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 和他们聊聊,暂时放下焦虑



_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_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的这首诗,最近被广泛传颂。


而杨万里一首“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又在立春那天,切中了多少人的心境。然而,当病毒袭来,我们的身体被禁足,城市被封锁,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我们的心灵无法也不能被禁锢。



艺术,当然无法神圣到驱赶瘟疫,但它也绝不软弱无力,自有它承载担负的东西。

 

艺术不是药,是一点温度。而表达,本就是一种武器。人们用艺术分享思考,宣泄情感,在某些关键时刻,它照进人的心灵,引发思考,传递共情,彼此安慰,疏导痛苦与焦虑。它还具备某种可贵的力量:从一份爱,创造出更多的爱。

 

有感于此,今日美术馆邀请爱艺术的朋友们,将他们心里最想和大家分享的艺术作品传递出来,带着他们此刻的思考和情感,与更多的人穿越病毒带来的禁锢,精神互联,将每一座“孤岛”连接成整片陆地。



_

& A

_



01

高鹏

今日美术馆馆长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推荐抽象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罗斯科在绘画中注入了强烈的精神成分,以一种让人萦绕在心头而不能忘怀的朴素画面而闻名。他的作品会让人感觉置身于他所营造的精神空间,而不是陈列作品的现实空间,可以超越人们的理智和感知认知,追求并思考人生的终极哲学。



罗斯科的作品一般都是由两三个排列的矩形色块构成。这些矩形色彩微妙,边缘模糊不清,好似漂浮在画面上。画面的色彩虽然看似简单,但颜色相互笼罩和晕染,使得明与暗,冷与暖,灰与亮融为一体,产生某种幻觉的神秘感。这种形与色的相互关系,象征一切事物的存在状态。另外,罗斯科的绘画作品尺幅往往很大,观看的时候能让人置身于体验中。


▲ 罗斯科为八角小教堂进行的创作


罗斯科在休斯顿为曼尼家族的八角小教堂创作的油画,可以被视为其具有哲思与诗意的代表性作品。这些巨大尺幅的作品色彩朴素,色调暗淡,有一种神圣而崇高的力量。这组作品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自身的生与死,福与祸,隐忍与解脱等。很多观众不远千里,来到罗斯科的绘画前沉思打坐。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当下疫情,很多人面对焦虑的情绪难以自处。抽象绘画抛弃了对具体形态的描摹,和人的情感联结得更加紧密。罗斯科的艺术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他通过有限的色彩和极抽象的大色块来反映深刻的象征意义。希望大家通过欣赏罗斯科的绘画,可以反观自我的不良情绪,更好的与当下情绪相处。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面对灾难吗,艺术似乎什么都能做,又什么都做不了。好似生命的意义,生命本没有什么意义,意义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这份行为和意愿便赋予了我们各自的生命意义。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未来生活和工作中,会更加懂得对生命的尊重与爱。就好似世界卫生组织说的那样“记住,这些不是数字,而是真正的人”。面对这次疫情的各种新闻和社交媒体信息,心情好似过山车一样,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述。但是我选择相信爱是最大的能量。如果说本次疫情会给我带来怎样的转变,希望余生更多地去帮助别人,更多地去传播爱的能量。




02

刘孜

演员、设计师


本次征集我们邀请到刘孜,现在的她身兼演员和设计师等多种角色。交流中得知,她近日也接到一些发声的邀请,但是此刻她只想跟随自己切实的感受,做最发心的分享。


Q: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我想向大家分享那些真正能够打动我的艺术家的作品。最初我想到的是博斯和他的《人间乐园》。当我在普拉多看到了原作时感觉非常震撼。这件作品无论创作技巧还是三段式构图,都脑洞大开,非常超现实。中间一部分叫“人间”,描绘的是人间极致的欢乐。但我看到的却是人间极致的贪婪,是被人类打破平衡后的自然。《人间乐园》创作的年代正值欧洲鼠疫肆虐,这幅作品也启示了人们要更好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 博斯(荷兰),《人间乐园》


我之后又翻阅了自己之前的一些笔记,其中有三位艺术家进入到我的脑海中。一个是格列柯,当时我在普拉多美术馆看到格列柯的作品,在众多文艺复兴审美的作品中,一下子跳脱出来,特别打动我,它拓宽了我对美的认知。第二个是盐田千春,在六本木当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她的作品时我落泪了。


