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沉重的冬天,我们都先后步入不可抗的风暴之中,有太多敬爱的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有一位翻译家,他在耄耋之年仍担下了重要的翻译工作,曾笑对编辑说,在癌症大手术之后,他写下了两个字:
“扬帆”。
如今他辞别了我们。桨在逐渐交到下一代人手上,连同这两个字。
每次发新书预告都像是许愿。
洗净头发,擦亮灯盏,许愿每一艘船都起航。
新的一年,借这些书,祝大家都平安走过幽谷,有宴聚和琴乐,有沉思和行旅。
以及,在凛风中,也有顺畅的呼吸,和前行的力量。
(美)墨磊宁 著张朋亮 译2023年1月
本书荣获2018年费正清奖、2019年列文森图书奖,艺术家徐冰作序推荐。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对象,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近现代以来,汉字作为非字母文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展示了汉语世界的机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书中描述了在近一个世纪之间,中文使用者在发明中文打字机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全球化信息时代,重新获得独特地位。 本书是一部关于德国思想巨擘马克斯·韦伯的鸿篇传记。作者迪尔克·克斯勒是知名的韦伯专家,在不否认韦伯之伟大的同时,他在本书中力图解除大众对韦伯个人及作品的“纪念碑化”,并将其文本纳入历史语境中。叙述由两条主线纵贯:一条是韦伯的生平,从19世纪中叶其父辈活跃的时期开始回溯,一直到韦伯去世时的战间期,描绘了德意志尤其是普鲁士崛起复又衰颓的历史,与此同时,作者也勾勒出了一名典型的普鲁士人形象,将韦伯的火暴、好战、民族主义甚至帝国主义倾向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一条主线是韦伯的思想,从13岁的两篇专业性论文开始,一直到最后的慕尼黑演讲,作者选取了韦伯多篇重要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在其中展现了学术关切、运思过程以及后世影响。此外,作者为中译版本还特地撰写了万字长篇序言,使读者更好地认识到韦伯思想在当今世界的意义。本书的重点在王安石作为北宋神宗朝执政大臣的事功,即“王安石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国家主动开启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本书不仅是想叙述宋神宗与王安石的一生,以及君相相得的关系,更想着重描述王安石变法的完整过程,再现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过去对王安石变法的叙事与评论基本上都采用鸟瞰式的视角,以粗线条勾勒变法的大体经过与新法的大致内容,然后对变法作出或藏或否、或褒或贬的评价,这些评价多半由作者意识形态预先决定的,并不完全基于史实。本书采取了另一种叙事角度讲述宋神宗时代与王安石变法。通过《续资治通鉴长编》提供的基本史实,再参考其他史料,大致还原出王安石变法波澜壮阔的场景、起伏跌宕的情节、性格各异的角色,着重放在变法的具体过程与细节、神宗与王安石的关系和互动、围绕变法而展开的新旧党冲突、论辩和争斗。十二生肖是中国文化传承两千年的经典体现。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余动物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本书以一个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从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相关文物、文献入手,考察生肖动物的起源、发展以及如何参与到华夏民族的生产、生活与文化。除了采自各个遗址的动物骨骼,作者还汇聚了众多经典文物的图像,诸如各类青铜器、陶塑、玉雕、石刻、画像砖石、绘画作品,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深刻解读了古人将生肖动物融入艺术创作过程的意图和文化内涵,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夏民族与动物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罕为人知的故事。本书围绕藏经洞宝藏的发现、流散和回归,书写了世界范围内有关敦煌的一幕又一幕悲喜剧,由此透射出中华民族的荣辱沧桑和敦煌研究的曲折艰辛。这是一部普及性历史读物,作者用讲述故事的手法,回顾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敦煌文物流散的历史,以及几代学人呕心沥血,追寻国宝、研究国宝,最终使敦煌学回归故土的历程,同时也难得地呈现了因国力逐渐兴盛,中国敦煌研究的显著进展。本书在“国运”与“学术”两个题眼下,激荡着国人充沛的民族情感,同时也体现出敦煌学的世界性。欧洲民族主义的起源:从古罗马到现代早期德意志的另一种历史
