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滋润人生,为何有的人家代代学琴?

2015-04-26 小花生网

檩子:一位当了爷爷的人自述他们祖孙三代学琴的故事。这三代人都花了不少时间学音乐,但都没有走专业的音乐道路,尽管如此,他们都从音乐中得到了非常实在的人生快乐。所以,代代相传,爷爷传爸爸,爸爸传孙子,都会去学一些乐器,不为别的,因为知道音乐能滋润人生,给我们带来欣喜和安慰,错过,会是个遗憾。


还是一句话,为学音乐的孩子加油,如果喜欢,就不要放弃。




祖孙三代人的学琴故事

作者:陈卜智


我家祖孙三代都是琴童,或曾是琴童。时间跨度半个世纪,空间跨度东、西半球。

爷爷——50年代的琴童


当爷爷的我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算不上琴童,充其量只是个琴的爱好者:因为我没有一把象样的琴,更没有指导老师。


我拥有的第一把琴是二胡,还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浙江多毛竹,截一节为琴筒,裁一段“京竹”作琴杆,再请人车两个琴轴,蒙琴筒的蛇皮则是几个小伙伴壮着胆子去阴森森的山间坟地里多次搜寻打蛇得来的。蛇要大,起码有自己当时的胳膊粗;像菜花蛇之类的不行,要毒蛇。记得当时我们选定的是一种叫“三角棱”的、黑色的毒蛇,打蛇时规定只准打头不能打身,怕损伤了要用的蛇皮。终于有一天打死了一条大“三角棱”,把它用绳子挂在树杈上,从蛇的脖根处用蜂利的小刀轻割一圈,然后翻过来使劲往下一拉,整张蛇皮就脱下来了。看看血乎乎肉色的蛇身在半空晃悠,不知谁喊了一声“鬼”!于是呼啦一声我们都跌跌撞撞逃离了山间坟地,时年九岁。

有了琴,就有了吱吱呀呀的琴声,就有了音乐在心中的流淌,美妙的音乐感觉从此伴随着我的一生。1953 年,我11 岁上了私立初中,渐渐见识了小提琴、钢琴等各种乐器,懂得了五线谱。不知为什么,我把仅有的、很少的零花钱积攒起来,星期天独自一人走十几里路,去路桥镇新华书店买来了诸如乐理初步、视唱练耳,甚至作曲理论、和声学等等,悄没声地啃了起来 。

我这一辈子没有一个正式的音乐方面的授业老师,更未能进入音乐院校,全凭自学及感悟,整体水平有限。音乐原本就是自然的造化,只要你喜欢它、热爱它,就有了无尽的快感和乐趣。潜移默化中,音乐影响着你的整体思维,拓展着你的认识视野,营造着你的社交圈子,润发着你的活动能力和大众知名度,你将一辈子受益匪浅。

儿子——70年代的琴童


我儿子陈珂受我影响,大约八、九岁开始学小提琴。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我们又在河西戈壁滩上的农建师工作,想让他从小学点“特殊”的本领,以便“突出重围”能有个较好的发展前途,譬如当个文艺兵什么的,初始的动机非常功利。1974年,我们调到了兰州附近,通过关系让儿子跟省歌剧团的首席丁世刚老师学琴。从此,他才成了一名真正的琴童,直到1978 年他十五岁考上大学。整整五个年头,他风雨无阻每一周或两周的周末,来回跑三百公里到兰州学琴,开始还是我领着他,几次以后他便是自己独自夹着琴去。当时交通条件极差,坐车、住宿都非常艰难辛苦,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但艰苦的环境,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考验和锻炼。

五年里,他不仅跟丁老师学到了相当程度的琴艺,更主要的是学到了丁老师对音乐的理解和执著,对琴童的无私和关爱。当时老师带学生不像现在有明码实价的授课费,很大程度上都是义务的。丁老师家从早到晚总是大大小小的琴童不断,尤其是节假日。丁老师经常讲,他的最大心愿是将来有能力办一个小提琴学习班,学琴要从娃娃抓起。可惜他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丁世刚老师是个心灵手巧,极其聪明的人中之杰。他的家里摆放着他亲手制作的,从手掌大小至成年人用的各种规格的小提琴,水平很高,音色优美。丁老师从不吝惜自己的广博知识及家中收藏——包括书、唱片、磁带,他会千方百计地让你去学习与欣赏。他的严谨的学风及对上对下不卑不亢的为人,对师从过他的琴童,尤其是我儿陈珂,产生了一辈子受用不浅,极其深刻的影响。

