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CCF专题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8年CCF优博奖获得者的科研之道

金海 中国计算机学会 2022-05-15


CCF优博奖设立已经13年了,成为CCF众多奖项中知名度很高的奖励。获得CCF优博奖的绝大多数青年学者都在后续的发展中成为了各领域的翘楚。本期专题将展示五位2018年CCF优博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科研经历与心得体会。详见CCF数字图书馆。

关键词:2018CCF优博奖  科研道路


早在还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时候,CCF就率先开始了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CCF优博奖)的评选。到2018年,CCF优博奖的评选已经13年了,CCF优博奖已经成为CCF众多奖项当中知名度很高的奖励。获得CCF优博奖的绝大多数青年学者都在后续的发展中成为了各领域青年人中的翘楚。
2018年CCF优博奖的评选是历届优博评选中的一个里程碑,第一次将被推荐人是否发表过中文代表作作为刚性指标。虽然CCF早就在其奖励条例中明确规定,凡是以论文作为成果形式的奖励都要有中文代表作,但是这一条例一直没有刚性执行。正是因为这一刚性要求,2018年从各个单位推荐来的候选优秀博士论文数就比往年少。2018年CCF优博奖的评选还特别强调了所提供的代表作跟博士学位论文之间的紧密程度,毕竟是评选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而不是CCF优秀论文。经过两轮的专家评审,共从18本博士学位论文中评选出5本优秀论文。它们分别是南京大学蒋炎岩博士的《并发程序共享内存访问依赖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苗东菁博士的《数据一致性的计算复杂性理论和算法研究》、东北大学王志刚博士的《分布式大图迭代计算技术研究》、清华大学易鑫博士的《自然文本输入中的贝叶斯推理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郑臻哲博士的《移动互联网中博弈模型与机制设计研究》,这五本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也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的平衡。本期专题将向大家展示这五位2018年CCF优博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科研经历与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并发程序首先是很难写,但更重要的是很难写对。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就算是已经知道程序里有缺陷(bug),想要复现缺陷触发的过程都很困难,更不用说测试了。蒋炎岩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并发程序共享内存访问依赖研究》揭示了观测并发程序执行的固有困难和在此意义下所做的一些尝试。他研究了基于访存依赖的并发程序动态分析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实现了执行重放调试、依赖反转测试等实用工具,在一些高度成熟、广泛应用的软件中检测出了深埋已久的严重缺陷。读博这几年的研究经历也使蒋炎岩博士走上了一条更实用的研究路线,即关注如何从理解需求出发切实地提高软件的质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首先为了程序员的那种自我满足,其次是创造一些对社会有用的实际价值;当二者达成一致时,往往能做出不错的研究工作。
数据质量管理一直是数据库和人工智能领域长久关心的话题,质量评估和修复的基本理论问题鲜有结论,苗东菁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数据一致性的计算复杂性理论和算法研究》给出了数据质量评估和修复中基本问题的计算复杂性分析和算法。他针对不一致关系数据的评估、修复和规则挖掘等基础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丰富了数据世系和数据质量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大数据可用性领域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回顾自己的博士生涯,苗东菁博士认为他的读博之路就是一条由问题驱动的读博之路,从一开始读博,就参与到了他的导师李建中教授牵头的973项目“海量信息可用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中,这为他的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自己总结出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推进进度为驱动”的研究方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导师负责圈地,学生负责抓鸭子,有没有鸭子凭的是导师的学术眼光,能不能抓到鸭子凭的是学生的态度和能力。
要说大数据时代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一定少不了图计算,其中大图计算尤为引人注目,而分布式大图迭代计算则是解决大图计算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的大图计算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如缺乏高效的图划分方法、难以支持海量数据的快速磁盘存取、缺乏高效的容错控制机制等。王志刚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式大图迭代计算技术研究》在大图划分、迭代计算、系统容错和迭代及其学习算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提高了海量图数据计算效率,促进了大图数据迭代计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总结自己的读博之路,他觉得“任何科学问题都起源于实践,而研究成果又必然服务于实践”,“最佳的研究方法是寻找一个相对成熟、业界认可的分布式系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集中精力针对自己关心的问题展开研究验证”,同时“需要敏锐的科研嗅觉和超强的行动力”来应对激烈的竞争挑战。
文本输入是人机交互中最基本的任务之一,是人向计算机表达交互意图的重要途径。实现自然、高效的文本输入方法成为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问题。易鑫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自然文本输入中的贝叶斯推理方法》针对自然交互行为噪声带来的意图推理难题,对文本输入中的基本贝叶斯方法在精度、算法和动作模型上进行了优化,大幅度提高了交互性能。不仅首次实现了智能手表上多光标加速的文本输入方式,而且显著提升了物理键盘和手机软键盘上的输入准确率;面向虚拟键盘双手盲打输入接口,提出了双手盲打输入的手部动作运动模型,将输入准确率提高到近100%,在空中打字这个已存在数十年的交互概念上实现了技术突破。研究成果已集成到华为手机等主流产品中。总结自己的科研之路,易鑫博士认为科研人最为重要的特质就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他的导师史元春教授的一句话,成为了他科研路上的指路灯,那就是“一名研究者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发了多少钻空子的文章,而是在于做了多少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随着分布式系统、网络、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资源管理需要多方合作完成。郑臻哲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移动互联网中博弈模型与机制设计研究》运用并发展博弈论及机制设计等数学工具,研究了频谱资源分配、云带宽资源管理、数据感知与定价等网络经济学关键方法,系统地解决了网络环境中多种竞争共享资源的动态分配问题,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部署具有指导意义。总结自己的读博科研之路,他认为“良好的科研素养需要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与科研环境的耳濡目染才能形成”。做学问不但要勤奋,更“需要掌握好扎实的理论基本功”,“作为科研人员,不能随波逐流,一味追求热点,而更应该挖掘业界背后本质的科学问题,用严谨的数学工具予以分析和研究”。他的导师陈贵海教授的斧头钉子理论对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钉子(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斧头(数学理论工具)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人类知识的结晶”。


每位青年才俊在自己的博士生涯中都深深地感悟到了科研的真谛,那就是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做真正有价值的科研,做出有益于整个社会进步的成果。同时他们的导师也是他们成长中的楷模,导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以在表彰这些青年才俊取得辉煌成绩的时候,让我们也对培育他们的导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介绍

金海

CCF会士、2018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评奖分委员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系统虚拟化、集群计算和云计算、网络安全、网络存储与并行I/O等。

hjin@hust.edu.cn



CCF推荐

【精品文章】


或点击“阅读原文”,前往CCF数图相关栏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