本书从新的视角探讨了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欧洲各民族的形成。在理论上,对主流现代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做了批判性概述,同时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建立新的学术分析框架;在历史叙事上,描述了前现代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演绎了一段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再到宗教改革时期欧洲民族竞争的历史,勾勒出前现代民族主义转向现代民族主义的历史脉络;在专题研究上,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民族主义话语、神圣罗马帝国权力更替中的民族主义因素,以及宗教改革时期民族主义与教派分化的关系。
本研究对欧洲古典时代、中世纪和现代之间历史的连续性进行了新的诠释,通过对民族主义之中古起源的探讨,重构了前现代欧洲的历史图景,由此表明只有理解了前现代的政治、学术和艺术,才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政治语境中民族主义的力量所在。
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执政的五十年间,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堪称中世纪英格兰最具代表性的国王之一。在国内,他冲破了执政之初家族与国内亲法势力的压制,逐渐将权力收归己用,摆脱了议会的掣肘;在国外,面对法国的威胁毫不退缩,开启了英法百年战争,从法国夺取了大量土地;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他带领民众挺过了黑死病的威胁,并将英格兰的经济带到新的高度,一直影响到后世。在英国民众看来,他是勇气、正义和希望的代名词,被誉为“英格兰民族之父”。本书作者在长年学术积淀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笔法为爱德华三世写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传记,为我们理解这位“战士国王”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也为我们了解中世纪英格兰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主要介绍美国在1914—2018年这一百余年间的历史。自1914年以来,美国相继卷入了一战、二战、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拉美纷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反恐战争等,作者仔细回顾了自威尔逊以来的17位美国总统采取的重大外交政策,尤其涉及参与世界各地战争方面的;通过对美国卷入这些战争前后的国内外形势,每一次决策的具体过程,每一次行动的动机和结果的分析,他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大资本家们通过操纵美军和政府,攫取世界各地的资源、土地、市场,为此不惜主动挑起战争。本书通过大量史实,揭露了美国历史上少有人谈论的黑暗一面,同时也很好地解释了美国为什么能够在一百多年里从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一跃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本部作品汇集了纳斯鲍姆关于文学与哲学系的文章。作者在书中试图探讨以下问题:伦理议题中的风格与内容的关系、伦理关注点和伦理知识的本性以及二者与书写形式和风格的关系。她坚决主张:除非道德概念能常常转为文学性而非哲学性的书写形式,否则它将无法被完全而恰当地表述出来。作为哲学和文学内部关系最具现代性的优质讨论,本作品就文学与哲学的交叉互动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相信能为学界带来许多生动且富于启迪的新议题,亦可以使普通读者对那些备受衷爱的作家们产生新角度的认识。宴会在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各个地区都居于生活的核心。无数幽灵般的盛宴的遗骸充塞了世界各大博物馆——曾经盛装丰盛肉食的盘子、倾倒佳酿的陶罐、用长长的金制或天青石吸管从中啜饮的啤酒罐、能够制作上百人份食物的大锅。本书是一部开创性著作,利用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方法来考察一些以壮丽宏大闻名的伟大古代社会中饮宴的动力。