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鸡娃”不忘“自鸡! 坚持阅读一年收获满满, 推荐15本经济, 历史, 文学书

Cathy&mama 小花生网 2024-04-03


大家常说“鸡娃必先自鸡”,为了更好地“鸡娃”,很多父母也在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花友 @Cathy&mama 2021年的“自鸡”书单!

围绕着经济、历史和文学传记三个主题,@Cathy妈妈 一共看了15本书,并记录了自己的收获与感想,以及由书中内容引发的对育儿的思考

其中,包括4本经济学、7本历史地理,以及4本文学和传记类书籍。一起分享给大家~(还有两部相关纪录片链接分享哦)

‍‍‍‍‍‍‍‍‍‍‍‍‍‍‍‍‍‍‍‍‍‍‍‍本文由花友 @Cathy&mama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掰着指头数数,再有几天就又跨入了新的一年。越是年龄长大,越觉得时间飞快。

这一年,鸡娃大业没啥进展,还是激励自己最靠谱,目标最容易达成。

2021年初,给自己订下了读书的计划:每个月能读一本书。回过头来看看,发现收获真不少。

读书主题一
经济学

这一年,读了4本关于经济学的书籍。

耶鲁大学的《经济学通识》

学习一个主题先了解一下她的主线,用一本书作为引子,然后再根据自己有兴趣或者有意思的部分来横向扩展。这也是自学校毕业以来,对我自己来说最高效的读书学习方式。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可能是之前并不曾关注的。

比如说股民们都比较熟悉的技术面分析、基本面分析,这些技术都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有效市场假说”,这就是基于美国的经济学家尤金法码的理论。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在网上购物最容易见到的顾客对商品的评价信息,这看似简单又平常的一件事,其实背后也应用了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就是叫做“逆向选择”。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提出,从此诞生了信息经济学。 

还有我们的国粹-麻将,其实也是有经济学理论在支撑,就是博弈

当然,也还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理论,比如说时间密集型商品,孩子就属于时间密集型“商品”,因为父母需要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付出大量的时间,这样的商品其实是非常贵的,这是不是也能解释现在的丁克家庭越来越多的现象,哈哈。这位经济学家是芝加哥大学的一名教授,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再比如说,尽管家庭主妇实际上并没有直接产生收入,那她们到底能不能创造出财富呢?这个问题也是现在讨论很激烈的热点话题。其实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个问题就被一位印度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提出来了,他非常明确的指出经济存在了歧视。还有一位新西兰的经济学家的著名论著《如果女性也算数》,也影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式。

在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曾经有一个阶段,很多经济学家都是数学家,经济学和数学密不可分。

当然经济学可不仅仅是数学,有一个美国的数学家,约翰纳什《美丽心灵》电影就是讲述的约翰纳什的故事,他对于经济学重要的贡献就是均衡理论

电影《美丽心灵》


日本经济学家坂井丰贵
《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
《合适:从升学择校、相亲配对、拍照拍卖了解新兴的实用经济学》

经济学往往给人很高深莫测的感觉,所以还是从贴近生活的方面再去了解。读了两本来自日本经济学家 坂井丰贵的小书,一本是《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一本就是《合适》。

这两本从身边的事例讲起,介绍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说实话,第二本就是被名字所吸引的。


关于市场设计(market design),这个词是第一次注意到,我们以前都在讲市场的自由性,让供需双方之间在市场上发挥自由的价值。

但这本书开篇就讲了,其实有时候市场也是需要设计的,如何达到帕累托最优,从“好的结果倒推出好的市场制度”

第一个介绍的就是匹配原理,比如肾脏捐献这件事中,由于存在肾脏资源的稀缺性,同时也不允许进行自由买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将肾脏捐献者更好、更多地匹配上需要肾脏的患者呢?

先是由韩国的一位教授以图解的方式阐述了在移植过程中的匹配链的问题,后由经济学家阿尔文· 罗斯、森梅兹
( Tayfun S ö nmez)和云韦尔( Utku Ü nver)采用匹配理论进行分析。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由戴维· 盖尔发明的最适交易循环算法( Top-Trading Cycles Algorithm,TTC 算法)。当然这个算法也在进行修正。

2012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沙普利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双方不愿打破当前的匹配状态,以保持匹配的稳定性。而罗思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稳定”是理解特定市场机制成功的关键因素。

书中讲的择校和我们现在真实生活中的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的是学校和学生怎么样实现最优的资源配对,让恰当的学生到合适的学校去读书;而我们现实中更多的是,大家怎么样挤破头到好的学校去,尴尬!

