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附中学生是这样学语文的,附书单!

于树泉 吴凌 小花生网 2024-04-03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比较接地气的“人大附中”语文学习经验文。

北京人大附中,算是国内的一流“牛校”。一流“牛校”,有个特点,就是反而会比较强调不那么“应试”的学习方法。

因为,真正要出好成绩,非常讲究积累,触类旁通。这一点,是注重短期收益的“刷题”换不来的。


人大附中,被称为 高中里的“清华北大”,它的潇洒身影,经常性地出现在国内国外各种中国中学排行榜上,而且长期占据第一名 的位置。


在语文方面,人大附中这种学校,就会比较注重孩子的阅读积累,尤其是经典名著阅读。


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


几年前他们还出过一本书,叫《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



书中,可以看到,在老师带领下人大附学生在初一初二两年,人均通读了20本以上的文学名著,并写下了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其中优秀的读书笔记,收录进了这本书。

所以,这本书,其实是人大附中学生的“名著阅读”读后感集,如果想给孩子找些写作思路,倒是可以参考。

书的编著者是两位人大附中语文老师:于树泉是特级教师,吴凌也是非常资深的语文名师。



《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是2015年出版的,算是一本老书了。但最近不少花友在推荐,因为放眼望去,关于语文学习的好书也真的不多。并且,双减后,语文学习的地位好像更加突出,大家非常希望能找到一个脉络,引导一下孩子的语文水平提升。


花友们觉得这本书,从阅读的角度,提供了这样的一种脉络。书中开出了一份得到学生广泛认同、喜欢的名著阅读书单: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世界。


这份书单好不好?相信不同人有不同看法。然而,总可以借鉴其中一些书目,把孩子的名著阅读“任务”完成掉。


毕竟,语文考试一年难过一年,课外阅读不光有益、而且刚需。


部分书目


今天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一些内容,完整书单以外,有些道理,也讲得不错,比如:


  • 为什么时间那么紧,孩子还要读名著?

  • 大孩子,特别是初一初二阶段的孩子该读什么书?

  • 不同阶段,读书有什么侧重?

  • 读书笔记该往什么方向写?


供大家参考。

以下文字摘编自《人大附中》,由小花生编辑、zheng li整理、制作,转载须获授权



Part 1
现在的孩子都不读书了吗?


几年前的一天下午,我(吴凌老师)到某高中名校做了一个读书讲座。


上来先是互动:“读过《四世同堂》的同学请举手。”


一声下来,沸腾的阶梯教室静了下来,二百多名高中生面面相觑,没有一

人举手。


或许几部获奖的当代长篇小说的情况会好些?我随后问道:“那么,《狼图腾》呢?”


“《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呢?两部茅盾文学奖作品。”



坐得满满当当的阶梯教室里,只有几个人举手,稀稀落落,无精打采。


“那你们不读书?”我禁不住问。


“读!”回答一片响亮。


“好,说说都读的什么?”


《如何速记英语单词》—— 一个同学回答。

《如何巧解数学应用题》—— 又一个同学回答。

《高考作文满分宝典》—— 第三个同学答道。


图片来自网络


一时间,七嘴八舌,沸沸扬扬,都是五花八门的教辅书名,偶尔夹杂着“《三重门》《花季雨季》”(青春文学)的声音。


对眼前的一幕,我并不意外。


北京电视台有一个名为“SK状元榜”栏目,每周一期,是高中生展示才情

的舞台,初一18班的程昊同学看了之后,这样写道:


每周我都会收看“SK状元榜”节目,这周六晚我又准时打开了电视。

《SK状元榜》是一档以高中生智力竞赛为主打的节目,全面展示参与者的知识、视野、思维水平、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通过不同类型题目考验的选手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在收看最新一期的“SK状元榜”时,一位主持人询问参赛选手一部长篇
小说的名字。

第一个条件:这部小说描写的是1975年至1985年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性变.....

