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开启“小学生家长”模式
北京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孩子上一年级,家长一定要做好这些准备!
檩子:史家胡同小学,也许是北京“最牛”的一所小学啦!这个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俱乐部会员,素质教育更是走在全国前列,总之是名校中的名校!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卓立老师曾担任史家小学校长多年,现在也是史家小学的终身名誉校长,他出版了一本书,叫《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为什么会专门写本书呢?原来,卓校长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个月的时间,抵3年级以后一学期的时间,抵6年级以后1学年的时间,甚至更多 ...
那么,小朋友上小学前后,爸爸妈妈要做哪些准备么?卓校长给出了非常实用和细致的建议,不光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实践基础,而且操作性特别强 ... 说实话,这是我看到最中肯的入学指南了,值得每个入学孩子的爸爸妈妈阅读、收藏。
感谢@卓校长的“良心”分享!
孩子升入小学一年级,就意味着要开始长达十几二十年的全天的、规范的学习生涯了。
在这段生涯里,我们的孩子将从儿童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
人生中最曼妙的年华都将在这段学习的生涯中度过,许多美好的事情也将在这些岁月中发生。
可见,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开端,这个头开得好不好,它的影响力是绝对不可小视的。
所以,家有学童升入一年级,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成长里程碑。如果我们大人们能够意识到,这是家庭生活的一个标志性阶段的开始,是全家人进入一个生活的新阶段,坦然并且充满好奇地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的生活形态,并愿意为之做出适当的准备。
那么,祝福你们,这样心态决定了你们很可能有机会拥有小学一年级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拥有了让孩子获得有品质的学习成长生涯的极大可能…
孩子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爸爸妈妈是需要先有所准备的。
这个准备,不是给买个新书包、准备好铅笔盒这么简单,也没有买个学区房居家迁徙、准备“陪太子攻书”这么复杂。这个准备是爸爸妈妈发自内心地认同并且接纳:我将是一个小学生的家长了。
我们都不是天生就会做父母的,很多时候,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孩子需要学习成长,我们也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己。
在孩子长大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面临的课题都不同: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我们在孩子的身上寄托了什么样的期许;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给孩子做出了什么样的榜样;我们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伸出援手…
这一切一切,都在汇入塑造孩子的洪荒合力之中,而且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力量。
小学的上学时间,是从上午的8点前,到下午的3点前后。
和提供全日三餐加点心的幼儿园不同的是,大部分的小学只提供午餐,这就意味着孩子的早餐和晚餐都需要在家里吃。
准备早餐的辛劳和规划晚餐的烦琐,都是没有经历过的父母不能够体会的。如果还有老人可以帮忙分担一些,那就是个幸福,要珍惜。
早上送孩子,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提早一些出门上班,顺便送过去就好;但是相对于通常晚饭后 5 点多才接的幼儿园,3 点左右就需要接的小学,是需要我们提前做出安排的。
如果爸爸妈妈都全职工作,身边也没有老人能够帮忙接送,就会很挠头。
一年级小学生的父母,一定要提前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节奏做出新的安排,力求“准时接送”。
千万不能觉得,孩子晚到几分钟没啥要紧,晚接一会儿也不影响啥。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两个“准时”非常重要呢?
因为上学的时候迟到,在全班同学和老师的注目下进教室,孩子心里必然会不自在;有时候,还需要向老师解释自己晚到的原因——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对这个“迟到”到底该做什么样的解释、负多少的责任,往往就会讷讷不知所言,或心怀愧疚。
这时候,正常的课堂学习往往已经开始,孩子不了解前面老师讲解了什么、布置安排了什么……等他坐下来,又要慢慢花时间来进入课堂的氛围、跟上大家的进度,结果,这一天孩子都会过得很被动,好像总在追赶大家的进度。
放学接孩子更不要迟到。
“早接”和“晚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心理感受的差别很大。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家孩子没事,在幼儿园就接都接不回来,要接着玩,还不如晚点接。”
孩子已经熟悉了幼儿园生活,但小学还是新生活、新环境。
每天放学,一站到校门口就能够看见父母迎向自己的笑脸,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欢喜,孩子往往就会兴奋地和你分享他一天的校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试想,你自己是一个孩子,而你的爸爸妈妈在全班同学都快被接光、在你望穿秋水的盼望下姗姗来迟,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感受,还能够兴高采烈地聊一聊今天的趣事吗?