其实之前我们的择校应该也是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通过一些方式进行筛选,达到相对的分层教学,实际中却越来越走样...这个就是社会话题了,不展开。

拍照拍卖,虽然讲得是频谱营业拍照的拍卖,但是让我不得不联想到魔都的车牌拍卖,恰好5.1之后实行了新的限行政策。从网上搜了一下,关于代理车牌拍卖的上海国拍行,车牌拍卖是最大的业务收入,百度上搜到一段:

“参与上海车牌拍卖每次每人要缴费一百元,以最新结束的4月16日上海车牌拍卖为例,有25.69万人参与拍牌,国拍行今日就尽收2569万元,其中,有24.5万人未能拍中车牌,相当于2450万元白白交给了国拍行。按4.6% 中标率 计算,每位拍牌者,平均拍20次以上,才能拍中。每位拍牌者,均需向国拍行缴纳 押金 2000元,每拍一次扣除100元,这意味着,平均每位拍牌者需要缴纳2000元以上才能拍的一块牌照,不算人均2000元押金所得利息,国拍行一年仅牌照拍卖所得就超过2亿元”。

在拍卖过程中,其实也是应用了匹配的原理,书中讲了几种关于拍卖策略,出价策略,如何能够收益最大的方法。让我都很有兴趣去研究一下上海车牌拍卖的出价策略了,哈哈,毕竟现在代拍公司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R. Milgrom)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B.Wilson),获奖理由:表彰他们对拍卖理论的改进和新拍卖形式的发明。

经济学解决的是大多数人的问题,而非个体和例外,如果我们觉得某项政策或是制度,不够友好,说明我们可能并不属于大多数,而往往是由于幸存者偏差,让我们有了错觉。

《经济发展理论》

关于经济学,还读了一本《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章讲的是经济,读着读着发现,这好像和我们说的经济不太一样,讲的是经济一开始是怎么出现的,有点历史的味道。讲的是生产资料、劳动服务的循环,书中反复提到的词叫做“循环之流”,是一种平衡,一种静态分析。

到了第二章讲发展,就更不一样了,作者的一个观点,在我看来很是新鲜。

他讲了发展其实是在原来“循环之流”中出现的变化,对原有平衡带来一种扰动,然后再次形成平衡的过程。

我看完书之后,再来回看这个问题,这种说法感觉和以前物理中学习到的“熵”有一点异曲同工之效。(“熵”这个词很有趣,在我后来读的一本书《信息简史》中也会反复提到,这个笔记是读完之后写的)

而什么会给平衡带来扰动呢,就是“实施新组合”。而“信贷是实施新组合的首要因素”,这让我对于信贷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里说的信贷和我们说的消费信贷不是同一个内容。

书中有句话:

“实施新组合的主体,通常是一些新企业,这些新企业通常不是脱胎于老企业,而是在老企业以外新设立的企业。就拿前面列举的马车与铁路的例子,铁路建设商通常不会出自马车建设商。”


我看到的第一感觉,就是“灭掉你,与你无关”。就像,取代支付的不是哪家银行,而是一家IT公司,取代出租车的不是其他家出租车而是滴滴一样(写这个笔记的时候,滴滴应该还处在将要赴美上市的快乐之中,哈哈)。

100多年前的话,放在今天也很合适。

看完书之后,百度了一下这位作者,说他提出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理论,看到这里,我感觉,我好像也稍微能理解一点这么难读的书了...这让我想起之前在Coursea(在线公开课程平台)上的一个关于创新理论的课程,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谈到经济,避不开的话题就是货币银行,书里也有很多经典的描述。比如“信用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企业家创造购买力,而不是简单地将现有的购买力转手给企业家”,而且强调“没有发展的经济中,各种通用购买力不算资本,而不过是交换媒介,是用来完成常规交易的工具而已”。

还有关于价格-价值-估值

“在买主眼里,新商品的价值,简直可以媲美造化天成的奇珍异宝,或者古代能工巧匠的杰作,他从未想过用它的生产成本来估计它的价值”——这说的是玻璃弹珠”。

“期初免不了要向消费者强力推销,甚至有可能让人免费试用。”——细想一下,生活中确实很难出现,已经完全成熟、甚至毫无利润的商品的推销。我们去超市或者商场,通常强力推销的都是新品,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使用“免费试用”这个万金油。

“ 消费者开始接受这种商品,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消费者对它的直接估价,和成本没有太大的关系。”——是这样,太对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考虑的是“值不值”,而不会说“成本太低了,价格这么贵”,这个就是对商品的估价。

但考虑“成本低价格贵”也是侧面反应对商品的估价。比如有人觉得买几万的包包,“很值得”,一款包包的成本,又能有多少呢?这是因为很多包包的溢价中,其实还包含了社会认同感。有人觉得“不值”,其实也是对社会认同感的估价比较低。

