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制药更名为强生创新制药!默沙东、诺华、辉瑞、阿斯利康……MNC中国区大调整意欲何为?
不到一个月内,在宣布顺利完成消费者健康业务的分拆后,强生又大动作。
9月14日,强生宣布将旗下医疗科技和制药两大业务整合至强生名下。未来,强生公司的两大业务将更紧密地联结在强生品牌下,公司制药业务杨森将更名为强生创新制药,强生医疗科技则保持不变。
强生在华战略调整的背后是中国医药行业的巨变和众多跨国药企(MNC)的调整和探索。近期,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最新动作频繁。9月初,赛诺菲宣布中国区架构大变革,设立3个新的全球管理职位,建立两个新的中国领导团队;罗氏中国再次调整原抗感染、神经与罕见病治疗领域医学科学团队和任命新负责人;8月底,辉瑞中国疫苗事业部、医院急症事业部、肿瘤事业部迎来大调整……
“跨国药企密集地发生改变在华的架构,使得自己能够更灵活地应对这个市场的需求。”在业内看来,无论是“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还是《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到的有关部署,对深耕中国市场的跨国医药企业来说,更多发展机遇蕴藏其间。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坚定迈进,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范围更加广阔。
据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简称“杨森”)成立于 1985 年,是我国第一家合资药企。当年,美国强生子公司比利时杨森与中方四家制药公司(陕西省医药总公司、陕西省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联合投资2.9亿元成立西安杨森,强生控股52%,合资期限50年。
2007年,在吸收四家中方股东股份后,强生对西安杨森的控股比例达到70%。在业内看来,大规模集中杨森股权是其在华扩大规模的延伸,如今强生更进一步把杨森更紧密地联结在其品牌下,公司制药业务杨森将更名为强生创新制药,强生对中国医疗市场的重视不言而喻。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股东信息
过往加码为强生制药业务做了良好的铺垫,而多年下来良好的业绩表现也使得强生愈发重视其制药领域的布局。
据强生的半年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其总营收502.76亿美元,同比增长6%,其中Q2营收255.30亿美元,同比增长6.3%。其中,制药业务上半年收入同比增至3.7%至271.44亿美元,免疫和肿瘤是强生制药业务领域的主要业绩来源,今年上半年分别贡献了86.08亿美元(+0.9%)和85.10亿美元(+6.5%)。
资料显示,强生集团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制药、医疗器械、消费者健康。
值得关注的是,自2021年下半年,强生已有意开始剥离消费者健康业务,提高医疗制药板块的估值。当年11月强生集团宣布了135年来最大一次架构调整,计划将集团拆分为两部分,预计18—24个月内完成:把出售创可贴、婴儿爽身粉的健康消费品部门独立门户,制药与医疗器械业务合并为“新强生”,其中制药占65%,器械占35%。从庞大体制脱离出来的“新强生”将更好聚焦处方药及医疗设备业务。
去年9月,强生已将旗下消费者健康产品部门分拆成为独立公司上市,新公司命名为Kenvue。今年8月23日,强生公司正式宣布了顺利完成分拆Johnson&Johnson和Kenvue的换股要约。强生方面表示:“公司专注于具有变革性的制药和医疗科技解决方案,这一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推动我们在医疗健康领域不断创新。我们为这一历史性的里程碑付出的巨大努力深感自豪,这为股东带来重要价值的同时,也使强生公司更加灵活、专注和富有竞争力。”
消费者健康业务的剥离,能否让强生轻装上阵?近年来,创新药的赛道日渐拥挤,“低处的果实”已经逐渐被摘下,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业内观点认为,强生2021年的研发投入为147亿美元,2022年的研发投入同样保持在146.03亿,投入巨大,但研发成果并没有能够真正让投资者满意。
在制药领域,2023下半年强生将迎来多项关键里程碑,同时也将迎来多款创新产品商业化,如GPRC5D/CD3双抗talquetamab的欧美监管批准和高血压药物aprocitentan的美国监管批准等,其中是否能够诞生新的“重磅”?接下来,强生制药业务调整后在新的一年能否大展拳脚?《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将持续关注。