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宴会如何成为展示阶级、地位和权力的竞技场,贵族谈判的舞台,调动和分配资源的场合,取悦神明的手段,以及身份被创造、融合与毁灭的地方。在这本食物的新史学著作中,作者追溯了中世纪时期人们烹饪技法、饮食偏好的演进和变化,探究了以下问题:各类生鲜原料如何被发现、进入人们生活,是否还存留在今日饮食习惯中。作者穿越史料回到负有“医学院之母”盛名的萨勒诺医学校,去勾勒12世纪成型的食物、食疗理论;回顾香料从近东的传播路径和影响,正是它的引进大大丰富了欧洲厨房的烹饪技巧和式样口味;阅读欧洲最早的食谱,这些食谱从古罗马重视技巧的早期烹饪实践中抓取线索,并与之融合;发掘一些仍可使现代人收益的饮食习惯,如以低脂食品为主,且鱼、肉分季节与醋、柑橘汁和葡萄酒搭配食用。作者同时还介绍了一些有特色的菜肴、饮食习惯,以及饮食习俗带来的争论,力求突出反映当时的饮食特色。读者在书中将会读到:改良意大利面、秫米粥、面包和其他基于面粉的食品;烹饪厨具、佐料香料进化史;用油、猪油还是黄油烹饪的争论;中世纪饮食养生秘法,以及对水、葡萄酒的文化意涵阐释。
(英)尼古拉斯·福尔克斯 著
张朋亮 译
2023年春
从旧石器时代用于记录月亮周期的伊尚戈骨,到卡纳克神庙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水钟,人类从一开始就在尝试监测时间的流逝。本书中,作者以钟表为切入点,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钟表背后隐藏的历史,以及钟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揭示了人类是如何“驯服时间”的。书中还特别介绍了历史上最令人惊叹和最奢华的钟表——从大本钟到劳力士,并试图告诉读者,计时仪器并不再纯粹关注功能,也关注设计。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钟表不再仅仅是计时工具,也可以是装饰品和收藏品。
(英)莱斯莉·豪萨姆 著
王兴亮 译
2023年春
书籍的文化和历史研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学术方向,根植于历史学、文学研究和目录学这三个主要学科。它们分别视书籍为文化交易、书写文本和物质工艺品。本书旨在为这个内容宏富,却有时令人费解的领域提供指引,用以解释在研究似乎相同的对象时,不同的学术方法会怎样引出不同的问题并得出彼此矛盾的答案。它带来的启示是,文本会变,书籍易变,是读者最终制造了他们所需要的书籍。
(英)爱德华·威尔逊-李 著
赵凯 译
2023年夏
本书是关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之子赫尔南多·哥伦布的传记。赫尔南多曾四次与父亲一起前往加勒比海探险,在航行途中购得的不同语言、不同主题的图书,让他产生了要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印刷书籍的图书馆的梦想。赫尔南多认为,一个涵盖所有知识的图书馆应当包括“所有的书、所有的语言及主题”,他想通过建立一座万有图书馆来探索已知世界的边界,并借此延续甚至超越父亲的成就。在这本富有启发性且经过出色研究的传记中,爱德华·威尔逊-李讲述了关于印刷时代的一位天才的生活及其所处时代的迷人故事,将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是一部文化分析专著。主题为现代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厕所。作者们结合建筑学、社会学、哲学、艺术等多元角度,探讨厕所在现代技术、社会、文化、审美等领域呈现了何种更复杂的维度。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厕所”进行了哲学性的思考,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厕所与现代城市的空间结构、文化形态、社会规范、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以及现代艺术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从建筑学和城市学切入,片段式地考察了五个迥异的厕所空间:从古罗马的浴场到现今的胡同公厕,从美国媚俗的超大厕所到现代主义高效集成的预制模块化厕所。狄金森三分之一以上的诗歌及近一半的信件都提到了她最喜欢的花,花既是她诗歌创作的灵感缪斯,亦是她一生珍爱的挚友伙伴。本书作者朱迪丝·法尔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研究狄金森诗作与生平。她以花朵、园艺为切入点,对狄金森的气质、审美,以及她看待艺术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方式提出了新的看法。