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向亲爹索要抚养费失败,这个父亲该被指责吗?| 沸腾
父母供养孩子读大学,是出于情感上的惯性,而不是一种“投资”,他们也不会求“回报”。但年轻人也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理所应当,因为父母随时可以合法地断掉你的经济来源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张丰
18岁了,你还跟不跟父母要生活费?
很多年轻人听到这个问题,肯定一脸问号:当然要啊,父母不给钱只能吃土了。
很多成年人把向父母索取当成一种理所当然,但这真的只是一种生活给予的幻觉。
这不,最近北京中院对一起高校成年在读学生与父母间的抚养费纠纷做出判决,驳回该成年大学生小王要求父亲支付抚养费的请求,就道出了这层冰冷的现实。
法院的态度是,你已经成年,可以“独立生活”。虽然大多数父母基于情感,仍为读大学的子女提供生活费,但这是“父母的道德选择”,而非法定义务。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个判决会“扎心了”,并连连感念父母对自己的不弃之恩。
一、过了18岁就算能独立生活了
这个案子并非毫无争议,因为这是二审判决。在一审判决中,法院支持了大学生小王的诉求。
2004年,老王与妻子感情不和离婚,那时儿子小王还是一个小孩,被判给母亲抚养。当时的离婚协议中写明,老王每个月付给小王抚养费2000元。去年,小王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小王提出父亲应该负担自己的学费和交通费,每个月再提供2100元抚养费。
老王拒绝了儿子的要求,因为儿子已经年满18岁,能够“独立生活”,没有理由继续供养。小王无奈,只好把亲生父亲告上法庭。
争议的焦点在于到底何为“能够独立生活”?
这个问题一下戳痛了不少大学生,这些人承认自己并没有“独立生活”,还是靠父母供养。一边上学一边兼职赚钱,也并不现实。
▲网友评论。
只是,如果非要较真,现实是如此“骨感”。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能够独立生活”并不是指实际的能力,而是一种年龄划分。
法律意义上,18岁就是成年,《婚姻法》的解释中,还更具体地指出来子女“能够独立生活”,是要到“高中毕业”。不管如何,已经18岁而且考上大学的小王,铁定算“能够独立生活”了。
二、外国大学生过得有点“水深火热”
法院的判决书指出,父母供养子女上学,是一种道德选择,而非法律义务。
那么按这个理解,父母不供养孩子上大学,也真没毛病。而且,这在很多国家都成了一种惯例。
就说说美国吧。在美国,一个人考上大学后,如果不能获得奖学金,会非常麻烦。因为很多家庭是不给孩子提供学费的。
其实打小开始,我们就听到太多美国父母式的“薄情”,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父母也是可以这样做的。但我们的父母还是太“仁慈”。
当然,中国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供养,会持续很长时间,即便是大学毕业后,很多年轻人还是在“啃老”。用流行的话说,就是还徜徉在舒适区。
与我们相比,外国大学生简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父母不供养你读书,你也得孝顺父母
前段时间有一个有趣的数据,90后的存款竟然比80后还多。这很不符合经济规律,但是90后的“负担”确实更轻,因为他们可以更多依靠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也普遍更富足一些。
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长大的时代是一个商品大繁荣、消费无止境的时代,要过上体面的“年轻生活”,父母多少都要帮一把。
对于这个判决,不少网友的评论甚至表达了某种困惑:如果父母不继续供养孩子读书,还能要求子女将来孝顺父母吗?
这个说法也很幼稚:因为把“供养”和“孝顺”联系在一起,显得冷漠而功利,忽视了亲情。如果从利益的角度考量,父母供养你到18岁,已经有资格享受你的赡养了。
王先生一家的故事,并不具备普遍性,现实中很少有父母会从这个判决中看到灵感,停止对子女的供养。
父母供养孩子读大学,是出于情感上的惯性,而不是一种“投资”,他们也不会求“回报”。但年轻人也该有这样的觉悟:这种供养不是必须的,也不是理所应当的,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子女也不应该从“孝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应该从“爱”入手,重新思考和父母的关系。“孝顺”有强制性,而爱则是自由的。
编辑:新吾 实习生:葛书润 校对:陆爱英
推荐阅读:
别苛责“那块屏幕”了,它为贫寒子弟打开一扇窗还不够?| 沸腾
女德班、赤膊跑、“神人转世”,有多少父母稀里糊涂上岗?| 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