们围绕各种问题“一炮未停一炮又起”,好不热闹。“女首富”张茵提出“高收入阶层税负太高”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等观点,引发舆论激辩甚至谩骂;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更炮轰发改委改革不力,“下属单位就有100多个,既有儿子部门、孙子部门,还有重孙子、重重孙子部门,三五个人就成立个部门,挂个牌就收费”。


2010年“两会”,被称为“老炮手”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不但直言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废纸”,还当面炮轰教育部长对学术腐败“零作为”;国家计生委原主任张维庆则细数买官卖官愈演愈烈、接待领导负担沉重等八大歪风,并以亲身经历发出“讲真话越来越难”的感慨,博得舆论喝彩。


2013年“两会”,习近平挂帅的中共新一代领导层首次亮相“两会”。针对张茵等“炮手”对媒体打起了“太极”,新华社还发表文章,称“两会”还是多些“逆耳之言” ,多些“炮手”好!


2014年“两会”,两次因意外被迫辞官的前北京市长、前山西省长孟学农成了媒体关注的新“炮手”。他直斥官员出书是“浪费纸张”,抨击官场上“博士”泛滥。他说:“有些人读什么博士?图虚名,招实祸。真想建议中组部把这些博士招来考一下。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我抨击不学无术、注水的博士。”


如今,“两会”日程近半,葛剑雄等“老炮手”趋于沉寂,新“炮手”仍难觅踪迹。编剧作家高满堂前天在政协小组会上批评中国的影视审查制度,总算是让媒体闻到一点“火药味”。


今年“两会”上“炮手”风采不再,或许与网络名人任志强在“两会”前遭“锁喉”有关。绰号“任大炮”的任志强上月在微博上质疑“党媒姓党”,被官媒扣上“公然反党”的政治帽子,其名下的微博遭全面封杀,本人也在等待中共党纪处分。


虽然任志强事件受到舆论高度关注,但在“两会”上,这似乎是个禁谈的话题。截止目前,只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接受财新网采访时表示,他反对那些没什么道理的网上删帖、对个人微博和微信非常粗暴的处理。


而多数委员和代表不愿触碰任志强。一些政协委员在被问到有关任志强的问题时,或顾左右而言他,或干脆“快闪”。


“任大炮”的哑火是不是“两会”不闻“炮声”的原因?答案可能没那么简单。从官方角度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被拔升到空前的高度,必然让占代表和委员绝大多数的中共党员们出言更加谨慎,而作为“两会”配角的那些党外人士,不可能不受官方风向的引领。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政治风向正在“左转”?答案同样没那么简单。比如,当任志强遭受官媒炮轰的时候,中纪委网站发表“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署名文章,强调政治家要容纳不同声音。


又比如,中共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在3月3日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式上高调表示,要“鼓励不同意见的交流和讨论,支持讲真话、道实情”。就连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也鼓励民营企业家“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


今年的“两会”还要再开一个星期。或许,人们还能听到振聋发聩的“炮声”。




搜狐社论:无财产公开议案,对反腐非好事


反腐与官员财产公开本是相辅相成的,二十年来相关议案也是着力在公开与反腐之间建立逻辑链条,人们也把希望建立在这个逻辑上。但是当这个议题休克之后,个案反腐与制度建设“断链”了,反腐给人“单兵”突进的感觉,民众成了反腐的局外人。


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律协会长韩德云积极履职,曾有“议案大户”的美誉,并且从十年前开始紧盯官员财产公开的议案,执着地将这个议题向决策层面推动。但是在今年两会上,韩德云没有议案,这也喻示着他念兹在兹的财产公开“折戟沉沙”。


从2007年开始,韩德云对官员财产公开的推动,是继承了另外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的“使命”。王代表从2003年当选,只担任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他任职期间,矢志不渝地推动官员财产公开进入舆论范围。而今,两位代表先后在这个议案上放弃努力。


官员财产公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体制谈及,并形成了县处级以上、省部级现任官员财产申报的内部监督。迄今为止二十年里,这个内部监督在升级为社会公开监督机制上没有进展,财产公开的体制内犹疑与两位人大代表的议案历史纠结在一起,终于未果。


在分析韩德云代表放弃死磕的原因时,有两个方面可供参考:一是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执政党内部的焦点转移,官员财产公开因其敏感及复杂,被取消了决策的优先权。反腐的成果尽管没有进一步转化为制度建设,但遏制了贪腐也会认为财产公开失去了必要性。


二是在社会观感上,大众及社会心理历经二十年不无漫长的期待,对官员财产公开这个话题已经感到疲惫,并在心理上放弃了对这一议题所抱有的虚假希望,转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这个话题。财产公开议题寂寂无声,人们对这种“无声”同样无声、无所谓。


官员财产公开议案“泯然众人矣”,全国人大代表当然感受到大众无可奈何之后的冷漠心态,尽管痛点依旧,但民意转而冷却,民意代表即使心意难平也深刻体会到意兴阑珊之感,索性不再作不合时宜的争取。个中隐痛昭著,人大代表及社会的心路历程叫人顿生感慨。


由此可见,体制内外在官员财产公开的立场上进一步加大落差,两下的分歧相当严重刺眼。代表暂停提交这类议案不代表它没有价值,社会对该议题的冷漠不代表不关心。但是在无法代表、关心不来的情况下,为了更多的盼望变为更重的失望,进行情绪止损也是明智。

民意及民意代表的取态,并非一点儿也不重要。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官员财产公开议题的冷落,会直接导致社会降低对反腐的社会评价,因为民众会认为反腐是件孤立的事情,而不是朝向制度的完善,因此与他们毫无关系。反腐的社会认同或将成为问题。


反腐与官员财产公开本是相辅相成的,二十年来相关议案也是着力在公开与反腐之间建立逻辑链条,人们也把希望建立在这个逻辑上。但是当这个议题休克之后,个案反腐与制度建设“断链”了,反腐给人“单兵”突进的感觉,民众成了反腐的局外人。


在反腐的进程中,当民意代表与社会大众沦落为看客,这绝对不是一种应该出现的正常现象。反腐如火如荼,民众无动于衷,这种鲜明的对比,已经释放出了不该被忽视的讯息。所以,当我们议论韩德云代表的落落寡欢时,更不能忽视了更深层的社会表情。


昨日大案:

【头条】从“彻底否定”到“彻底反思”

【二条】搜狐社论:两会涉法议题,警权边界是核心

【三条】林志炜:坚守北仲市场化

【四条】“鬼吹灯”走红起纷争:“自己抄自己”算不算侵权?



促进
法治
推动
公益
洞悉
法律
品读
大案
大案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哟~!

主编:李轩

主办: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

投稿合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近期热文观察 | 董保华:《劳动合同法》的十大失衡与修法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