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盛名之下,何去何从——区块链“热”的冷思考

本刊编辑部 数字营销市场 2022-01-20

6月8日-9日,以“变革引领未来 品牌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二届虎啸国际高峰论坛将在上海商城举行。

作者: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张欣茹

本文共计3220字 | 阅读约需7分钟

国内的各行各业嗅到了区块链这个大趋势,都在积极地挖掘区块链的场景应用,但从目前看来,真正成功上链的寥寥无几。这个时代赋予了区块链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限制了“区块链+”的发展。当前,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面临着内外多重挑战,越来越显露出时代“早产儿”的特点。

“区块链+”面临挑战


• 技术不配套


从目前来看,区块链的最大硬伤是交易吞吐量低。虽然目前吞吐量已经由最初比特币时期的7笔/秒进化到了千级/秒,但对比中心化系统万级/秒的速度还有很大差距。去年双十一期间,天猫的交易峰值达到了25.6万笔/秒,很明显,区块链技术要达到类似的能力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要将“区块链+X”投入市场,还有一大壁垒是区块链技术标准不一致。目前,大多数区块链框架都是诞生不久,尚未开发完成,或者仅是实验室级别的产品。不同的框架之间缺乏标准,难以互通,给真正大规模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


还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虽然有很多人看好区块链,但推动人类发展的技术并不仅有区块链。以通信领域为例,区块链技术可以做到将信息发给全网,但只有拥有特定私钥的人才能解密,大大增加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同样的事情量子技术也可以做到,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同样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近年来取得的进展也并不少,是区块链技术的有力竞争者。


社会总是接受更方便更高效的技术,区块链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如果不能尽快攻破现有的技术难点,“区块链+”很可能面临“还未发展,就被淘汰”的尴尬局面。


• 监管不配套


一般来说,监管机构会滞后于技术创新的步伐,区块链也不例外。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相关部门对区块链的监管十分被动。在今年年初,深交所和上交所都公开发声,称将密切关注涉及区块链概念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二级市场交易情况,对于利用区块链概念进行炒作和误导投资者的违规行为,将及时采取纪律处分措施。虽然后续确实点名、约谈、叫停了一些企业,但他们操作的根据、认定的标准都不透明,导致真正想做“区块链+”的企业畏手畏脚,借“区块链”炒作的人投机倒把,加剧了市场的混乱。


另外,市场上关于“区块链+”的讨论和尝试层出不穷,而国内目前还没有这类活动的正式监管法规。这就意味着,一旦相关的商业行为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市场参与者。


理想状态下,政府应该抢趋势之先,在前期参与区块链政策和规则的制定,做好衔接区块链自治规则和现行法律框架之间的双向对接。无论是技术上的代码还是法律上的规则,都要确保它们的精确性,这样才能保证市场平稳过渡。


• 意识不配套


在大部分美好的“区块链+”应用想象中,都设定了两个大的前提:一是区块链已经在全社会得到了大规模普及;二是所有人都充分理解了区块链的运行机制。而现实情况是:业内人士对这种技术缺乏深刻理解,业外的很多投资者都是盲目跟风,打着区块链幌子招摇撞骗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这两个前提实际上都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滥竽充数随意宣扬区块链的好处,还是别有用心利用区块链坑蒙拐骗,都对区块链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退一步讲,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区块链及其能力,还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消费者发现使用非区块链技术足以满足日常生活,因此并不急于或认为需要采用这种技术。对于大企业来说这种情况更有可能发生:大企业的体量大、灵活性低、更改现有系统的成本更高,因此很难真正下定决心发展和引入区块链技术。


以广告行业为例,只有所有参与方都加入,区块链才能够实现完全透明。这就需要供应商、出版商、广告代理商、虚假广告监测机构全都参与进来,所有人都成为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种行业进步的趋势是好的,但是,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在现有系统中加入更多、更复杂的层级,这真的是我们现阶段所需要的吗?——尤其是在广告主希望简化流程的大环境下。答案值得我们深思。



区块链技术要得到广泛接受、大规模应用,必须加快普及人们对区块链的正确认识,让“区块链+”产品与现有应用技术以及使用习惯平滑接轨,克服既有的路径依赖,让人们从主观意识上接受、享受“区块链+”带来的便利,才能打造深厚的消费者基础。


上述“区块链+”所面临的挑战,有些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得以解决,有些则需要技术之外的助力才能解决。毫无疑问的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要清醒地意识到:“区块链+”虽然在现阶段受到了追捧,但它终究还是一项发展不完善的技术,需要时间去孕育成熟。如何有效利用自身特征,解决现有场景中的问题,“区块链+”任重而道远。

“区块链+”何去何从?