法尔将狄金森的花园之爱置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之中,描述其起源、发展及与其家族喜好的关联,思考狄金森花园的建构与数百首诗歌和诗性书信的对应关系。书中特别设立“与艾米莉·狄金森一起种花”一章,园艺家路易丝·卡特通过狄金森亲友的回忆、诗人自己的证言以及对狄金森花园的资料研究,还原了狄金森花园与温室中曾经出现过的植物,同时详细介绍了栽培和养护它们的各项步骤。狄金森的花园不仅仅是她心爱花朵的家园,更承载着她关于爱与永恒的隐喻。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指引穿行于花园小径,一同聆听园中“花语”,感受狄金森诗歌的意蕴。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卓越诗人。狄金森一生中留存超过三千份诗稿及诗歌片断,仅十首在生前发表。本书是一部全彩的艾米莉·狄金森信封诗手稿集,是她的写作的一个典藏版本,收录狄金森当年在废弃信封上的六十余篇创作。这些信封诗手稿颇有实验性,多由简短跳跃的词句组成,吉光片羽,可见出狄金森灵感的流转及其创作构思的重点所在,也是她诗艺的一次精美展示。《玫瑰传奇》是中世纪流传极广的法语经典长诗,兼有典雅爱情传统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述说“爱慕者”如何追寻心爱的“玫瑰”,有近三百部手抄本传世。本书精选逾百幅珍贵手抄本插图,结合诗段细加赏析,探讨《玫瑰传奇》的故事和叙事手法、意象内涵、相关棋谱,乃至手抄本制作、传播和影响等,带你一窥奢华精巧的中世纪手抄本世界及深蕴其中的文化,徜徉于诗画之间,沉思“寻觅爱情”这个普遍而永恒的话题。(美)乔治·斯坦纳 著
远子 译
2023年春
本书是一次融合哲学探讨与文学批评的努力,并试图指出哲学思考内在的文学性,即关于审美、韵律以及语言本身的特性。作者以广博的智识储备,调用来自各思想传统的资源,在看似复杂的思想交织中逐渐靠近他心目中的人类思考的结晶,即哲学与诗歌的共同体——超越了沉默与死亡的,人类向世界“说话”的渴望。美国女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曾于1933—1934年间前往维也纳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本书是她关于这段经历的记录和追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墙上的文字”写于1944年,是作者时隔十年后对两次精神分析的回忆;第二部分“圣临”写于1933年,是她在第一次精神分析期间的日记。这些文字不仅记述了作者本人关于自身记忆和战争恐惧的思考和感受,展现出诗人丰富敏感的精神图景,也留存了她接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疗的珍贵记录,勾勒出弗洛伊德的暮年肖像。本书是毕希纳文学奖获奖作家特雷齐娅·莫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年轻男子亚伯·内马精通十门语言,却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被锁在他自己的特殊沉默中。他流亡异乡,在社会边缘的难民堆中生活,人们或被他吸引,主动为其提供帮助,或对他有着无由来的仇恨,企图将其摧毁。他在人们激烈的爱恨中穿行,却仍与周围的一切保持着难以捉摸的疏离。在如今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亚伯代表了那些背井离乡、被迫在一个新语言环境中重新塑造自我,甚至重新塑造人性的人。本书获得2005年莱比锡图书奖。塞巴尔德在本书更加纯熟地模糊了传记、散文与游记的边界,在一段乡村风光的漫步中,结合自己的记忆,思考与讲述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六位艺术家和作家,包括让-雅克·卢梭、爱德华·默里克与罗伯特·瓦尔泽等等。他一边行走一边从人物回忆中寻求慰藉与灵感,关注他们怪异但优美的细节与轶事,绘出艺术家们精致而古怪的肖像。塞巴尔德本人在旅途中掺入自己的深刻思考,在自然风光和人物记忆的交叉叙事中,读者得以看见塞巴尔德思维的褶皱与运动痕迹。本书是英国文学批评家克里斯托弗·里克斯关于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诗歌的细读论著。里克斯以迪伦作品中的罪、美德和恩典为焦点,论证了迪伦诗性上的天才,并将之提升到与丁尼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等经典作家比肩的地位。通过对作品的细读,里克斯剖析了迪伦对原罪、美德和恩典的关切,指出其作品所承接的经典英诗源流。通过对歌、诗、韵的剖析,里克斯探究了歌曲与诗歌之间的密切关联,比较了分别由听觉与视觉接收的艺术的微妙异同,读者由此可窥艺术赏鉴之道。本书是日本作家、评论家涩泽龙彦的传记。传主涩泽龙彦作为战后日本的法国文学介绍人、翻译家、小说家和散文家,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本书追溯了这位奇才的一生,全方位展示了他的生活、工作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对后来文坛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涩泽童年与青年时期的经历,记述了他与同时代文化界名人的交往,以及其作为杂志主编的出版生涯等。