我几乎脱口而出:《平凡的世界》。

第二个条件: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

这时,答案已经十分明了,我相信我们初一(18) 班的任何一个同学都能脱口而出,可那四个高中生选手还是很茫然地看着主持人,没有一点反应。

第三个条件:这是路遥的作品,该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

可是即使说出如此多的条件,那四个选手还是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根据《平凡的世界》改编的电视剧就有两部,一部是2015年毛卫宁导演的新版,一部是拍摄于1990年的老版,豆瓣评分都在8.3分以上。

节目很快结束了,可它留给我的印象却久久不能散去。

《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多么经典的名著啊,而他们居然没看过,这是
路遥用生命写出的巨著,可他们甚至都没听说过。


面对如此简单的提问,几位过关斩将荣登“SK状元榜”大赛擂主的高中生居然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全国中学生名著阅读情况怎样,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仅中学,大学也不例外。一直关注学生读书的著名学者温儒敏先生曾在北大、清华等多所重点高校做过有关大学生读书的抽样调查,结果令人悲哀。


全国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大学生“不读书”已经是普遍现象。作为培养精英人才的重点大学,文学经典被人冷落,每年人均通读只有3部,而翻阅最多的两本书,一本是流行杂志《读者》,一本是传授如何搞阴谋诡计的《厚黑学》。由于不读书,学生的理论基础普遍欠缺,学术研究蜻蜓点水。写论文时,往往借网络时代之便利,搜索网络上对错难辩的知识碎片拼凑成篇。阅读,这本该是学校最日常的景象,竟成为许多学校的罕见风景。


如此沉重的现实,实在令人扼腕。

本来,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着无限的可能,如同一棵大树的种子,如果植根大地,总有一天会枝繁叶茂,高可参天;倘若放进水杯,最多只能养成绿萝。

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一旦远离了读书的滋养,学生的精神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田园就会荒芜,心灵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情感苍白,精神软骨,认识侏儒,心灵乏氧,变成“字纸篓”和“机器人”。这无论于学生、家长,还是于社会、民族,都是一个不幸。

我和我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想带着学生整天在蜗牛角上较雌论雄,我们渴盼打破课本的禁锢,带着孩子们跳出题海、畅游书海,加强人文积淀,培补精气神,并同步提升读写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根基。

图片来自网络

Part 2
带孩子读名著的四个问题


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带着人大附中的初中生们,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人均通读了20本以上的文学名著,写下了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


关于怎么展开阅读,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 什么时候读?


首先,要把握住最佳时机,解决“阅读时间”问题。


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季节,是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受年龄、心智水平、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一些伟大的经典名著还不能够在小学期间阅读。到了高中,课业负担很重,学生又往往无暇他顾。


因此,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间应该在初中,尤其初一初二。一旦没在初中阶段进行有质有量的课外阅读,错过了这一读书的黄金时间,指望到高中、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提升读写能力,实际上已经意义不大。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一旦初中阶段,学生的读书兴趣没激发出来,读书习惯没有养成,阅读视野没有打开,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就会对读书心存障碍和抵触,不会读书将导致不去读书、不想读书,其阅读理解能力也将因此被终生“定格”在一个很低的层面上,再难补救。


2. 读什么?


在解决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之后,“读什么”就是阅读的最重要的问题了。


作品过浅过易不利调动阅读兴趣,而过难过偏 —— 譬如厚古薄今、 厚外薄中的倾向,同样会形成阅读障碍,影响阅读的展开。


人大附中的名著阅读活动,是从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起步的。


开展好名著阅读活动,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面对一本好书,最好让孩子径直走进去,在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语境中,完全自主地去读,无拘无束地去读,轻轻松松地去读,充分沉浸在书中,和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同喜悲、共忧乐,尽享读书的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因此,牵着孩子们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的谈话。


在孩子对现当代名著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之后,从时间上可以适当向古典名著扩展,从空间上逐步向外国名著扩展,从体材上则向散文、人物传记、纪实作品扩展,逐渐拓展孩子的阅读视野。


就这样,孩子们对阅读经典产生了强烈兴趣,阅读的局面就随之打开。


3. 怎么读?


