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督城枪击案令人痛心,乱世中还有温暖可寻吗?

赞赏佳音 今日佳音 2019-09-21


作者: 潘文凯

据BBC新闻报道,发生在3月15日的新西兰基督城(Christ church)的两座清真寺的枪击事件,迄今已造成50人丧生,20多人受重伤,其中不少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新西兰总理形容这一天是新西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这次枪击事件的主要嫌疑人自称叫塔兰特(Brenton Tarrant),28岁,是澳大利亚的工薪阶层的白人,他不仅是枪击事件的主要实施者,并且也策划了在社交网络上直播整个枪击的过程。


嫌疑人宣称这次恐怖袭击的动机就是基于种族主义,他反对伊斯兰教。他还自问自答地说:“这次袭击是反移民吗?……是的,毫无疑问。反移民,反种族替代(anti-ethnic replacement),反文化替代(anti-cultural replacement)”……


除了恐怖袭击外,在上面所涉及到的词汇中,显然很容易触及人们的神经,甚至引发广泛的纷争。基督城或者这个叫做基督教会的城市、清真寺、种族问题、移民问题、文化问题、信仰问题等等,这些议题可能不仅让支持不同政策立场的人产生更深的沟壑,甚至让基督徒之间也会产生嫌隙。



01 爱超越身份政治


在最近的新闻中,无论是ISIS对于他们所谓异教徒的野蛮杀戮还是基督教堂和清真寺遭遇的恐怖袭击,以及去年同性恋酒吧所遭遇的同样的袭击,都在表明现代社会出现的身份政治的危机。


这个“身份政治”,即我们对于与我们不同信仰、立场、甚至性取向的人充满着一种残忍和仇恨,无法以尊重和关爱来对待


遗憾的是,我们基督徒在这些公共事件中,并没有做出好的榜样。例如,几年前上映的电影《血战钢锯岭》,竟成为基督徒之间彼此攻击对方信仰立场的导火索。


在很多基督徒所写的文章中,“白左”(通常指持有左派进步论和关注移民、LGBT、关注少数族裔权利的白人)、“圣母婊”等词也大行其道。



在这里,我无意论证和评价是否存在一个真实的由“白左”的人组成的组织,因为一个支持移民的人也许在对待性别议题方面会持有不同的看法,并且这个人可能是黑人也可能是白人更有可能是亚裔。


然而如果基督徒对这个词里面所包含的狭隘的种族主义和身份政治的歧视含义没有敏感,用肤色等排斥一个群体却是违背了信仰。


正如欧洲曾经建构出“丑陋的犹太人”摧毁基督教的阴谋一样,如今,“白左”这种词汇在基督徒中大行其道。


但如果我们只能够通过树立共同的敌人将基督徒团结在一起,同仇敌忾,那么,我们所走的道路就离福音只能越来越远。


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不一定就是可怕的坏人,那个他者不一定就是可怕的恶魔,也许就是我们应当拥抱的邻舍。


然而我们狭隘的身份政治也以一种宗派主义的形式出现,让我们对待同样信仰的基督徒时,首先不是谦卑和爱,而是质疑、批判和冷漠。我们忘记了保罗说的,吃或不吃都是以荣耀上帝为目的。



当代神学家侯活世(Hauerwas),指出目前福音派普遍的一种困境:


我们渴望用政治的权力来塑造一种安全感,我们渴望用庞大的人数和声音,用非此即彼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刀切地处理诸如同性恋、移民等等议题,而忽视那里面具体的人,将自己包裹在一种自欺的确定性。


“结果就是我们的关系已经成为了无情的操控。我们看待我们自己和他人只是卷入权力和自我利益复杂游戏中的小卒。”似乎,对于基督徒而言,我们都不能够给予这个时代一个新的伦理榜样(《和平的国度》The Peaceable Kingdom, 第9页)


现代的移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无论支持者还是反驳者都有看似合理的理由。笔者在此无意评价这些政策。


但是,我们需要考虑:作为基督徒如何去对待一个真实的背井离乡的移民,Ta可能是从乡下来到城市打工的人,可能是从一个贫穷国家非法到另外一个富裕国家的人,他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同的故事,不一样的苦难。基督徒该如何去做呢?