本书讲述了英格博格·巴赫曼和保罗·策兰的爱情故事。两位年轻诗人相识于1948年的春天,彼时尚未成名,几乎没有人知道两人曾经相恋。他们以诗竞赛,彼此需要,却无法忍受对方。尽管相恋不久旋即分离,但这段关系深深影响了他们彼此的创作。两人的联系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此时他们早已居于德国战后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列。赫尔穆特·伯蒂格在本书中做出了迄今为止关于巴赫曼与策兰关系最为详细的描述,对两位杰出诗人进行了精彩的心理学研究。本书为诗人生前唯一俄语出版的随笔集,2001年于圣彼得堡出版社出版,收录了诗人的诗歌、关于现代诗歌和先锋派诗歌的论著、回忆录、随笔散文和访谈等。于艾基而言,艺术是生活自身表现的一种形式,词语不受节拍或韵律的约束,只受其自身必要性和精确性的约束,诗人在词语的习惯性运动中捕捉新的节奏,通过原始的激情和非常朴素的欲望推动艺术的发展,传递对于故乡不一样空间的感受,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对艾基丰富和富有活力的创作有比较全景式的了解。
(英)约翰·凯里 著
黄福海 译
2023年夏
从留存下来的约四千年前出现的第一首诗歌,到如今人们写的诗歌,本书讲述了数千年间世界上那些伟大的诗歌背后的故事。书中不仅介绍了部分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的诗人及其诗作,如但丁、乔叟、莎士比亚、惠特曼和叶芝等;还研究了很多近现代的诗人,如德里克·沃尔科特、玛丽安·摩尔和玛雅·安杰洛等,他们开始思考让一首诗变得“杰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段小小的关于诗歌的历史,将世界上各类诗歌的丰富性与多变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是战后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的一本音乐评论。侯麦曾受邀在一个法国知名音乐广播节目里讲莫扎特和贝多芬,由此生发而撰成本书。身为导演的侯麦以其崭新独特的眼光看待音乐,将对电影艺术的思考方法应用到音乐领域中。书中谈论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激动人心的古典音乐作品,映照时代思想潮流的变化,从主题、调式、声音与色彩等分析音乐,探讨了古典音乐的性质,挖掘其哲学内涵,更将之与文学、绘画等艺术交相比照,引读者沉潜于艺术之美中。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耨勤而耕深,本书可视为其长年研究的一个缩影。所论多建基于第一手资料之上,不乏稀见版本、手稿、书信,既谈及鲁迅、张爱玲、周作人、郁达夫、巴金等大家名作,也发掘了一些相对鲜为人知的作家作品,以拾文学史之遗。书中析述文辞,校释版本,品鉴装帧,漫说文人文事。如此挖掘考辨,摘抉隐微,显发文学史的多重面向,亦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延拓出更深层的阐释空间。本书由沈祖棻后人张春晓主编,分五卷,分别为《涉江诗词集》《微波辞 辩才集》《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 诵诗偶记》《书札拾零 子苾日记》。本书收录沈祖棻历年创作著述成果,并增订日记部分,补遗诗词、小说、散文等,呈现其创作与治学的全貌。沈祖棻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上造诣深厚,对于中国格律新诗的创建和完善有着重要影响。其文学作品端雅真挚,寄寓身世之感,亦不乏抗日救亡之音;诗词赏析深入浅出,结合丰厚创作经验,为初学者指点津途;书札、日记中闲话家常,与良友诗词相和,字行间言笑如睹,见出其人的温醇性情。本书是作者2006年—2015年的十年文章精选合集,分为“甲集太太学堂”“乙集 都市田园”“丙集 花花世界”“丁集 校园故事”四辑。书稿内容围绕生活展开,主题平易亲近,不做高头讲章,既叙伉俪之情,亦写日常种菜养猫等琐细事,更回忆校园求学至于执教的经历种种。作者致力于将学术与人生打成一片,在对平常人、平常事的日常书写中独抒性灵,表达对人生与社会的所思所感所悟。