但是,今天突然改变了主意,我决定和大家分享我脑海中出现的第三个艺术家牧溪和他的《六柿图》。牧溪的作品总让我感受到片刻宁静带来的无限余味,这种真实的美几乎是可以击碎一切的。今天早上,窗外毫无征兆地飘起了雪花,我觉得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此时像困兽一样我们,透过窗外依然能感受到美。雪花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与灵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疗愈我们的心灵。所有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我们都应该去爱惜它,一如爱惜我们的生命。人类的本性似乎是善忘的,我们经常会忽略身边大自然的美。而艺术则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在这种麻痹的、重复的、适应的状态中觉醒。需要有那根火柴,艺术就是那根火柴。


▲ 牧溪(南宋),《六柿图》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中国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六柿图》这幅作品,因为它还是有区别于西方审美的地方。牧溪是国人不常提起的画家。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不应该遗忘那些可以点亮我们心灵的、高水准的作品,以及它们带给我们的深刻反思。

 

分享的一个关键词是“治愈”。其实在我看来,这些传世之作的背后是这位艺术家深邃的思想沉淀。我为什么今天要说起治愈,可能是因为我觉得需要先经过现在这个阶段,才可以到下一个阶段。现阶段对我们来说,每一个困在家里的人都感到特别焦虑,甚至有一点恐慌,对未来有一种挺负面的想象。无论是对于身处前线、后方,还是异乡的人,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先经历治愈。

我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也是在三个阶段慢慢不断地进阶和感受。在刚开始看到一个艺术作品的时候,会特别有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或是真实还原。第二个层面触动心灵。第三个层面就是引发思考。能够让人引发思考的作品,是一个好的作品。


而在当下,治愈于我们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历史上那些重大的事件。经历重大事件后的人们留下的作品,相信在此时会对大家有很强的警示作用。牧溪生活的时代是宋末(南宋)元初,所以是宋朝由胜至衰的过程。但他的前辈创造的富饶繁荣他是可知的。这些重大节点时期创作的作品浓缩了他们的反思和沉淀。这些创作者的思考,对于同样深陷事件中的观者来说,也是特别容易达成信息沟通的作品。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对于本次的疫情,大家最初都没有特别强烈的意识。但在接受到更多信息后,大家开始恐慌,恐慌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焦虑,而焦虑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首先,就是直击真相,直面真实;接下来,要去梳理,让自己在平静的状态下思考;最后,还要对我们现在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我们演员是这样被教育的。当“真”没有的时候,就不要去谈后面的那两样。我们常常忽略了什么叫真实,为什么要去直击真实?为什么不敢直击真实?院体画从北宋开始,慢慢形成一种高高在上、宫廷的审美标准反映大国的精致高贵、富饶繁荣。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牧溪,我认为就特别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格列科。他跳脱出了已经被定义的美的标准,告诉大家万物皆美,真实即美。

 

我觉得不光艺术是这样,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是这样的。当你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相的时候,怎么去解决问题呢?以前我在做产品的时候,还会遵循某种工业化的标准,而工业化那种标准的美,当时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参照的范本,所以我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战战兢兢地学习。但是通过这两年我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的跟市场和产品接触,我开始觉得,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我不再去人为地掩盖、掩饰那些手工的真实痕迹,让真实的材料,足够真实地在烧制过程中反映出来。而手工痕迹的这种不完美和工业化产品的标准美形成了反差。而我想让大家有很多选择,可以去选择你觉得属于自己的那种美。牧溪告诉我们,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果你爱这个世界,就要用你自己的方式大声说出来,而不是用别人的方式。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我觉得怎么说呢,毕竟它不只是天灾,我们还是要真正地好好思考,好好反思。作为一个创作者,疫情让我更有创作的冲动。一方面,摆脱单一路依赖,参照物多了才能建立独立思考,对美有多元的认知。另一方面,我觉得要去拓展。无论是自己的内心,还是呈现出来的作品,都应该去打破这种固化的标准;最后,我还是会去践行自己对“真实即美”的判断。当你抵达真实的时候,美随即产生。这可能是要用一生走的路。我越来越清晰地能感受到,真实的力量在现今时代的可贵。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的判断,画出自己真实的人生。




03

舒剑

ART POWER 100中国艺术权利榜组委会秘书长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正好窗外雪花飞舞,突然想起了明代画家文征明《寒林晴雪图》,《寒林晴雪图》中的山、雪、树、屋、人浑然一体,虽然描绘的是雪景,但透露出了一个寂静而温暖的画面感。


▲ 文征明(明),《寒林晴雪图》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在这个雪天不能出门赏雪的时候,这幅中国文人画所营造的意境,是当下被疫情所困的人们的理想乐园。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慰藉心灵!我们联合了艺术家高艳津子等推出了线上简单易行的艺术疗愈公益课程,给困境中的人们带去一点美好!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珍惜当下,敬畏自然,好好活着!