弗若斯沙利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生物制药的市场规模已经由2016年的183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162亿元。毋庸置疑,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的生物制药市场规模的背后其实也是国产创新药的蓬勃发展。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最新报告《跨国公司的中国要务:新机遇、新风险、新布局》显示,过去三十年日益开放的世界格局为跨国公司在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跨国企业而言,乘势而上是接下来的必然选择,而实现乘势而上,必须通过管理变革完成。
强生宣布中国区域调整组织架构的做法不是个案。从去年至今,这些TOP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架构正在密集地发生改变。
2022年3月,默沙东中国宣布新设立数据保护官和首席转型官,直接汇报于默沙东中国总裁田安娜。据悉,数据保护官职位主要为了处理内外部数据及个人信息,降低数据和数据隐私相关的风险;首席转型官则是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领导和推动企业转型。同时,默沙东中国合并了数字化互动与转型和商业运营部门,成立业务卓越新部门;还将商务运营和大客户管理合并,成立商业卓越新部门。
益于默沙东中国的转型进程,上半年,默沙东制药业务收入261.79亿美元,同比下降3%,其中中国区收入35.8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占据跨国药企中国“一哥”位置。
与默沙东一样,诺华在架构调整中也选择将业务合并。2022年4月,诺华宣布全球组织架构调整,宣布引入一种新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将制药和肿瘤两大业务部门,合并为一个创新药物部,并创建两个独立的商业组织,以地理区域分为美国和国际两大商业部门,新的两大部门会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全面负责所有治疗领域。
架构调整中,诺华制药(中国)和诺华肿瘤(中国)也重新合二为一。2022年4月22日,诺华宣布创新药物国际各区域负责人,其中,诺华制药(中国)总裁张颖被任命为创新药物中国总裁兼董事总经理,自2022年6月1日起生效。
2023上半年,诺华销售收入达到265.75亿美元,同比增长8%。诺华中国的销售收入为17亿美元,同比增长11%,占诺华全球总收入的6.4%。在已经披露中国营收数据的跨国药企中,诺华中国排名第4。相较于2022年的中国业绩排名,超越了赛诺菲,向上跃升1位。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年报电话会议中,诺华相关高管两次提到,来自中国地区的强劲增长将成为相关产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合并,各大跨国药企也在近两年不断分拆重组。
2023年7月,辉瑞全球对公司研发组织进行重组,重组后肿瘤学部门将成为独立业务单元。同时,也取消了首席开发官职位。8月底,辉瑞中国疫苗事业部、医院急症事业部、肿瘤事业部迎来大调整。医院急症事业部由原本按照区域划分、每个区做全产品的模式,拆分为基石产品业务线和创新产品业务线,业务线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将业务进行拆分的还有罗氏制药。自9月1日起,罗氏制药原有的抗感染、神经与罕见病治疗领域医学科学团队将拆分为神经与罕见病治疗领域、呼吸与抗感染治疗领域。管理层随之变动。
阿斯利康则是拆分又合并,试图是寻找合适模式的过程。2022年2月,阿斯利康中国决定合并呼吸及自体免疫事业部、消化与呼吸雾化事业部,成立呼吸、消化及自体免疫事业部。2023年8月,阿斯利康中国又宣布将呼吸、消化及自体免疫事业部正式拆分为两大事业部:呼吸吸入和生物制剂事业部;呼吸雾化、消化、疫苗和免疫疗法、自体免疫事业部。
“根据市场变化,相应的架构调整顺理成章。”有业内人士指出,跨国企业中国区频繁变动的背景是,近几年,国家在医药层面作出的改革政策,已经超过了之前数十年的变化。与此同时,跨国药企对中国医药市场的反应非常迅速,甚至不惜做出重大的战略转变,选择合并或拆分,或变革组织架构,其核心就是为了资源再分配,帮助企业实现中国市场业务增长。
编辑:茗瑶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监管常态化!美年大健康、高济医药等曾踩线被罚,“应报而未报”存在什么风险?
药明康德、凯莱英、昭衍新药等大裁员,最高超3000人!营收利润“双降”,CXO的增长逻辑还在吗?
www.yyjjb.com.cn
洞悉行业趋势
长按关注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学术公众号
聚焦肿瘤学术前沿
长按关注免疫时间终端公众号
记录药品终端产经大事件长按关注21世纪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