本书为陈思和教授的一部学术随笔集,陈思和“自己的书架”系列第一种。与《陈思和文集》主要收录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论著不同,陈思和“自己的书架”系列主要收录作者大量的学术随笔、读书随笔以及比较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论文随笔,从读书的角度,完整展示作者的阅读经历和治学经历。本册为《前代事》,凝聚了作者四十年来研读文学史的笔记资料,偏重于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郁达夫、钱锺书、张爱玲等研究,展现了作者《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之外对中国现当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学术研究与思考。本书为陈思和教授的一部学术随笔集,陈思和“自己的书架”系列第二种。与《陈思和文集》主要收录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论著不同,陈思和“自己的书架”系列主要收录作者大量的学术随笔、读书随笔以及比较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论文随笔,从读书的角度,完整展示作者的阅读经历和治学经历。本册为《远方书》,分为“注视诺贝尔”“阅读西方文学”“译介与比较”“从远方回到中国”四辑,评述了海明威、萨特、加缪、萧伯纳、聂鲁达、莫言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其作品,提出了对中国文学外译的意见与思考,同时也阐释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外来影响,展现了作者在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探索与思路轨迹。本书为陈思和教授的一部学术随笔集,陈思和“自己的书架”系列第三种。与《陈思和文集》主要收录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论著不同,陈思和“自己的书架”系列主要收录作者大量的学术随笔、读书随笔以及比较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论文随笔,从读书的角度,完整展示作者的阅读经历和治学经历。本册为《当下缘》,分为“读小说”“品诗歌”“海外论学与散文”“谈上海文化”“谈丛书”五辑,立足于当下的文学作品与文化著作,品评王安忆、叶兆言、张翎、贾平凹、余华、苏童、虹影等作家和夏志清、王德威、龚鹏程、林文月等海外学者的作品,兼谈上海文化与丛书,展现了作者对当下文学创作与学术著作的关注、批评和思考。本书为陈思和教授的一部学术随笔集,陈思和“自己的书架”系列第四种。与《陈思和文集》主要收录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论著不同,陈思和“自己的书架”系列主要收录作者大量的学术随笔、读书随笔以及比较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论文随笔,从读书的角度,完整展示作者的阅读经历和治学经历。本册为《朋友圈》,书名虽曰“朋友”,实际指的是“老师”“朋友”“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分为“老师的书”“朋友的书”“学生的书”三辑,论述著作从老师辈贾植芳、范伯群、潘旭澜、吴中杰等,到朋友辈李辉、吴基民、冯骥才、王富仁等,再到学生辈张新颖、吴义勤、郜元宝、金进等,几代学人的学术脉络与贡献于焉彰显。本书为陈思和教授的一部学术随笔集,陈思和“自己的书架”系列第五种。与《陈思和文集》主要收录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论著不同,陈思和“自己的书架”系列主要收录作者大量的学术随笔、读书随笔以及比较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论文随笔,从读书的角度,完整展示作者的阅读经历和治学经历。本册为《自己说》,收录的是作者自己的著述,包括编年体文集、研究论著、创作、对话集以及作者策划或主编的教材与丛书的序跋,从青年、中年到老年,较为全面地回顾整理了自己“笔走龙蛇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亦可一窥中国当代文学史辛勤耕耘者的研究脉络。朝鲜半岛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李氏朝鲜王朝(1392—1910),古朴沉稳中透露着风骨的李朝器物,从百年前的民艺思潮到当下的日本,影响着一代代爱物之人和他们的审美眼光。作者李凤来在日本经营了50多年朝鲜古董艺术品商店,在这部作品里,他从几十年间经手的李朝器物中挑选出25件进行呈现,并讲述了与25位客人的相遇,以及他们的故事。这些客人的身份、人生境况千差万别,但对器物都有令人难忘的认识与情感。作品图文并重,述说器物之美和其中蕴含的情思,也向读者展现了爱物之人对待古物的真实姿态。作者认为,对物的审美固然重要,但溯其根本,看“物”是要看到背后的“人”。物之美,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性之美。海伦娜·莫里西出身于普通家庭,却跻身由男性主导的金融领袖界。而在这个行业中,女性管理的资金不到10%。本书是海伦娜·莫里西的一部职业回忆录,也是一部可供职场人参考的自助指南。