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12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为什么在梵高的画里,总会读出某种忧伤?

赞赏佳音 今日佳音 2019-12-18


作者:孙基立

欣赏梵高(1853-1890)的画,总会读出某种忧伤,无论是傍晚的雪景,戴白帽的农妇, 秋天的白杨树,村庄蜿蜒曲折的小径,甚至金黄的麦田……



01


他出生于牧师家庭,曾经读神学,希望当一名牧师,而他生活的时代,牧师必须是衣冠楚楚、受人敬重的人物,而他却对当时最贫困,社会地位最低的矿工有负担,希望服务他们。


他在比利时矿区当实习牧师时,用薪水周济他们,给他们提供住处和衣物,自己反而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最终因为衣衫褴褛,形象有损牧者的尊严而被荷兰改革宗牧会终止合同。


这对于当时的宗教风俗来说,应该不算是一个荒谬的决定。当时欧洲一些传统的教会,与社会地位、财富、名望和权力紧密结合,和耶稣时代的犹太教会非常相似。


于是梵高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他很晚才学画画,37岁就走到人生的终点,却留下了大量的画作。可惜的是在他生前,他只卖出过一幅画。



梵高离开了故乡荷兰来到艺术家向往的巴黎。大城市里艺术家云集,其中也有不少生存的竞争,虚荣和隐密的、难以逾越的社会阶层等级。


他在这个缤纷的大城市里是一个贫穷的、不被人理解的小画家,他怀揣理想,靠着兄弟提奥的资助,寻觅自己的一番天地。


其实他的理想很小,就是找到一家咖啡馆愿意展出自己的画。


估计在大城市他始终感到不适应, 后来又转辗到了一个小镇阿尔,他孤独地画画。


他试图和画家高更成为知己,却失败了,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是一个渴望真挚友谊和亲情的人,但是除了理解支持他的弟弟提奥,他一生孤独地生活。他画笔下的人物常常有凝滞的表情,仿佛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难以喘息。


他的精神性疾病时不时发作。一次,居然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 他在精神病院和正常人的世界中辗转往返,精神病院中疗养的日子,他画那里的病房、星空、街道、教堂……


《奥维的教堂》(1890年)


02


我印象深刻的是他1890年的作品《奥维的教堂》,这幅画创作于他生命的最后七十天,画布上有一个在小丘陵上的教堂,教堂的结构是非常典型的欧洲传统教堂。


钟楼,拱形的彩色玻璃窗,门前有开花的小院子,教堂前面是一条蜿蜒的乡村小路,一个戴白帽的农妇正提着长长的裙摆向教堂走去。


但是奇特的是,教堂的屋檐不是现实世界里的直线,而是弯弯曲曲的,这些曲线也体现在小径的布局,花园里的草痕,甚至描绘蓝色天空的画笔痕迹,蓝天仿佛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幅画仿佛是梵高内心的写照:信仰永远不是简单的直线,它会有许多挣扎、 困境和怀疑。


他自己的信仰如此,他所描绘的教堂也是如此,但是那个穿着梵高故乡荷兰传统服装的白帽农妇沿着弯曲小径向教堂淡定而行的身影仿佛是一种隐喻:人类追求信仰的形式和道路都是曲折的、艰难的,但是人们永远都在追求信仰。


《星夜》(1890年)


曲线出现在梵高的许多作品里,无论主题是什么。即使是这些物件在现实中其实是直线(例如教堂的屋檐)


曲线似乎折射出他反复思考、徘徊、痛苦和心灵的挣扎,这种曲线在他的1890年的画作《星夜》中特别明显。


这是他在法国南部的Saint-Paul-de-Mausole精神病疗养院的窗口望出去的清晨的星空:那些变形得出奇巨大的星辰,占据了深蓝的夜空,每颗星都是由漩涡般的曲线绘成。


这幅画创作于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在最灰暗艰难的时刻,他依然在描绘光明的星辰, 那些漩涡一般的曲线构成了光明之源,就如同他艺术家的理想,他对神圣事物的信心,虽然充满曲折挣扎,但依然是光明的源头。


梵高有一系列奥维的作品: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七十天,似乎已经感受到生命即将逝去。他以狂热的速度绘画,留下了七十多幅作品:瓦兹河岸、葡萄园、田野风光、农舍、雨天……他用鲜艳的颜色描绘了这个安静美丽的法国小镇。


《麦田与乌鸦》(1890年)


他举枪自尽之前最后的画作是《麦田与乌鸦》(1890年):一群乌鸦从一大片金色成熟的麦田腾空飞起,麦田里的小路通向蓝色的天际线。


那种明亮的颜色, 和乌鸦的黑色形成强烈的反差,仿佛他一生的挣扎:他爱生活,爱朋友,渴望亲情和友谊,但同时他对人性、疾病、苦难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悲哀。


他的信仰热烈而虔诚,对生活在贫困中的矿工、妓女、农人有深切的同情,但却无法被传统教会接受。他的一生是如此充满矛盾和痛苦。


他生命结束时的那幅作品,明亮和黑暗的反差是他地上生活的写照:渴望幸福,同时被悲哀束缚。


《向日葵》(1888年)


03


梵高一直有真诚热烈的基督信仰,虽然地上的教会因为他的形象有损教士尊严而拒绝他成为职业传教士,但是我相信天上的教会会仁慈地接受他,因为耶稣就是为这样受苦难煎熬的人而来。


我相信他真实地经历了上帝的安慰和启示, 就如同《星夜》所描绘的那样:明亮巨大的星辰照耀着夜空下的教堂和高大的柏树,蓝色夜空就像大海一样波浪翻滚,如同上帝看到人间的情景心潮澎湃。


世界上其实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像梵高这样生活的人,他对信仰的体验也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也许,正因为此,他的画作为无数人热爱。



甚至梵高最后选择的道路也是我认识的一两个基督徒所选择的道路,其中一个是神学院的学生,我现在依然清楚记得她讲道、带领团契时的音容笑貌。


她是一个极有天赋、真诚直率而不懂世俗圆融之道的人,对美有很好的敏感度和鉴赏力。


没有人真正了解她最终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的心灵深处,确实有一些沉重悲哀的伤口,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让人知道这些死角的存在。


在她的葬礼上,追悼她的朋友展示了她亲手制作的圣诞节花环照片:茂盛的绿色松枝点缀着美丽的装饰,庆祝耶稣来到世间, 成为所有苦难和罪恶的拯救。


当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他深深了解人们心灵深处这些隐秘的角落,他愿意为我们背负这些痛苦,因为他知道,如果让我们自己承担,实在是超越我们的能力。


当我看到梵高的《麦田上的鸦群》《奥维的教堂》《星夜》……有一种心灵的震撼, 仿佛和他一同经历生活的挣扎,对神圣事物的向往,对上帝的期盼, 对苦难的同情。他的一生短暂悲哀,他的绘画却不朽长存。


— 完 


作者简介:

作者毕业于法国索邦大学, 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现任教于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转载须注明来源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佳音精选

佳音名家专访系列:

马斯登论基督教与文化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浏览佳音往期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