在奥古斯丁的时代,当罗马被蛮族攻陷,大批难民涌入非洲,这位主教在希波和迦太基的讲道中说到:


“现在,感谢上帝美好的赐予,冬天以来。想想那些穷人,想想你如何能够给赤身露体的基督衣服……姐妹和弟兄们,再次重申,以至于你可以认识到你不会缺乏将基督彰显出来。


听啊,那位审判者将会说:“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你们每一个人期盼在天上邻舍基督的座位。


将你们的注意转移到躺卧在道路旁的他;将你们的注意转向基督身上,那位饥饿,忍受寒冷的人,基督在贫困人和陌生人中。”



02  不一样的灯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全球化世界,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却发现我们的眼光越来越狭隘,我们的圈子越来越小,我们即便是基督徒却也如此孤独,敏感,对陌生邻居和陌生世界充满着恐惧。


在这个冰冷的时代中,教会能否成为一个不一样的灯,带给这个时代盼望和温暖呢?


侯活世将教会看作是上帝在今天这个时代所讲述的新的语言,教会本身就应当是一种伦理,是这个世界接待陌生人的社群


教会要向这个时代任何一个有需要、有渴求、寻找盼望、追求真理的人开放,接纳一切愿意追随耶稣基督的人,接纳一切的罪人



英国作家G.K.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在《异教徒》中,谈到了上帝为什么创造邻居在我们身边:


“带着邻居性格中一切天生的东西,这些东西令我们害怕。他像星星那样陌生,像雨水那样满不在乎。他是人,是一切动物中最令人害怕的动物……(信仰)谈的不是一个人对人类的责任,而是一个人对自己邻居的责任。” (第121-22页)


在谈论到如何对待邻舍时,他指出:


“但是,我们爱邻居必须是因为他就在那里,这个原因要令人惊恐很多,也让我们对待他的态度必须更认真。他是人的样式,是上帝实实在在地给予我们的


正因为他可能是任何人,所以他代表每一个人,正因为他是偶然,所以他成为了象征。” (第122页)



03  我们不是孤岛


正如这段话所言,上帝将我们身边放着的人,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他们可能是基督徒、无神论、穆斯林、同性恋、男人、女人、孩童,我们喜欢的人或者我们不喜欢的人,但是当他们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他们?主耶稣会如何对待他们?


我们想到在福音书中,当主耶稣面对那位被人歧视的妓女时,他选择了怜悯和饶恕;在面对水井旁的撒马利亚妇人时,他赐给了她生命的源泉。


他在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去做,不是因为我们有爱的能力,而是我们就是那个故事中的罪人,那个被得到了怜悯的人,那个整日在罪中挣扎的人,那个也许也被人歧视也歧视他人的人,那个期待正义却也常常对人不公的人……


教会和基督徒真正胜过世界,不是因为我们人数的众多,不是因为我们地位的高尚,不是因为身份政治和权利政治,而是因为爱。这种爱仇敌的爱,打破种族界限,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颠覆了世界通行的法则。



就如杨腓利在《耶稣真貌》中所写的,“耶稣的爱跨越了界限、分歧、给人以恩典。他所代表的上帝的国度不是呼召人们卷入暴力,而是带着一种允许人抗拒的力量,谦卑而不强迫……”


在今天,尽管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却感到更多的不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碎片,似乎不法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的爱心也越来越冷淡。


然而,也许这起枪击事件让我们再次回到耶稣基督的十字架面前,回到那舍己之爱中,回到爱邻舍的教导中,不再追问谁是我们的邻舍,而是在坚守信仰真理的爱心中,去仅仅抱住那位受伤的邻舍,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冷漠的时代带来福音的温暖,在这个黑暗的一天点一盏灯,即便微弱,也能够将上帝的爱借着我们传递出去。



如同约翰·多恩在那古老的诗句中敲响的警钟: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 完 


作者简介:

媒体和神学研究者。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转载须注明来源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佳音精选

佳音名家专访系列:

马斯登论基督教与文化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浏览佳音往期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