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怎么读”的问题。


经典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根,是心智成长的基础,现在已有不少人对此有基本的共识,但在许多学校,往往是给学生一个长的书目了事。对于学生读没读、怎么读,则很少去做具体的指导和持之以恒的引领。这样的经典阅读,结果聊胜于无,也形同虚设。


每次推荐一部作品,而且采用共读的方式完成:可以是师生共读、和同学共读、甚至学生父母共读。读完一部,再推荐下一部。


图片来自网络


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做法。每周一篇读书笔记,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长短不限,内容不限,写法不限,只让真情实感从心底流出。


最初有的孩子只能写几十字,长期坚持下来,逐渐能写到几百字,再到后来一两千字也一挥而就。两年多下来,同学们人均读书20多部,写下读书笔记2万字左右。


4. 读书的心态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在相当程度上,教育已退化为教学,教学已退化

为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已退化为追求考分。


素质教育如此节节败退,也推波助澜地让以考分高低判断学生优劣、决定学生命运,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实。


许多父母、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名著阅读哪怕千好万好,但对提升考试成绩没有立竿见影之效,耗这么多时间读书,远不如用来做习题。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去引导学生走近经典、阅读名著,是要承担风险的,也很容易招致非议,是件受累不讨好的苦差事。


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不要总想着书一打开,就分数一大把。再好的饭,吃急了也会噎;再好的书,催急了也会产生排斥。


古人说:“读书切忌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还有学者说:“我的案头永远只摆着一部书”,说的都是一个道理。读书是一种精神劳动,贵在专注和投入。为此,切不可急急忙忙,慌里慌张,鸡飞狗跳;不能连追带赶,步履匆匆,气喘吁吁。



Part3
给孩子的名著书单


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还形成了一份有特点的书单。一般书单都是出现在阅读之前,是阅读购书的指南。


我们这份书单却是形成于阅读之后,孩子最喜欢、最爱读、收获最大的书都在其中,经过了连续四届,成百上千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检验,一如沐浴阳光雨露之后,小树绽开了花朵,结成了果实。


下面,把这份书单分享给大家,除了书单之外,还有阅读方式和读书笔记写作方向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1. 亲近阅读,写出真情——现当代文学经典


在带领孩子初读名著的阶段,可以选择更贴近孩子生活和时代的现当代经典作品。这个阶段,主要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孩子能读进去、读下去。


读书笔记也不用写得太复杂,可长可短,只要写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即可。


现当代文学经典:

《红岩》:红梅花儿开
《四世同堂》:孩子·国家
《狼图腾》:不屈的灵魂
《穆斯林的葬礼》:新月高升
《平凡的世界》:哭吧,少安!


2. 专题阅读,写出震撼——军事题材作品


等孩子养成习惯后,可以进行阅读拓展,比如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专题式阅读,比如我们选择的是军事题材作品。


这一阶段的读书笔记,可以针对一整个专题来写,写出整体性的认识或印象,也可以选一些作品做对比,在感受之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军事题材作品:

《决战朝鲜》:惊天地泣鬼神
《长征》:光明先锋
《野葫芦引》:领袖脑壳论
《解放战争》:国民党中的“硬核桃”
《西路军》:真英雄!背水一战!
《林海雪原》:信念、智慧、勇气


3. 深化阅读,写出思考——古典历史等作品


随着阅读的深入,挑选的阅读素材在时间上和深度上可以继续扩展。比如,开始增加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难度也应有所提升。


这一阶段的阅读笔记就不只是写出独特的感受了,还应着重注意深入的思考。


古典 · 历史:

