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四成新生认为人生没意义?那又如何! | 沸腾
认为没有意义,从另一个侧面至少说明思考或找寻过意义,而不是麻木而自然地接受一些外部约定俗成的标准或是既定的话语体系。
文/ 涂尘
这几天,朋友圈一篇“十万加”刷屏了,题目让人直接翻白眼:《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甚至已经放弃自己》。
作为这“四成”中的一个,我猜这个数据的来源有可能是开学时做过的新生心理测评。
好好的一篇文章被标题党坑了
这年头北大学生已经成了背锅侠,一会儿精致利己,一会儿又放弃自己,好像全中国青年只有北大的娃娃们有毛病,让人疑惑是否应该退学去蓝翔好好进修一下。
玩笑回来,看完这鸡汤味浓郁又明显带有靶向的题目,点开时我是磨刀霍霍的,想和作者找一个晴朗的下午,在未名湖边好好促膝谈心,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地聊聊到底啥是意义。
然而打开文章我就傻了,作者是北大副教授,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我不相信一个专业的人能写出不负责任的东西来。于是认真把文章读完,便了然。
文章是好文章,观点也是好观点,只不过,这位老师被标题党给坑了。
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来自该老师一场叫《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稿。至于里面关于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数据,或许是出自该老师另一场名为“教育从做一个值得孩子尊重的人开始”的演讲。
教授的演讲是诚恳而负责的,值得一看。作为精神科医生和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他遇到了很多想过自杀、在人生里困惑、被自己困住的学生。他没有简单地用“抑郁症”这个词统而划之,而是用了“空心病”这个词,来表述和拆解来自个人的困顿以及整个社会出现的问题。不是学生空心了,而是整个社会空心了。
这种思考和叩问是很有意义的,然而到了这篇刷屏文那里就变了味道,似乎靶子指向了北大学生,变成了对于高等学府学子的怒其不争。
北大学生的“病”就只是北大学生的“病”么?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空心病,近来贴在北大学生身上的负面标签似乎格外多。无意辩解,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群体可以是无瑕疵的。然而要清楚的有两条:
一是,不要因为有北大作为标签就把问题狭窄化和特殊化。在探讨一件事情,尤其是负面的事情的时候,人们总习惯把自身抽离,站在一个看似无辜的道德高地上加以议论。
然而所有人类都是一体,在某些个体上发生的事情,其根由是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基因中的。北大学生的空心病,精致的利己主义病,究根剖底是整个青年群体的共同困境,也是社会的运行和机制出了问题。
二是,从发生论的角度来看,对任何群体贴标签之时,或是源于极其突出的个体事件,或是源于概率。
从这个标题来看,北大学生被贴上“无意义”的标签是因为概率。毕竟四成是个很让人惊叹的数字。这也让很多网友跟风黑,叹息中国青年无望。然而用概率论看问题时容易忽略的缺口是:数字背后隐藏着个体的差异。离开差异谈概率是耍流氓。
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想从自己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当时为什么会想要选择“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这个选项,也希望借此从个体的角度讨论一下,“无意义”的人生——这个青年困境是否可以有新的解读和出路。
记得面对测评表里“你觉得人生有意义么?”那个问题时,作为一个在人文学科蹉跎多年,有着严重的咬文嚼字强迫症的人,脑子里闪现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意义是什么鬼?
我去查了辞典,关于意义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价值、作用,二是内容。
我们通常说的是第一种含义,那么这个问题可以变成,人生是否必须有价值和作用?
然而在说到一件事情的价值和作用的时候,通常是作为事件结束后的盖棺定论的评价,是一种外在于事物本体的,后发性的行为。所以意义是不能预设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活着的妙处之一就是一切都正在发生或尚未发生,倘若都有一个既定的意义框定,或许也有些了无生趣。
连萨特也说:“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然而,说人生无意义并不代表不能过好人生。没有人生是可以清晰、顺畅地走过的。一切的困惑和困顿都是人生当中必然途径的部分。
也许我们真的有病,然而这个病也是源于我们没有接受既定给我们的意义,并在寻找之中迷失和痛苦。这不值得歌颂,却能让我们反思并获得智慧。
何况,意义并不是发源自内心的欲望和认同,而是外部世界的一种建构。如知乎被高票点赞芈十四所说:“所有的意义,都是被建构出来的。而需要被建构才能出来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是必需品?”
从我的个人成长体验来说,支撑我走下去的,是执念,是冲动,是欲望,是无法言说的命运,而从来不是意义。
“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今天的新京报书评周刊提到一个词:“四分之一人生危机”。亚历山大·罗宾斯和艾比·维尔纳合写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你二十几岁时独特的人生挑战》在2001年面世并成为畅销书,她们采访了上百人,发现很多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面临着人生困境,在挣扎以及寻求出路。
信息大潮中,潮水从四面八方涌来,你无法找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只能被裹挟,被吞没,在河流里,一滴水无法分辨自己;同时,这世界也实实在在地在时刻颠覆我们努力建立起的价值认知,就像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就能改变命运,然而济河焚舟地拼搏多年,就算已经在中国最高学府,也依然面临着奋斗终身也买不起一套房子的窘境。
我们再也无法选择父母那种找个工作,买个房,结个婚,生个娃,然后朝九晚五的“标准幸福生活”,但是我们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是一片迷蒙的空白,这种情况下,如何谈论意义?
所以这种无意义,可能也是一种对抗,借用鲁迅老爷子的名词,是一种“反抗绝望”。
虚无中走出新的路来
而且虚无也未必都是负面的。从道家的思路来说,道体虚无,“无”中乃能生出真正的“有”。《道德经》也说了:“天地之间,其尤槖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说的是天地之间像个鼓风箱,看起来啥也没有,其实真的动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人生也是一样,因为存在本虚无,因为意义本身虚妄,才要去寻找,去探索,才能去创造更多的力量和智慧的光照。
认为没有意义,从另一个侧面至少说明思考或找寻过意义,而不是麻木而自然地接受一些外部约定俗成的标准或是既定的话语体系。
这种找寻和质疑,乃至困惑本身就是意义。何况人生的意义本就是一个全人类都没有答案的命题,如果在思想自由的北大,所有学生都觉得人生有意义,并且是世俗标准上那种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意义,那才是出了大事。
最后,想起保罗·策兰的几句诗:
苍白声部,从
深部剥取
无言,无物
而他们共用一个名字
你可以坠落
你可以飞翔
就算说不出意义,我们还是可以选择飞翔。
往期回顾:
壹基金、阿里巴巴资助希拉里?是时候建立“加V”的辟谣机制了 | 沸腾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公号转载。
校对:
我们给
有价值的留言
理直气壮发稿费
欢迎别出心裁
拒绝一本正经
特别提示:录用留言会刊发在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栏目。如被选用,请在后台回复你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沸腾
兄弟账号,强烈推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新京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