孩子会在等待的过程中怀疑父母对自己的重视程度,担心父母还会不会来接自己,担心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让父母会生气以至于不出现的事情……这些想法都能让孩子垂头丧气。
所以,在一年级准时接送,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是很有帮助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之前和一个妈妈的对话。那是一个非常忙碌的职场妈妈,她为了接孩子、在放学后陪伴孩子,转成了半职工作。
所以她每天都是在单位工作到最后一分钟,飞奔到学校接孩子,她说:“我可真的是尽力了,每天能在差不离的时间赶到学校完全是狂奔啊,要说一定准时,可真是不行了。”
我非常理解这个又忙事业又忙孩子的妈妈,“那你试试把你离开办公室的最晚时间调早 5 分钟呢?”“不行,真的一分钟都早不了了。不过,我还是试试吧。”……这个妈妈后来真的就很少晚接了。她的孩子是一个很文静的小姑娘,但是欢喜的时候,也会张大大的嘴笑。去年,我听说她考上了心仪的中学。
很多学校开设有课后管理班,或者兴趣班,在放学后再合班统一管理孩子一段时间。
台湾特色的是校外的安亲班,是由校外的机构在放学后先接回,统一管理。现在我们很多学校的附近也开设了这样的机构。
选择课后管理机构的原则是,如果校内有,先考虑校内的,校内的通常是学校提供给家长的便利,通常没有费用或者很少费用,同时老师也是学校里的老师;如果选择校外的,提前多打听,最好能够和同班同学结伴去。
在一年级,孩子的家庭作业量会很少,甚至没有书面的作业;但是,我们每天仍然需要留出最少 30 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孩子当天的学习和校园生活,帮助他们在逐步融入校园生活的同时,在学习上温故知新、总结方法、循序渐进。
所以,放学接孩子、安排孩子放学后的学习生活,我们需要预先做一些计划。
承担这件事情的人的优选顺序是:父母 - 高品质的课后管理机构 - 祖父母 - 普通的课后管理机构。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一种新的生活形态,兴奋、紧张、好奇……多种情绪丛生;他们尤其需要按时作息,晚间的休息时间要在9点以前。
8点30分洗漱完毕,然后留出一小段自由阅读或者亲子阅读的时间,9 点熄灯入睡。
这样才能够保证第二天上学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状态。如果引导得当,孩子不反感的话,把一些需要背诵的英语或者诗词在临睡前过一遍,会记得更牢。
大家可以算一下:晚上9 点入睡,第二天早上 7 点起床,刚刚睡够10个小时。这是小学生需要保障的睡眠时间。不可以存着“就晚一小会儿”、“反正孩子以前也睡得晚”、“这个点,反正也睡不着吧”的想法,和孩子一起拖延时间。
无论孩子之前的睡眠习惯是怎样的,他都要从现在开始,每天的8点前到学校开始学习。
只有按时休息,才能够保证第二天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状态。坚持好的生活习惯,就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培养的话,应当更早。
一年级的学习,父母大撒把是不行的
幼小的孩子刚刚暂别了任情任性、恣意玩耍的幼年,乍进入严肃规范的小学校园,开始端正的学习,不适应是必然的。
这时候,需要老师家长的帮助,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是他们进入人生新阶段所迫切需要的。
都说万事开头难,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和老师合力帮助孩子获得学习的动力、养成学习的习惯、找到学习的方法,那么孩子以后会越学越轻松,爸爸妈妈更是会越管越轻松,很快就完全不用管。
一颗鸡蛋,从里边主动打开是新生命,从外边被动打开就是食物。一年级伊始,我们就要警惕不要和孩子一起在学习上陷入被动。
很多低年级家长都会自然而然地大撒把,不太用心引导孩子的学习,因为一年级的功课对于成年人来说太简单了,不起轻慢之心都很难,更别说那些在幼升小一役中,如临大敌地监督着孩子提前学了不少知识的家长。
但是一年级的知识,真的只是课堂上随便听听就会了吗?当然不是。
一年级核心的学习任务根本就不是课本上那些知识,那是什么呢——
是学习如何当一个学生;是了解并且全然接纳自己作为小学生的身份;是能够主动融入学习生活,最好还能够乐在其中;是开始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
关于这样一个任务,我们有多大把握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爸爸和妈妈,谁来管孩子学习比较好?
