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人图书馆第66期(清华教职工特场第三场)举行,吕舟带领师生“穿越中轴线”

2024年12月11日晚,“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第66期暨“清华教职工特场”第三场活动“穿越中轴线”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音乐讲堂成功举办。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建筑学院教授吕舟应邀作为嘉宾,为到场师生与线上观众深度解读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活动以对谈方式举行,图书馆副馆长张秋主持活动并与吕舟对谈,工会常务副主席张佐、副主席王丹出席活动,7万余名观众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与本次活动。

图1 活动现场

在对谈中,吕舟回顾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历程,分享了从2009年提出申遗构想到2024年7月成功申遗的15年艰辛历程。他详细介绍了从历史建筑保护到整体城市规划优化的重大转变,并讲述了多次国际专家评审中的关键时刻与感人故事。通过持续的文化传播与国际合作,团队成功化解了文化差异与学术争议,最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吕舟特别解释了“中轴线”这一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北京的中轴线是指北京的中心从南到北所有重要建筑组成的群体,通过南北纵贯的中轴线组织建筑与空间布局,形成庄严有序的城市秩序与统治威仪。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第一次公开使用了“中轴线”这个词,他认为中轴线决定了整个北京城的秩序。尽管中国古代文献中未明确使用该词,但“中轴线”概念始终深植于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中。

图2 吕舟进行分享

吕舟指出,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一系列历史建筑的物理连接,更是“以中为尊、居中而治”的古代治国理念的象征,体现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文化秩序之美。通过历史建筑的排列与功能设计,中轴线深刻诠释了中国古代对于家国文化与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故宫、天坛等世界文化遗产虽已久负盛名,但纳入“北京中轴线”整体申遗体系后,构成了新的完整性,更彰显了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深度。他进一步强调:“我们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还要保留其文化精神。景山之巅俯瞰中轴线,是一种‘天地相连’的空间体验,这种历史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古代都城规划中秩序与和谐的精髓。”

在互动交流环节,吕舟回答了观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建设元大都时期的“中心之台”是否就是中轴线的起点等方面的提问。他谈到,中心台所处的位置在学界有不同意见;在中轴线审议过程中,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一些重要遗址,对于认识北京原本的中轴线的状况有巨大帮助。同时,吕舟强调,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不仅限于历史建筑,更是一种延续至今的文化秩序与社会价值观。未来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需平衡历史保护与现代生活需求,延续“文化遗产活态性”这一核心理念。

图3 现场观众提问

张秋在总结中表示:“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贡献。吕舟老师及其团队的卓越努力,不仅让中轴线申遗成功,更让世界深刻理解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包容性。” 张佐、王丹、张秋代表清华大学工会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向吕舟致敬并赠送本次活动纪念品。

图4 张佐、王丹向吕舟赠送本次活动纪念品

为了更好领略北京中轴线魅力,清华大学工会将面向广大教职工举办包括阅读中轴线、丈量中轴线和记录中轴线的系列“穿越中轴线”活动。

活动最后,吕舟与现场观众合影留念,并鼓励大家亲自探访北京中轴线,走近这条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之轴,感受中国古代与现代交融的文化魅力。

图5 活动现场部分师生合影


活动精选留言


1.今天活动让我收获颇丰,以下为个人观点:

第一,今天的讲座为我们简要厘清了中轴线的概念。中轴线不是一个单一对称轴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实物概念,而是一个跨越时间空间的抽象概念。吕老师从概念出发,让我们对过往的历史有了一个想探索的动力,对概念的厘清让我们有了想要用脚步去丈量的想法。

第二,吕老师今天讲到了申遗成功是这一个时代的工作,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要完成的任务。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成功是中国话语权的体现。中国的政治经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所以在15年前无法完成的事情在今天可以成功。今天的这场讲座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力量。

第三,中国是一个靠文明得以延续、得以团结的国家。中轴线申遗成功凝结了中国人民对于自己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本书中写道:“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我想这是对于中国文化历史最有穿透力的一句描述。中华文明超强的凝聚力,能够带来这个民族超强的团结力。大家会因为中轴线的申遗成功而感到无比的自豪,这是一种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认同,也是一种自己民族和文化走向世界的骄傲。

最后我想说的是前来今天这场讲座听讲,是想要带着一种在北京寻找文化认同的目的而来的,我想应该是找到了,同时我也想推荐给更多在北京扎根的朋友们,在北京这个特殊的城市,想要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妨来深刻的体验一下北京中轴线文化。


2.听了吕老师的讲述,对北京中轴线背后的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一系列历史建筑的集合,更体现了从《周礼》以来中国人对理想城市布局的现实再现,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从中心到中轴再到中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另外,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过去历史的遗存,同时更体现了文明的延续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皇权为中心的思想逐步被弱化,而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赋予了中轴线新的内涵。很感谢吕老师团队的付出,使得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得以更清楚地展现。

扫码可收看本期活动回放↓


“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简介


“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由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单位共同举办。活动从一名好老师出发,以真人面对面、零距离沟通的形式让读者开展“真人图书”阅读,感悟做人做事做学问方式与方法。

“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活动自2013年5月创办以来,已走过了十一年的路程,成功举办了66场活动,邀请了朱克勤、薛其坤、戴琼海、戚学民、向隆万、危岩、张尧学、王君超、吕冀蜀、彭林、文志英、程原津、秦佑国、谢维和、王守清、冯务中、丁武将、胡鞍钢、徐贺云、吴国祯、梁贯成、魏刚、关肇邺、钱颖一、梁志刚、张曼菱、唐传祥、岳光溪、金峰、王有强、魏柯玲、金涌、倪维斗、刘国忠、高冀生、郝景芳、龙登高、游战洪、李纪琛、张大奕、张月姣、唐虔、张拯宁、阎学通、漆海霞、王亚愚、吴冠英、丘成桐、黄家林、李彬、金兼斌、刘惠芬、彭凯平、张勤、叶锦添、张宏芳、阎晶明、吕舟,以及Theodore Scaltsas(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Katie Peace(ROUTLEDGE资深编辑)、Edward Boateng(加纳驻华大使)等嘉宾,通过广泛深入的对话主题、积极互动的活动现场、自由热烈的沟通氛围,成为清华的一张文化名片。

从2024年4月开始,清华大学工会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合办“清华大学教职工特场”系列。

了解往期活动:

https://lib.tsinghua.edu.cn/tjhd/zrtsg.htm(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站) 


撰稿:陈冠颖、郑妙苗、张瑞雪

摄影:赵青松

编排:张岚

校审:张秋、王丹

审核:冯劲涛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