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故宫的小茶仙申请加您为好友,点此通过
感谢阁下查收我的好友申请!
作为一名小茶仙,在下唯爱以茶会友。
从避暑山庄到紫禁城,我都曾携茶香走过。
这就是我!31公分的坐高,泥塑彩绘的头手,绫制的衣袍,端坐于紫檀椅上,神态和善悠然。
是不是颇有高士之风?
清 泥塑彩绘茶仙人像
虽看上去年纪稍长,但区区两百七十多岁的我,与有着六百年历史的紫禁城相比,还是稚嫩了些!
遥想乾隆十八年,造办处的工匠们做出了第一位像我一样的“陆羽茶仙”。
到了乾隆二十一年,至少有九件茶仙人像在工匠师傅们的手中诞生。
《活计档》等清宫档案中,清晰记下了我和伙伴们的诞生和去向。
每件像我们这样的茶仙人制作完成后,都会按乾隆皇帝的旨意,安放在紫禁城和各处行宫的茶室内。
紫禁城的碧琳馆,静明园的竹炉山房,西苑的瀛台千尺雪,圆明园的怡情书史池上居……在这些幽静的空间内,茶室主人与我们对坐而饮,平添许多雅趣。
清 董邦达西苑千尺雪图卷(局部)
清 弘历行书千尺雪三字匾
想必各位对这些名字不甚熟悉吧!碧琳馆,是紫禁城建福宫中一座依山而建、小巧玲珑的建筑,有着“咫尺间,缥缈蓬壶趣”的意境;
竹炉山房,则位于京西静明园的“玉泉趵突”旁。
说起这“竹炉”,还另有一段渊源。
顾名思义,“竹炉”就是竹编的茶炉。乾隆帝南巡时,对竹炉之雅十分喜爱,并命吴工效制。后来,更是在香山静宜园构建了茶室“竹炉精舍”。
清 竹茶炉
清 竹茶炉
清 竹茶炉
清 乾隆御题竹方炉(底)
而我,要比其他伙伴走得更远一些。
制造完成后,我被安置在了热河避暑山庄中的千尺雪茶室。
避暑山庄中,共有两处乾隆皇帝的茶室,一为千尺雪,一为味甘书屋。其中,千尺雪位于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曲水荷香”的东边。
《御制避暑山庄诗》之“曲水荷香”配图
溪流明净,茶汤澄澈;
荷芳阵阵,茶香沁脾。
就是在这间美景环绕的茶室中,
我陪伴品茗者度过了许多回味悠长的时光。
直到1914年,古物陈列所成立。我与其他来自沈阳、热河的清廷文物一道,回到了这座久违的城;
战火四起时,我留在了北京,没能见证波澜壮阔的文物南迁征程。所幸在后辈们的保护下,我得以安然无恙;
1947年,故宫博物院的同仁们将我归入藏品序列,我也终于算是正式回到了当年出发的地方。
各个档案中的条目,前襟、桌椅上数次清点留下的纸签,见证了这些年我曾走过的路。
《热河园林陈设运京物品表》中
记载的“茶仙人”(左)
《内政部古物陈列所留平物品清册》中
记载的“紫檀桌茶仙人”(右)
刚才提到,造办处档案称我们为“陆羽茶仙”。没错,我的原型就是那位被尊为“茶神”“茶仙”“茶圣”的唐代名士陆羽!
陆羽的《茶经》,对我们茶文化的发展和流行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唐宋时,就已经开始流行在茶肆商铺乃至茶库、茶室之中供奉陆羽像。
爱茶成痴的乾隆皇帝,自然是“亦复效之,未能免俗,应为羽所窃笑也。”
假如陆羽听闻,或许真会偷笑呢!
各位觉得我与这位先贤的神韵,
是否确有几分相似?
我们中国的茶文化,不单单指如何制茶、品茶,更体现了追求修身养性、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精神享受和人生追求。
而身为世人眼中陆羽的化身,我们不仅是茶室的守护者,更是人们品茗时的交流者。
自茶文化兴盛以来,以茶会友的习惯便烙印在我们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中。
在此,小茶仙愿代先贤名士,
与大家结下如茶般淡雅馨香的
君子之交,在接下来的时光里
共同品茶、论茶,探求茶世界
的万象大观。
能与各位对饮交友,荣幸之至!
再过几日,我们就有机会当面畅谈啦!
9月2日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将正式向广大观众开放参观
有描绘文人饮茶宴乐的画卷
有包装精美、食药两用的普洱茶膏
清 普洱茶膏
有在茶桌上常伴我左右的茶具格
清 茶具格及配套茶具
还有许多难得一见的朋友,
将会漂洋过海赶来赴约!
我们期待在午门展厅中与各位相见!
大家之后还想听我讲些什么?
还将挑选五名茶友送上小礼物哦!
参考资料:
1. 廖宝秀《吃茶得句 乾隆竹炉山房茶舍与茶器陈设》,《紫禁城》2020年第10期。
2. 赵芸格《一生为墨客 几世作茶仙:故宫博物院藏茶仙人像考》,《紫禁城》2023第8期。
插画/樊星
制图排版/鲁婉卓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