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是两个人都在全职上班。在开学伊始的时候,通常会默认:父母中谁的工作时间更灵活一些,谁在工作之余的精力更多一些,就由谁来主要管理孩子的学习。
有可利用的时间和精力固然很重要,不过,在我这么多年接触了很多不同性格、不同沟通方式的家长以后,我认为这件事最好的选择标准是:谁更愿意管孩子。
让更有意愿来管理孩子的那一方来管理,因为有意愿,他会更容易找到管理方法、会花更多时间观察孩子、有更多耐心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总结规律技巧。
如果不巧的是,更愿意做这件事的一方工作比较忙碌、没有时间每天监督和沟通,那么双方可以在充分讨论后,协商好,好好分工。
譬如,提前分配好课后作业中新知识、复习、预习,课外延伸阅读,兴趣课的时间安排;遇到孩子不懂不解的问题的时候,如何引导;面对孩子反复做错的题,如何训练……
制订好计划之后,由时间比较充裕的一方来执行,并且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互相不断地反馈调整,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孩子的家庭学习节奏和形式。
在一些家庭中,可能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妈妈能够体恤孩子的情绪,对待孩子比较宽容,对待孩子的学习做不到严格或者坚持,但在孩子一时的成绩不理想,或者好的学习习惯迟迟没养成的时候,妈妈往往会感到无助——自己提供了支持、陪伴和努力,还能为孩子做什么?能替代他吗?
其实,这时候可以考虑把学习上具体的问题交给爸爸来负责。
爸爸来制订具体的战术,和孩子一起坚持习惯,解决问题。
譬如孩子考试不及格,自己也很沮丧,这时候,我们不要指责。
妈妈可以做的事情是和孩子共情,告诉孩子你能够理解他的感受,虽然自己也愿意看到他考出好成绩,但是更愿意他开心。
当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之后,爸爸可以和孩子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找到孩子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或者导致丢分的小习惯,和孩子一起攻克难题,制订改正坏习惯的计划表,并且坚持下去。
另一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妈妈全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长,还要应付孩子各种各样的熊事儿,很容易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失去耐心,不能忍受在自己看来如此简单的题目,孩子就是不会!不会!不会!
其实,自己会是一种本事,能教给别人是另外一种本事。
如果碰上这种情况,在日常的育儿生活中参与比较少的爸爸会是承担这个任务的优质人选。
曾经,我的学生里边,有一个叫章一诺的孩子,他的妈妈在养孩子以前就看了很多养儿育儿的理论书,所以妈妈平时照顾一诺特别温柔,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连接都非常好。
但是,一诺上了小学之后,妈妈每次一辅导孩子的功课,就开始抓狂,心里边那个火呀,腾腾的,有时候还控制不住出手推搡孩子,然后一诺哭,妈妈也哭,妈妈又愤怒又后悔。当时,我就问:“有没有试过,让爸爸来负责孩子的学习?”
