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粉丝经济,一门经营人心的生意

数字营销编辑部 数字营销市场 2022-08-28

本文共计2980字 | 阅读约需6分钟

随着消费升级和互联网变化,如今的粉丝经济有了更广阔的领域。粉丝一词虽然随着偶像产生,但显然现在各行各业、大小品牌,都有可能拥有一批属于他们自己的粉丝,并转化成经济利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到目前为止,粉丝经济撬动的国内资本量已达到百亿级别。


粉丝是最忠诚的消费者▲▲▲

早在今年4月初,爱奇艺《偶像练习生》风靡一时,曾以粉丝集资超2000万元、决赛门票炒至1.8万元的消息震惊娱乐圈;近期,腾讯《创造101》的集资金额翻倍,粉丝自主集资金额超过了4000万元。这些令人咂舌的数字金额背后凸显出了粉丝经济强大的商业价值。在这一类偶像养成节目中,粉丝才是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人,他们的经济能力直接影响着偶像的发展趋势——粉丝经济似乎变成了一纸契约,将粉丝与偶像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创造101》一开始就打出全民创始人的概念,完全由粉丝点赞数决定选手去留。在后期出道名额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腾讯视频与节目合作,其会员每天可以为11名选手各投11票,选手的定制会员则可以额外再投121票。为了自己的偶像能够挤进前11名顺利出道,粉丝们主动奔走转发拉票、集资购买定制会员卡投票。就这样,通过与节目挂钩,腾讯视频不费吹灰之力就让粉丝成了最忠诚的消费者。



类似的粉丝驱动力也成就了小米。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小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12年夏天估值达40亿美元的融资,是当年全年中国企业的融资之最;2013年,小米手机用半年的时间就创造出了2012年全年的业绩,售出手机703万台,营收达到132.7亿元人民币。小米手机如此吸引粉丝,其本质原因毋庸置疑还是性价比。但雷军自己也承认,小米手机成功的要诀有三:创业团队、创新和粉丝经济,而粉丝经济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据了解,小米在粉丝吸引和维持方面主要有三样法宝:通过微博吸引新用户、通过论坛维护活跃度、通过微信提升体验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以客户为主角的活动,例如爆米花论坛、米粉节、同城会等。一个好的产品再配上独特的销售方式,让小米用户对这个品牌的忠诚度非常高。



网易云音乐作为一个音乐播放平台,如今自身却变成IP大户,这也要归功于忠诚的粉丝。精彩的歌曲评论区让网易云音乐多了社交属性,这些自来水般的粉丝用户自主生成内容,形成集群效应,使这个平台的声量不断扩大。要知道,网易云音乐上线后仅用了一年时间,用户数就突破了一个亿。当然,用户数不足以描述网易云音乐的独一无二,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像很多初创APP,通过烧钱在短时间内获得庞大用户量、之后又迅速消失,它从一开始就在不断提高用户忠诚度,充分利用了“长尾效应”。


网易云音乐让长尾用户感受到他们是受重视的,并充分抓住了这些用户的需求,从用户获取上避开与巨头的直接竞争。同时,网易云音乐还始终坚持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音乐社区,而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播放器”,回归内容,将营销重点放在了丰富自身的歌单、评论、音乐人动态等等上面,养成自己的粉丝群体,从而从用户粘度上彻底与竞争对手拉大差距。随着口碑传播,第一批网易云用户吸引来了第二批、第三批……



在自媒体领域,粉丝忠诚消费的案例也有不少,其中罗振宇创立的“罗辑思维”可谓典范。罗辑思维从2012年开始播出,每一集十几分钟的语音讲一个观点,到现在已经更新到了六百多集;2013年,罗辑思维公众号推出了微信会员收费制度,短短6个小时5500名会员名额被抢光,创收160万,成为互联网的一个神话。虽然罗振宇总是避讳粉丝经济这个标签,但无法否认的是,罗辑思维的内核依旧还是粉丝经济。罗辑思维将目标用户定位为85后白领读书人,这群人有共同的价值观,并渴望社群中找到精神上的优越感。