04

国鹏

主持人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我分享的是自己收藏的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双龙背项饕餮纹半瓦,年代为战国晚期,距今两千多年。瓦当的当面直径34CM,为典型的燕国宫殿用瓦。作品的主题为饕餮。现在人一提到这两个字都会想起美食来。但在商周时期,饕餮是一种凶猛的神兽,既用来辟邪,又是古人用来和上天沟通的,商代青铜器纹饰中十分常见。


▲ 双龙背项饕餮纹半瓦(战国)


西周初年,公元前1044年,召公奭封于燕地(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地区),和当地遗留的殷商势力共建燕国,历经几次迁都,一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延续了八百多年。来自于殷商甚至远溯至四千年前在辽西地区出现的夏家店文化下层纹饰一直保留到战国时代,这在战国七雄各国宫殿的瓦当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高度的辨识性,而34CM的直径在同时期战国七雄的瓦当中属于最大的,只有后来秦始皇受到燕国宫殿影响而营建的秦宫室葵纹用瓦才超过了它。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你看这个巨型半瓦的眼睛仿佛像是在注视着世间一切邪恶的力量,尤其是目前全国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希望这件艺术品能为我们带来力量,也保佑全国人共度时艰。该半瓦原来位于战国燕王宫殿的屋顶,秦始皇一扫六国时,宫殿战火焚毁。两千多年后 ,当年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陶土做的瓦当从十几米的殿顶跌落下来,很难得的只是磕了一下口沿部位,整体相对完整。依然传递着一种雄壮霸气的力量。我也希望以这个幸存的瓦当来表达艺术作品中传递的正能量,祝福国人能度过这次难关!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面对灾难,艺术家当然可以直抒胸臆,创造出更好的反映时代的作品,比如毕加索在二战时期得知祖国西班牙的小镇格尔尼卡惨遭轰炸,愤慨的创作出同名的旷世巨作。但同时,一些永恒的艺术品也会隔离出另一个审美世界,让大家在非常时期得到短暂的休息,陶冶情操,这就是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的疗愈功能。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这次疫情恰恰让我们意识到了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能上前方的医疗战场,就在后方踏踏实实读书写作。我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整理自己最近研究的战国到汉图案瓦当背后所传递的文化密码和各地区艺术风格的影响,而且还列出了创作的文章的目录。这段时间的隔离恰恰是做学问和读书的最佳时机,不虚度生命,找一个有空白的领域,纯凭自己的兴趣,哪怕是个学术冷板凳。




05

刘佳

苏州国画院院长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推荐德国版画家、雕塑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死亡与女人》


画面中挣扎的母亲,隔离在死神与孩子之间充满着一种悲情的气氛,无声的惨象,侵入人心。也透露出一种母爱以及一种抗争的力量。


▲ 珂勒惠支(德),《死亡与女人》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当下的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全社会、全民共同努力,也需要一种力量。


Q: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在灾难面前,其实过去的历史给了我们很好的例子,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延安的版画,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交响乐,都是为一线人员加油鼓劲,做出一个艺术家在这样的时期应尽的职责。而且美术史应该观照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重大事件应该在美术史上有所体现,这次的灾难也应该有艺术家去真实的再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经过此次灾难,每个人都要重新审视过去,敬畏自然,克制欲望,珍惜生命。用作品反映真实的自然,真实的生活,表现自己真实的思想,为时代立传。




06

王陵

蝶亿时尚集团创始人、总裁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这是一幅关于梵高卧室的著名画作《梵高的卧室》。梵高所拥有的画作都有非常强烈的个性色彩,这正是我们喜欢他的原因之一,而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卧室要更个性化地方了。那个心灵永生不得安顿的梵高第一次有了一间自己的屋子。梵高梦想创建一个艺术家之家,而将自己的住处搬到这是在等待高更到来。朴素的床、椅子和洗脸用具等,都是真实的生活写照。画中的空间与他的风景画处理的方式相同,都采用后退空间感。色彩对比鲜明,让人产生愉悦感。