回溯这场“区块链”热潮,源头无疑是“三点钟群”。这些行业领军人物在微信群里各抒己见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即将掀起一场全民大讨论。如今,这场全民皆谈“区块链+”的热闹场面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此时的行业精英们又有什么看法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态度中嗅到区块链未来的命运。


>> 博鳌上怎么说


今年四月份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有两场分论坛都对区块链进行了讨论。关于区块链将何去何从,行业精英们各有看法。


领主科技的刘大鸿在论坛上提出C2B(Community to Business)的社群经济模式,这是一种基于区块链共识技术的智能合约群,将对内解决社群内部的协作问题,对外解决社群和商业机构之间的交易效率和信任问题。他乐观地表示,一个“公平,阳光,可信”的社群协作时代将会开启,C2B将成为区块链时代社群经济的新模式。


迅雷集团CEO陈磊分享了迅雷在非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应用经验,他认为,区块链不应该被放在实验室,而是要放在实际应用中成长。值得注意的是,迅雷在今年年初跌了一大跤——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点名“链克”是变相ICO。但陈磊在论坛上却对这件大事完全没有提及,这种“避而不谈”的行为本身或许就代表了某种态度。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对“虚拟货币”发表了看法。他直白地指出,区块链是技术,作为“虚拟货币”的比特币只是区块链的应用之一。“现在中央银行观点也基本统一了,至少不承认它是货币。”他进一步表示,“区块链本身是去中心化的,而货币则是中心化的,且必须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 巨头们怎么看


讨论技术,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三大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他们的看法与行动也能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李彦宏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应鼓励互联网公司开放自己的人工智能平台。在谈到区块链技术时,他表示区块链技术非常具有革命性,但现在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马化腾则表示,近来区块链大热,甚至有人说区块链之前的互联网是古典互联网。“区块链技术是好的,但关键在于怎么用。做ICO数字货币还有很多风险,家家都在发币,虽然很热,但我们没有考虑参与其中。”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发言认为,近期出现的ICO“空气币”、区块链宠物等热潮,反映出区块链仍然停留在“炒概念”阶段,我们应该警惕各种假借区块链名义的骗局,避免让这个本该产生更大价值的技术本身成为牺牲品。


需要注意的是,在《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中,阿里巴巴区块链技术专利数量位列全球第一,但是主要集中于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如共识机制、平台架构、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等领域,完全没有涉猎ICO。



>> 区块链“热”的冷思考


区块链离我们仿佛很远,远到连普通程序员都不知道如何编写区块链程序,因为它使用的并非编程通用的Java语言;但我们又觉得它离得很近,毕竟连跳广场舞的大妈都在投资区块链了。


当前我们面对的这种区块链“热”,无疑是不冷静的,更是畸形的。正如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所言:“许多技术,尤其是前沿技术,总是存在短期影响被高估,长期影响被低估的趋势。”区块链现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早产儿,“区块链+”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早期过度宣传的区块链概念,在普及度越来越广的情况下,遇到的考验也越来越多。能否在实际落地应用中展现价值、证明自己,决定了区块链在下一个阶段中被热捧或被抛弃的命运。一个新概念、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领域还有待考察,更需要试验区。只有在一切都不盖棺定论的前提下,我们才可能迎来突破的惊喜。


至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是先驱还是先烈,我们无法判断,更无从得知,只能交由时间和市场去判定了。




MORE | 更多精彩

本文刊载于《数字营销》杂志2018年5月刊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购买方式:长按二维码或者点击文章结尾的“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