因此,罗辑思维为这群用户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然后通过一些活动让用户获益,例如罗胖售书活动、众筹卖月饼活动、柳桃的推广活动等,让粉丝会员可以对外销售商品,而有能力的人则可以在罗辑思维300万用户面前展示自己,得到认可。这种模式既有内容的价值输出,也有金钱的鼓励,同时养成了用户的付费习惯,最终使得罗辑思维名利双收。



粉丝经济的驱动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都开始运用粉丝经济的理论来解决盈利和信任问题,逐渐兴起的自媒体也已成为粉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开始懂得一个原理:粉丝才是最忠诚的消费者,得粉丝者得天下——通过社交建立起自己的粉丝群,才可以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位。


“经营”是维持粉丝经济的核心▲▲▲

粉丝经济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经济浪潮中的最强音,但是从诸多的案例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粉丝转化成真正的经济利益/模式,靠的从来不是幸运,而是经营。


在不同的领域,粉丝经营有不同的侧重点。娱乐领域要做到粉丝经济的规格,需要持续地输出内容,并且保持风格稳定,如:陈翔六点半、papi酱的短视频等。企业品牌要巩固自己的粉丝,就不能只靠高高在上的品牌表达,而是真正去研究受众群体,例如江小白所有的运营,都是围绕年轻人来做的,定位十分准确不说,还很清楚年轻人内心的想法。自媒体领域的粉丝经营,则需要专业、精品的内容,如果缺乏自身的核心价值,只为刷屏或为内容而做内容,最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法发展为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的精髓在于和粉丝互动,只有粉丝、没有互动也不会产生经济。无论是哪个领域,专注都是难能可贵的,找到连接粉丝的核心点,专心耕耘,不盲目追风,耐心经营,然后才能考虑如何精准变现。



粉丝经济的影响力已经无处不在,它带来了一些新的产业结构、新的商业机会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知萌咨询创始人兼CEO肖明超认为,粉丝经济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了四大改变:一是新的关系链接,大家因为共同喜欢一个品牌、一个人、一个媒体,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聚在一起去认同某种价值观、生活方式;二是为营销提供了新的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粉丝经济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和消费者互动;三是去中介化,以前如果要和用户产生关系可能要通过很多渠道,现在可能只需要一个达人、一个IP就可以直接影响一群人;四是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提供载体,以故宫为例,大家会因为消费故宫的衍生品而对历史更加了解,扩展视野、丰富知识。


用户基数庞大的粉丝经济,能够迅速成就一个明星和品牌,但是,粉丝经济究竟能走多远呢?一方面,一旦粉丝崇拜对象的“人设”出现偏差,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极易分崩离析。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付费意识逐渐养成,我们依然可以期待更加优秀的模式出现。再以罗辑思维为例,罗辑思维虽然靠粉丝经济起家,但如今罗振宇却一直在强调“社群”概念,于是一部分人认为这说明粉丝经济并不稳定。但仔细剖析后我们会发现:这恰恰证明了粉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罗辑思维是不断成长的,从“罗辑思维”到“得到APP”,罗振宇个人的魅力其实已经支撑不起这个更大平台的运作了——平台需要更多的包容性,那么这时候提出“知识社群”的概念,其实也是这个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粉丝经济的一种形变。未来,粉丝的社群化也许会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除了社群化趋势,IP化和跨界的趋势也同样值得关注。现在,很多内容生产者都在打造自己的IP,因为IP化能释放出更多商业能量,能和粉丝实现更深度的交流。不少案例则说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都是通过跨界的方式来实现的,如小黄人和小黄车、网易云音乐和亚朵酒店等等。他们通过这种共享粉丝的方式达成共赢,进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


粉丝,是一个已经被市场捧到手心里的群体;粉丝经济,是一个已经被市场关注许久的经济模式。这个领域的诱惑太大,各行各业都在试水,但看细节,市场往往把“经济”考虑得太多,将“粉丝”考虑得太少。


粉丝经济,经营为本,只不过经营的不是生意,而是人心。




MORE | 更多精彩

购买方式:长按二维码或者点击文章结尾的“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