▲梵高(荷兰),《梵高的卧室》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我在十年前去法国南部旅行,特别参加了一个梵高之旅,在阿尔勒参观了很多他绘画里的风景,但最令我震撼和印象深刻的是他最后居住的圣保罗精神病院里那间昏暗的小屋,和他的名作里的那间小屋格局几乎一摸一样,却狭窄阴森,难以想象,他在这样的环境里,还继续创作出了最后的杰作《星空》和《鸢尾花》等。他在这里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穷困一生,却给后世留下众多伟大的作品。每当我看到这幅作品,都会想起那间精神病院里的小屋,想到什么是无法囚禁的灵魂。


“生活对我来说一次艰难的航行,

但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

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

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

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


我觉得,在这个疫情泛滥、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充满末世感的时刻,重温梵高的这幅作品,会令人更深的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穷困潦倒如梵高,在那样的陋室里,在生存的绝境下,依然创作出不朽名作,我们每个人是否可以想一想,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去面对当下的困境?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我觉得艺术可以抚慰心灵,也可以带来灵魂的追问。那些感叹因为不能出门而倍感无聊的人们,是否可以学会接受这样的现实,如有余力,可助他人,为武汉医院捐赠也好,哪怕转发捐赠信息物资信息,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或者利用这难得的假期,阅读、学习、创作,丰富自己的身心;也可以照顾陪伴家人,整理家居,给自己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享受难得拥有的温馨和幸福。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在这十几天里,看到了人性的善与恶,看到很多为灾区医院奔走捐赠的人,也看到对同胞恶言相向的自私利己之徒,有些人将成为日后值得尊敬和深交的朋友,有些人也将被永远拉黑。如果不是有疫情带来的影响,这十几天是我觉得无比美好的时光,和孩子亲密相处,可以亲历他无数个生命中的第一次,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打开书架上尘封已久的小说,享受自己精心布置却始终没有很多机会好好享受的花园阳台...在未来的日子,会更加珍惜和努力创造这样的美好时光。




07

邢宇

《绝对艺术》出版人兼总编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德·库宁的作品,这幅作品的名字我并不知道,是我去年12月初,在上海西岸美术馆和蓬皮杜中心合作的展览中看到的!


▲ 邢宇拍摄于展览现场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我很喜欢德·库宁,但其实看不懂他的表达,只是每次看到都会产生自己的想象!在这幅作品中,德·库宁把抒情和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种颜色与线条中使画面的抽象感富于激情和想象。大写意的笔触使各个色彩模块之间捉摸不定,面对这张作品时,感觉德·库宁让你放弃了无谓的猜测、揣摩与思考,在色彩、线条架构中尽情体会艺术的纯粹与美丽。


我并不理解德·库宁要表达什么,然而鲜明具有震撼力的色彩和线条肌理是最直观的,这种震撼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拥有与心灵节拍相吻合的节奏,混乱的、有序的、激荡的、野蛮的、明快的......完全是交响乐式地释放!不用用力去思考各种复杂的艺术语言与节奏关系,看一眼就可以感受到。




08

艺婷

策展人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2014年年底, 法国Art of Change 21 组织邀请了来自12个国家的21位艺术家、企业家以及年轻工作者来到巴黎,一起召开了一个头脑创意风暴大会。讨论如何积极的影响2015年将在巴黎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最终, 中国唯一受邀的女艺术家文芳提出的“MASKBOOK”的想法脱颖而出,成为整个组织在2015年期间具体实施的两个艺术计划之一。MASKBOOK的想法,是通过自制口罩的方式,表达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来自40多个国家的数千参与者参与了当时的“MASKBOOK”。


2020年1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2019-nCoV)在中国的肆虐和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文芳在中国重启了“口罩行动MASKBOOK”,并由其参与的艺术小组“窗鱼艺术小组”共同实施。

 

窗鱼艺术小组是留法艺术家文芳、留美建筑师马阅,艺术史博士郭韵雯与策展人艺婷发起的艺术小组,旨在以公众创作项目,连接社群、艺术(窗)与心灵(鱼)。

 

经由微博、微信平台和雅昌、艺术头条及“荐见美学”在线直播的方式,窗鱼艺术小组以全远程的方式完成了项目的发起和执行。自发起之日,收到北京、长春、苏州、南京、上海、贵州、潍坊、东京等地的许多作品,窗鱼艺术小组也将这批作品制作成网络海报再度传播。许多活动参与者自己也完成了海报制作。

 

我推荐的艺术作品,即是初级网络海报作品的合集


▲ “口罩行动MASKBOOK”自2020年1月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2019-nCoV)重启以来,参与者创作的第一批艺术口罩。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正如今日美术馆的提问:“面对灾难,我们能做什么?艺术又能做什么?”