在音乐的殿堂里,老师与学生往往不只是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冥冥中的交流。他们是一种无尽的缘份,决非“教与学”或“功利”等能诠释清楚的。记得陈珂 12 岁的寒假,丁老师看着孩子大冷天的每次来回三百公里来学琴太辛苦,便主动留陈珂在他家过寒假过春节,尽管他家祖孙三代五口人当时只有两间小平房。陈珂也挺争气,在学琴之余,一个12 岁的孩子踩着小板凳和面对碱,能蒸出又白又暄的大馒头,着实让他家娃娃在邻人中夸赞了好一阵。这或许就是“功夫在诗外 ”的道理。尽管陈珂考上工科大学后最终并未从事音乐事业,但音乐却与他一生难舍难分。1986年他去美国留学时,行囊千舍万减,那把心爱的小提琴还是随他飞越了太平洋。

孙子——远在美国的琴童


我们的孙子Justin Chen(中文名陈嘉思,小名丁丁)是美国出生的孩子,也是一名琴童,美国式的琴童。2002 年我去美国时他上八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三。渐渐地我发现,美国的中学生几乎大多都是琴童。上学的路上你会发现,他们的书包(或曰书囊)比国内学生的还要大还要重,个别的大到用折叠行李车推着走,原来推的是无法再拆小的铜管乐器。

生长在“孩子们的天堂”的美国,丁丁比他的爷爷、父亲要幸运得多。首先,他有自己的选择权力,他喜欢什么就报名学什么,父母、教师都会尊重他的选择,且在各方面为其创造条件,包括高水平的乐器,请名家做指导老师等等。其次,学习音乐,练习某种乐器是为了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没有刻意的指标,故没有强迫、甚至“挨打”的精神压力。细细想想也是,音乐原本是人最原始,最“绿色”的精神食粮,硬要在某些过程中掺进别的什么,其非有悖自然造化?不强迫、不“挨打”并非放任自流,靠的是自觉群体的提高。丁丁在学校里练的是单簧管,学校里经常利用周末举行演奏会,观众基本是家长、教师、同学,数个乐队比着演,结束时音乐老师讲评。

他在乐队里的五支单簧管中排行第三,这种座次不是随意排出的,是经过严格考核,根据水平高低排定的,还会随着你的进步与否不断更换。除了本校的比赛还有学区里的选拔,几个学校各推荐出一定量的乐手,再经考核、排座次,组成高一层次的乐队。平常在家里,我发现他练乐器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但到了这种关键时刻,他会自觉地起早贪黑地练,或许是怕落后伤着自尊心。我曾多次去听他们不同级别的演奏会,个个穿着整齐的演出服,总体水平不低。

丁丁也学钢琴,他家小客厅里有一架三脚钢琴,据他妈讲是他家单件器物中价格最昂贵的,相当于宝马轿车的两倍。他的钢琴教师是另外请的,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曾在休斯敦交响乐团任演奏员。每周六下午三点他都要到老师家里上一堂课,每堂课时费为五十美元。他父亲送丁丁学琴时就明确告诉老师,丁丁学钢琴没有什么具体要求,更没有当钢琴家的打算。这样,老师和孩子都没有精神重负,像是朋友间的随意交流。这样的家庭式教学及各类艺术学校,休斯敦随处可见。

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学习过程中,并非培养不出高水平的演奏人才。我在休斯敦观赏了一场琵琶独奏音乐会。这是一次商业性演出,门票不菲,地点在休斯墩歌剧院音乐厅。那位琵琶演奏家叫吴长璐,女性,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及休斯墩摩尔音乐学院。演出的曲目是琵琶协奏曲《祁连狂想》。作曲韩兰魁,为其协奏的是休斯墩医生交响乐团。我私下里好奇地问陈珂,难道他们都是医生?回答是肯定的,而且都是业余的。美国的医生都是学历极高的,至少是硕士,大多是博士。可想而知,他们在学医、行医的同时,对音乐有多么的热爱,其音乐素养及演奏水平,又有多么的高!我还敢肯定,这些人都曾经是琴童。

一曲《祁连狂想》把我从美国休斯敦带回了自己日夜思念的家乡——中国的甘肃、青海,其音乐中的西北元素及强烈的“花儿”风,使我心旷神怡,久难平静。音乐无国界。高尚的音乐只有自然地流淌才能达到最高境界,我想琴童学琴也该如此。


作者:甘肃兰州,陈卜智


回复 503 查看 《音乐人生:7部关于学琴少年的优秀电影和纪录片》
回复 503 查看 《用动画表现古典音乐名曲(肖邦、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作品)》
回复 503 查看 《8款优秀音乐启蒙APP-让兴趣把孩子带入音乐的殿堂》
回复 503 查看 《7部电影,展现孩子和艺术的美妙相遇》


点击 阅读原文 链接,看 学琴的孩子是那么的美!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公众号: xiaohuasheng99

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周一: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文优秀图书

周二:有实用价值的好文章

周三:英文学习和英文阅读资源

周四:有思想的好文章

周五:优秀的电影、动画等

周六:有趣的旅行、美食、生活

周日:带来新思想的演讲或视频



Kiddo里有60多份主要适用于2-14岁孩子的阅读书单;还可以用日程表来安排和管理阅读任务,记录阅读书目,可免费下载


点击 阅读原文 链接,看 学琴的孩子是那么的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