但是,一诺的爸爸长期驻外。“那试试电话和 QQ(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呢?”妈妈无可奈何地决定试试。结果,爸爸居然做得很好,虽然要把作业拍图片传来传去,但是爸爸看到以后往往三言两语就给孩子讲明白了。
因为爸爸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参与比较少,对孩子抱有的感受不像全天照顾孩子的妈妈那样多层次,所以就能够就功课论功课,简单直接解决问题。
如果看顾孩子的课后学习需要委托给祖父母或者校内校外的辅导机构,我也仍然建议:
在孩子正式的学习生涯开始的最初一段时间,父母之中最少有一位,无论如何都要拿出时间来亲自管理总结,再拜托给别人就会好很多,这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个月的时间,抵 3 年级以后一学期的时间,抵 6 年级以后1 学年的时间,甚至更多。相比以后叹着气花更多的时间,何不欢欣鼓舞地早花时间,大人孩子都早受益。
好的家庭氛围是让孩子自然看到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有运动进取型的,就有书香沉静型的;有欢乐搞怪型的,也有宽厚沉稳型的……父母的气质类型相宜相彰或者互相磨砺着搭出了一个家庭气质的基调,然后孩子带着自己的天生气质加入其中,带来冲击的同时,更多地在被熏陶,潜移默化。
在家庭里,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孩子能够自然而然地看到:每个人都在专注做自己的事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做娱乐自己的事情。
每个人的任务不同,可以是学习工作,也可能是整理烹饪。没有哪个妈妈会在一下班回家,先追两集美剧再开始安排一家的晚饭,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需要明确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和排序。
完成当天的学习再娱乐,这个标准,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样的。
因为从小就习惯了妈妈日复一日在做家事、爸爸日复一日都在各种形式的忙碌,孩子自己可能会总结不出这个标准,那就说给孩子听,让孩子听到、看到,就能体会到。
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课后学习时间以30分钟为佳,最多不要超过 1 个小时,高效率地利用好时间之后,就让孩子自由娱乐了吗?是的。
我们的小学生,现在的课外生活,最稀缺的就是“自由”。
孩子还没有来得及为某一门功课、某一个讨厌的课外班痛苦之前,已经先为“被安排得喘不过气来”痛苦了。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孩子不也还是需要父母提供选项吗?在不动声色中,给孩子“自由”的娱乐提供有引导性的选项,也是家庭氛围的建设。
妈妈要到附近的公园慢跑,孩子要不要一起去?爸爸最近的课题里,有一些需要查证的资料,孩子要不要来帮忙?奶奶今天要做一道又简单又好吃的菜,孩子要不要一起做?爷爷最近书法练得很投入,孩子来研个墨、展个纸吧……在家人做的事情中,有可能就邀请孩子来参与,他的兴趣和特长往往就这样被找到,他的成就感也往往就这样自然而然建立起来。
另外一个大家关注得比较多的焦点是:阅读。如何在家里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氛围?
第一是家里有书,有适龄且符合孩子兴趣点的书;
第二是父母读书,手不释卷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爱上阅读的最好理由;
第三,最好还能有阅读的硬件准备:方便找书取书的书架、一个能舒服坐下的地方、柔和的光线(自然光和灯光)。
但是在我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还是碰到过不少的父母跟我说:我们大人就是不爱看书怎么办——没有包办包好的办法。
不过,你可以试试反过来让孩子做你的阅读导师,帮你规划书目,在网络大促销的时候抢购图书,指导你的阅读进度……也许你最后还是没有爱上阅读,但是孩子没准儿就爱上了。嗯,这件事,我只能帮到这里了。
上小学,也需要仪式感
帮助孩子走进小学生活,“仪式感”是一个好帮手。
从孩子准备上小学开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用孩子的大名来称呼孩子。在孩子 6 岁生日这一天,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贺卡上写上孩子的大名;在庆祝的同时,正式告诉孩子:以后,爸爸妈妈只会在家里叫你的小名,在家庭之外的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都将称呼你的大名。
你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你会拥有学籍卡、学生证——也就是说,你除了作为自然人拥有出生证、身份证之外,将会拥有你的第一个社会身份,你是张俊豪、你是杜景怡、你是李明澈……那么,你和那些还在被妈妈爸爸叫作“宝宝、妮妮、玲玲、冬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大不一样了。
这是对你的尊重,更是认可和期许。孩子,从名字上你就是独立的,你将是一个独立的人。
现在,拍照已经成为生活中很普通的行为。无论大人孩子,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拿起手机,给别人、给自己拍几张,拍得漂亮的话,发朋友圈晒一晒也是举手之劳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在拍照已经平常得如同每天吃饭睡觉的时代,我还是想提倡年轻的父母们在孩子入学前,找个时间,带着孩子到照相馆去照一张标准的入学照片。