《水浒传》:时迁盗甲
《西游记》:戒
《大秦帝国》:煌煌商鞅,千古圣人
《蒙古帝国》:天之骄子
《曾国藩家书》:同为善始,何无善终?
《左宗棠》:谈读书
《1911》:金陵王气黯然收
《苦难辉煌》:薛岳的“变脸”
《南京大屠杀》:走进历史

现代名著

《呐喊》:我们需要鲁迅
《骆驼祥子》:谁成就了谁
《子夜》:催魂铃
《家》:反抗
《边城》:美丽的邂逅
《农历》:寻找传统和纯真
《草房子》:以苦难作为生命的风度

4. 自主阅读,写出发现——散文传记类作品


孩子除了读名著小说之外,文体上也需要继续扩充,通过阅读探索更为多元的文学形式。这一阶段,可以让孩子自由探索一些探索诗歌、散文、传记等文学作品,领略文学的魅力。


读书笔记也可以围绕多种多样的文体来写,让孩子探出“水面”,写出自己的新感受、新发现。


诗歌散文:

《文化苦旅》:最为宝贵的一课
《我与地坛》:黑色的微笑
《林清玄散文》:林清玄散文的风格
《纳兰词》:一代传奇纳兰君
《毕淑敏散文》:做本真的自我
《喧嚣中的足迹》:孤独山水
《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的诗篇
《中国在梁庄》:农村,让人悲痛
《傅雷家书》:爱已无声
《蒋勋说唐诗》:山水中的生命状态
《目送》:对生命的目送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不谋而合

传记作品:

《苏东坡传》:乐者东坡
《金戈铁马辛弃疾》:我读懂了词坛飞将
《明朝一哥王阳明》:定
《李鸿章传》:血色残阳
《徐向前元帅》:伟大的元帅
《钱学森传》:让我懂得了根
《居里夫人自传》:美的震撼
《爱因斯坦传》:爱因斯坦与读书
《贝多芬传》:命运,命运
《拿破仑传》:我眼中的拿破仑
《卓别林传》:喜剧的神话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可以带来奇迹

当代作品:

《安魂》:关于死亡
《正红旗下》:靛颏文化
《南京安魂曲》:永久的伤痛
《掩不住的阳光》:小纸条带给我的震撼
《茶馆》:读
品人生

5. 拓展阅读,写出境界——外国文学作品

继续扩展,我们可以把阅读的范围继续拓展到整个世界文学,这时候按国别来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会大有裨益。这时候的阅读就不只是读文本本身了,更多的是了解一种文化,一种风貌。


这时候的读书笔记,可以从文化比较的方式展开。比如,面对世界文学画廊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你能否选择自己深深触动的两个人物加以比较,发现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


俄罗斯或前苏联名著:
《童年三部曲》:嫉妒

《静静的顿河》:现实主义小说的巅峰
《战争与和平》:舞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逆境中淬炼的钢铁


法国名著:
《红与黑》:神学院的怪象

《悲惨世界》:良心的坚守者
《茶花女》:与君歌一曲

《小王子》:追忆:那消失的童话
《巴黎圣母院》:三个人,三种爱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悲凉的啜泣


英国名著:
《简·爱》:简让我懂得友情的坚守
《双城记》:《双城记》和《基督山伯爵》
《蝇王》:心中的野兽

《莎士比亚悲剧》:邪恶之路


美国名著:
《飘》:正义?

《老人与海》:给桑提亚戈的一封信
《瓦尔登湖》:静

《热爱生命》:坚持的美丽
《汤姆叔叔的小屋》:万恶的蓄奴制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永不凋谢的藤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骗子为什么能得逞


其他:
《堂·吉诃德》:理想的寻求

《百年孤独》:不可宽恕的屠杀
《绞刑架下的报告》:致伏契克的一封信
《看不见的收藏》:一条潺湲流淌的溪流
《浮士德》:上帝与浮士德精神

《雪国》:美的体悟
《追风筝的人》:追逐永恒的希望



你对类似人大附中这样的

经典阅读、书目选择怎么看?

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阅读:

点个“在看”,我们就不会走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