作为首席执行官、九个孩子的母亲和具有影响力的“30%俱乐部”的创始人,海伦娜·莫里西为女性,更为每个人,书写了有关工作、生活、爱和养育家庭的新方式的宣言。她不遗余力地呼吁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女性力量对社会生产的重要性。在她看来,性别平衡是经济繁荣的重要驱动力,也是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海伦娜·莫里西认为,女性具有带头打破过时行业模式的能力,从而建立起一种能够同时激励女性与男性的,多元而包容的商业职场模式。海伦娜蓬勃旺盛的生命能量激励着每一个阅读本书的人。这部作品精选丛非从近年来最具影响力、历经考验与实践的36篇文章,是作者结合十余年心理咨询工作的观察与积淀,基于自我认知、自我觉察问题的分析与探讨,给出的关于如何理解自我、与自我建立深入联系,从而收获成长的一系列洞见。作者在作品中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从安全感、原生家庭、自恋与自卑、个人性格管理、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等不同角度,发表关于个人成长的心理学见解,呈现了实际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疑问。对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给出了心理学层面的专业意见和指导。“述情”是“共情”的双生概念,如果说共情是更好地理解别人,述情就是让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生活中我们是否总感到不被理解?是否难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是“述情障碍”的表现,它就像情感上的“色盲”,让我们难以看见世界的真实色彩。这本书深入这些心理困境的成因,让我们认识到述情能力的对于心理健康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学会表达内心的感受,让孤立的心彼此相连,生发出最深入的情感关系,让沟通变得有质量和深度,让我们与流光溢彩的真实世界互动。
(美)乔治·哈格曼/(美)哈里·保罗
(美)彼得·B. 齐默尔曼 主编
王贺春 译
2023年3月
这是一本心理治疗师的临床指南,更是心理咨询者的可靠良方。本书对主体间自体心理学(ISP)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读者将深入了解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该学科发展最具生活指导意义的内容。
本书保留了自体心理学开创者科胡特对自体和自体经验的强调,后继研究者史托罗楼和阿特伍德将精神分析情境概念化为一个“主体间场”,治疗师与咨询者各自不同的体验世界在这个场域交汇,二者在其中平等参与最深层的人际互动,进而获得成长和转变的机会。
创伤、成瘾、哀悼、儿童治疗、夫妻治疗、性行为、自杀和各种严重病症也在作者的书写之列。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全新的理解心理生活的模型,用理论的力量把人们内心的层层纠缠重新疏通,指导人们在动态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平衡。对于在该领域工作的人,以及对微妙的心理学和人类世界感兴趣的人来说,这会是一本必不可少的书。
黄家良/黄颖 著
2023年春
这是一本适合任何阶段的伴侣探索理想亲密关系的养成指南。作者立足多年的心理咨询、辅导经验,将众多真实婚恋故事抽丝剥茧,破解爱的密码,回溯一段关系缘何至此。书中内容涉及伴侣双方在步入婚姻时所遭遇的各种问题,性的体验、婆媳关系、相处模式、第三者,等等,尤其关注当整个社会个体化进程加速后,亲密关系中每个个体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展现爱中的个人局限,观照每一位在婚姻中为爱付出、为彼此更亲密而努力的探索者。
无论是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还是新婚燕尔的伉俪,抑或是已经携手多年的恩爱夫妻,都可以借助书中的脉络回顾自身的历程,反思过去生活中的不足,理解彼此,共享未来的成长,真正做到“相恋一生”。
作者洪立和燕青身为认知症照护的研究者和教育者,在本书中不仅介绍了大脑、记忆、认知症的理论知识,还给出了具体照护认知症患者的实际操作指南,包括饮食、药物、医疗、身体锻炼、睡眠、放松减压、住房设计等方面,专业详实,无微不至。本书作者致力于用专业的知识帮助认知症患者与照护者,从而建立舒适与有尊严的生活。本书是作者的人生回忆录,探讨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接触到安宁疗护、芳香心灵呵护和灵性成长后,作者得以从母亲的悲惨去世的悲痛阴影中走出,得以重新拥抱生命,下定决心要给父亲一个善终,也有勇气直面自己的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