最好选择传统的老字号照相馆,也就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照全家福的地方,那样的照相馆自带一种庄严端正的氛围,既不同于当下时髦活泼的影楼,也不同于日常父母用手机单反记录的生活瞬间。
如果校服已经发下来,就让孩子穿着校服,拍一张正正经经的照片,留下自己作为小学生的第一个形象,也可以备用于入学后的各种证件照片。
这样的照片,会让孩子最直接地感受到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是多么地不同于以往,从而在心里就先庄严以待起来。
父母要从自己开始,意识到:我是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了。比起知识的准备,孩子更需要我们从心理上帮助他进入到小学。
比如,提前带着孩子上小学门口看看。如果开学的时候他才第一次来,他可能会抗拒学校。陌生的环境与不熟悉的老师都会增加他对学校的恐惧,甚至不愿进校门……尤其内向的孩子,更需要早一点来熟悉熟悉。
从报名登记开始,就带着孩子一起去学校,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他将要开始的新生活。
让孩子看一看,这是你将要读书的校园,哪里是教室,哪里是图书馆,哪里是操场,哪里是体育馆,哪里有洗手间,哪里有饮水间……环境熟悉了,孩子心里就不慌了。
现在的小学一年级通常会在开学前安排班级参观,这个参观一定要参加。在这个机会里,认识老师和同学,孩子的心就踏实下来一大半了。
有心的父母更可以利用这样的参观机会,在同班的孩子里边瞄一瞄,看看有没有气质类型上有可能和自家孩子成为好朋友的同学,主动和他们的家长交换一下联系方式,先帮孩子一把,让他在新环境里有一两个好朋友,这样孩子对于新学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就会减少很多。
在购买书包、文具,准备校服和在学校使用的水壶餐具的过程中,让孩子全程参与,并充分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会让孩子直接产生“小学学习大不同”“我的学习我负责”的直观感受。
这是因为小学的用具和幼儿园很不一样。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用品清单,请参考下表:
1. 书包,需要考虑其良好的负重性能和使用时的舒适性;
2. 铅笔盒,需要朴素实用、容量大、拿取方便;
3. 每天削好 6 支以上的铅笔备用;
4. 一把大的削笔刀放在家里,削多量的铅笔,一把小的铅笔刀,
放在文具盒中备用;
5. 白橡皮;
6. 包书使用的 8 开和 16 开的厚纸张,或者专用的包书纸;
7. 三个大号的文件袋,选择不同的颜色,方便分类语文、数学、外语的相关学习资料。
无论是在实体商店,还是在网络上购买学习用品,都邀请孩子参与选购的过程。选购的过程是财务交易实际发生的过程,是将来数学学习的实践场所,也是和孩子交流物质生活态度和审美观的过程。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加以说明,同时也鼓励孩子这样做。在交流中,引导孩子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物品,养成惜物的美德;鼓励孩子欣赏大气实用的产品形象,放弃浮夸粗糙的设计,逐步养成优雅从容的品位。
一年级小学生的服装和生活用品清单,请参考下表:
1. 春秋季节校服一套;
2. 夏季校服一套;
3. 冬季校服两套;
4. 校礼服,根据需要购买;
5. 不同季节的运动鞋;
6. 保温水壶和夏季水壶各一个;
7. 餐具根据学校的要求准备。
小学生在校内的服装以运动服为主,绝大部分学校的校服也都设计成运动服的样式,这是由孩子们活泼爱动的天性和我们体育课的重要性决定的。
同理,孩子们在学校里主要穿的鞋也是运动鞋,这样才能在运动中最大限度地助力和保护孩子。装饰性比较强的服装,可以在校外合适的场合穿着,让孩子体验服装的多样性和场合感。
订购校服的过程中,需要量尺寸、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小、向班主任老师提交尺码,或者直接到门店购买网络下单……这些都可以尝试让孩子来做一做。
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孩子才会一点一滴地体会到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多么庄重严肃的事情;而在选购过程中,让孩子充分参与各种用品的选购,也会让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产生主人翁意识;孩子们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心里重视起来,准备起来。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幼升小的准备,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在心里认同:
我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妈妈 / 爸爸,我清楚我们的生活,我们与孩子相处和沟通的方式,我们对孩子的关注点都将完全不同于以往,我将为之准备,并且努力尝试。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心里了解到:
我将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它不同于既往,我将承担新的任务,它需要我付出努力但它可能会很有意思,我好好准备,并且希望它还不错。
当然,没有人能够百分百准备好,我们现在就开始准备吧!
本文摘选自卓立校长所著《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一书,经小花生编辑而成。
你的故事
你的故事:入园、幼升小、小升初的孩子,你都带他做了哪些准备?欢迎来小花生网(www.xiaohuasheng.cn)分享你们的入学故事!如被微信选用,会有特别感谢!也欢迎加编辑微信(linzi1939)询问交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