这件作品提出了自己的一份回答。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其实每一次面对灾难,无论是自然灾难、政治灾难,都有艺术家、策展人做了些什么。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几乎将美国的新奥尔良(New Orleans)市变成了荒野,城市里没有电,没有水,也没有燃气。2006年初,策展人Dan Cameron拜访了这座饱受摧残的城市,在一个讨论艺术与艺术家如何帮助城市重建的公开会议上,曾经策展过台北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的Dan Cameron分享了他亲身见证的大型当代艺术国际展览对一个城市吸纳资金和国际关注,促发旅游业和其他行业的实际作用,提出可以在新奥尔良做美国首个国际大型当代艺术三年展。在慈善家 Toby Devan Lewis的资助下,第一届新奥尔良三年展于2008年11月进行。81位国际艺术家参展,其中许多作品都与新奥尔良的历史、特定区域有关。如同Dan Cameron的设想,新奥尔良三年展引入了一线当代艺术家鲜活的创造力,给当地社区的民众带去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生活方式。新奥尔良三年展在城市的灾后重建,无论是财务、行业或是民众心理的重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的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针对2001年的“911”灾难和后期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主策展人Francesco Bonami 的策略,是启用9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当代艺术策展人(阿根廷出生,主要在美国和意大利工作的Carlos Basualdo;瑞典出生的Daniel Birnbaum;法国出生的Catherine David ;意大利出生,主要在美国和意大利工作的Massimiliano Gioni;中国出生,主要在意大利、法国和美国工作的候翰如;瑞士出生,主要在英国工作的Hans Ulrich Obrist;墨西哥出生的Gabriel Orozco;埃及出生,主要在英国工作的Gilane Tawadors和斯洛文尼亚出生的Igor Zabel)各自策划了九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借用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全球平台启发公众对于单级思维带来的恶果的思考,以及探讨更加“岛屿化(法国哲学家Édouard Glissant的观点)”的文化态度。


近些年,环境问题是最大的全球灾难。已经有许多艺术家创作了相关作品,表达自己的质疑、思考、呼吁。越来越多的大型艺术活动开始针对这个问题。2019年米兰三年展的主题是“破碎的自然”,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的主题是“第七大洲”。2020年初伦敦蛇型画廊50周年的活动上,这家艺术机构宣布,对生态危机的应对将是其未来所有活动的核心。它采取的策略,是实施一个多平台的计划“共同生态General Ecology”,任命一个专门负责生态方向的策展人Lucia Pietroiusti,启动一个“慢程序”,即在画廊的展览之外,用线上、对外输出合作艺术家、思考者的作品方案等方式延展展览,将一个物理性的展览拓展到更加观念、更为无疆的范畴。艺术总监Hans Ulrich Obrist自己也表示,他将大量的减少自己的飞行时间,降低个人的碳排放。


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能做很多啊。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这次疫情,我有了大量的独处时间。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反省过去没来得及反省的事情,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耐心动手:下厨、做口罩、画画、玩手碟……也经历了看着冰箱里的蔬菜仔细衡量每顿饭的用量从而精心面对每一颗蔬菜,想尽办法去保护水果的新鲜,开始体会自己的所需其实有限。我开始确实体会到过程之美,也体会到心力的增长。以及,在疫情中,有一些深度连接的朋友,让我觉得三生有幸。我想未来,无论个人或是社会层面,都不敢说不会有更坏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从这次疫情中学到的,都让我能够更好的面对。谁也不是一出生就有能力应对一切,反复练习、反复改进就是了。


图片来自受访者

部分来自网络


__


在接下来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征集中

我们将邀请不同的朋友

加入进来

共同度过这段无比艰难的时期


如果你有自己的感悟想要分享

请随时与我们进行互动!

在微信后台联系我们

或微博@今日美术馆


和大家聊聊

暂时放下焦虑  






即将恢复展览






小程序合作伙伴



注:

1,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转发到朋友圈与大家一起分享!

2,你可以在微信上查找公共账号,搜索“今日美术馆”,加入我们的行列!

3,关注今日美术馆,你可以获得更多展讯,有趣的活动信息,很多都是免费的哦!

4,你还可以回复“0”,进行自助查询!

5,今日美术馆开馆时间:10:00-18:00,17:3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全天开放欢迎大家!


今日美术馆网:HTTP://www.todayartmuseum.com

今日美术馆官方微博:@今日美术馆

官方微信号:today_art_museu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