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节气画卷丨大寒听风雪 静待万物生

辽宁日报 2023-03-04

提要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壹月二十日前后。《授时通考·天时》中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是说一年之中最冷的时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独创的时间体系,国人在二十四节气里庆祝、劳作,团聚、分别,诗咏、作画,浸润在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时空里,以生命书写时间,用诗文升华节气,让每一个日子都不平凡。



《大寒》 刘宏卫 书法


“三候”:昭示着新生,等待春天

大寒三候:一候鸡始乳。大寒节气时可以孵化小鸡,小鸡破壳而出,昭示着新的生命力;二候征鸟厉疾。冰天雪地的大寒时节,鹰隼之类的掠食者也常常忍饥挨饿,于是在空中盘旋,一旦发现猎物就迅猛地俯冲、捕食,人们感觉此时征鸟之凶悍,异于往常;三候水泽腹坚。立冬之时的冰冻只在最浅表,如同冰冻在皮肤,而大寒之时的冰冻是在最深处,如同冰冻入腹。腹有坚冰气自寒,“水泽腹坚”是更具底蕴的寒冷。坚硬的冰面下,涓涓细流在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大寒花信风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瑞香花不在颜色而在香气,古人云:“牡丹花国色天香,瑞香花金边最良。”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历来被人们视作高洁、典雅的象征,与梅花、竹、菊花一起被人们称为“花中四君子”。被赞曰:“兰之香,幽香清远,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人们爱兰、养兰、咏兰、画兰的传统千古流传。山矾属植物,自古以来就有被作为观赏植物的先例,花开极香。

《雪景山水》 齐白石 国画


习俗:备年迎新,暖胃暖心

有句民谚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赶年集、备年货、写春联、置新衣、腌腊肉、除旧饰等,是大寒时节的主要民俗活动,一切围绕着迎接农历新年。吃特色美食是不可或缺的特色习俗。“消寒糕”就是大寒时节的美食,属于年糕的一种,以糯米为材料。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人们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寓意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
买“岁”。古时大寒时节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也使得大寒驱寒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大寒节气吃糯米在民间很流行。在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又能驱散人身上的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煲鸡汤。大寒已是农历四九,传统的“一九一只鸡”的食俗仍被推崇,南京人多选择老母鸡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大寒里喝上一碗营养汤,暖胃暖心。


《梅花》(局部) 董寿平 国画


书画:万毫齐力写生机

1929年元旦,齐白石作《雪景山水》刊登在《湖社月刊》“雪景专号”上,这是其山水画的精品。该画采用借地为雪的方法,仅用飞白的线条勾勒山石和枯树的大致轮廓,然后以淡墨加赭石烘染,让人感受到凛冽寒气。画面的前景绘一持杖独行的老人,鲜红的头巾在冰天雪地中格外吸引视线,展现出执着前行的顽强意志和生命精神。
兰花为大寒二候的花信风。吴昌硕的《写兰》,富金石气,不媚不俗。其以篆法入画,不过分强调用笔的提按对比,以中锋行笔,裹气而行。其行笔速度较快,用墨干湿交替,以枯笔飞白形成高古朴拙、雄肆苍茫的气象,呈现吴昌硕迥别前贤、独有千古的艺术表现力。
董寿平以擅画梅花而名扬宇内,所绘作品被誉为“董梅”。他笔下的梅花线条骨力强劲,浓淡有致,干湿合度,富有层次,充分表现出梅花的洁雅馨香,傲雪英姿。
篆刻《大寒》由中国书协副主席、篆刻家王丹创作,其作品多次在全国篆刻大展中获奖。他的陶瓷印别开生面、开创新风。在创作《大寒》时,篆刻家心中充溢着春天即将来临的欣喜之情,对大寒阳气上升的感知甚为敏锐,并将个人情怀融入家国情怀。这幅作品立意高远——新的节气生发、新的生命孕育,就像人们正奔向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春天。印章白文朱地、刚中寓柔、底色温暖,风格古朴生动,寓有照见万象之意。
书法《大寒》由多次载誉兰亭奖的书法家刘宏卫书写。其书风化古融今,呈现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境界。作者对诗句“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颇为共情,更感光阴易逝,今日当惜,遂以草书写大字“大寒”,附以中小字书诗歌内容,提笔墨行处万毫齐力,线条充满生命意识,使时节的寒意消融在温润、平和的气韵中。

《写兰》 吴昌硕 国画

微论

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时空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首尾相接、周而复始。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春归已有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二十四节气是阴阳合历的充分体现,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中国,“气候”一词就来自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古人用其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并于2016年成功申遗。申遗时,其全称为“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耕的历法,更是传达着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反映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由此产生丰富的科学知识、诗词歌赋、历史传说、节令习俗。

二十四节气蕴含哲学思想。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二十四节气已发展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看待天地万物、应对人生百态,教会人们用自然节律调节身心,与自然和谐共处。国人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体系里庆祝、团聚、分别,书写、诗咏、作画,修炼生命、感时悟生,寻找文化乡愁和精神家园。浸润在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时空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

二十四节气还蕴含中国人在天人合一理念下的生命养成逻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随四季节令的变化调适身心,与时进退,从容面对;也将喜怒哀乐藏在一年年循环往复的节气里。“气之动物,物之感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古人无数的创作以生命书写时间,用诗文升华节气,让365天的每一个日子都不再平凡。

二十四节气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敬畏自然、遵守自然法则、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和合之境。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地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诸多问题。人们对自然缺乏敬畏,其实是切断了人类与宇宙联系的通路。读懂二十四节气,可警醒人们不要忽视环境,忽视时序,忽视自然法则,避免向大自然索求无度。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从历史深处延绵至今的文化时空,宏大又细微。它就像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之门的钥匙,当你拥有了这把钥匙,很多习焉不察或百思不解的文化现象和历史情节将深得其解。



来源: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

记者:凌鹤

编辑:胡宜男  检校:高峰 赵琢

责编:潘述一  审核:李德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