还有最明显的就是股市了,估值是最常被提到的词。

关于利息和经济周期的部分,看得比较简单,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感觉一会提到利息,一会儿提到利润,我有点晕乎了。经济周期这部分,结合“经济”“发展”就相对容易理解了,不过看得略糙,也许会在其他书中再次看到,二刷也是有可能的。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还在b站上看了一些纪录片,对我这样的入门选手,非常有益,一个是《资本的故事》,一个是《货币》

还有一本目前正在看,名字叫做《金融与好的社会》,这其实是和金融有关的书籍,目测今年看不完了,留待笔记明年写了。

观看链接:

资本的故事:https://b23.tv/QS4E6OR

货币:https://b23.tv/aVRzcg1


读书主题
历史地理

除了经济相关的书籍,还读了7本和历史、地理有关的书,也可以说是另一大主题了。

《丝绸之路》

1月开启的这一本,终于在2021春节假期看完了。

看得过程其实挺艰辛的,压力也挺大,主要是来自于自己世界史和世界地理方面知识的匮乏。


对于波斯帝国来说,在历史上曾经经历了几次的王朝复辟,从鼎盛时期的居鲁士二世时期,到萨珊王朝时期(这个时期与中国进行了非常友好的往来,此时中国正处于魏晋时期),再到萨法维第三次帝国复兴。每一次的复兴,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以往看过的历史书,涉及到丝绸之路上的这些中亚国家、阿拉伯半岛等国家的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大多停留在“四大文明古国”时期。

在欧洲入侵之前,这里就曾经因为宗教的因素,引起流血战争,更是为后来的动荡埋下了种子。后来欧美等国家因为这里丰富的石油储备,开始进行战略入侵。现在最常提到这里的,大概就是新闻联播最后几分钟关于国外战争的报道。

这本书看下来,我自己的感受是有点悲凉,又有点惋惜,甚至还夹杂着一些很难以说清楚的感受(这能算是一手好牌,最后打得稀烂么?)。

从最初波斯帝国横扫亚欧非的繁华,到如今的动荡,以色列、伊朗、伊拉克等国家甚至变成了战争的代名词。虽然并不曾特别关心国际政治军事,但是可以想见,对生活在那里的一名普通人来说,和平真是奢侈的诉求。

经济和战争,是相随相伴的么?为了寻求经济的突破,采取战争,或者非流血战争,是一种必然的手段么?

纵观世界历史,世界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从丝绸之路沿线,到罗马,再到丝绸之路,再到欧洲,再到美洲,下一个中心会在哪里?

如果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世界史和世界地理的认识更加清晰,详细读起来会比较顺畅,不至于需要一边看一边进行搜索科普。另外如果有相应的地图,看的时候也会对大致范围有清晰的认识。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寻觅与发现:房龙的环球考察记》

这一本是给孩子借的,自己倒先看上了。

书的英文名称是 Van Loon’s Geography,但这本仅仅是从原著中节选了一部分,主要是关于欧洲各个国家的地理,当然还提到了印度和日本。


本书从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开始说起,还包括了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她之所以为现在的样子,和历史地理都有莫大的关联。

正像书里说到,有的国家服从大自然的支配,变成了自然的奴隶;有的与自然抗争,完全毁坏了自然;还有一些与自然相互理解,相互感恩,为了共同的利益相互妥协。

到底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影响了人类,还是由于人类的作用影响了自然?

前几天正巧魔都遇到大寒潮,同事分享了网上的一张图,叫做“全国抗冻图”。我发现其实最抗冻的是长江流域,基本上也是吃辣椒比较多的地方。这大概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共同演变。

“全国抗冻地图”


由于书里主要讲述的是欧洲国家,对于欧洲的地理和历史,有了整体的认知后,看起来会更容易一些。对我来说属于囫囵吞枣了,遗憾自身地理历史的匮乏。

《我心归处是敦煌》

这本其实是关于樊锦诗的传记,从樊先生的故事说开去,当然不得不提的就是关于敦煌的保护史,所以从某种层面也可以算是历史书。


近些年,国内的各大博物馆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每到一处的博物馆也都是人潮涌动。也有越来越多从事考古、文物保护的工作者受到大家的喜爱。

樊锦诗先生为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考古和保护做了很多工作。通过这一本书,不仅对樊先生本人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还对石窟考古、石窟保护有了新的认识,更是对莫高窟多了几分向往。

从上海、北京到甘肃敦煌,从繁华到荒芜,从青葱走向耄耋,经历了绝大多数人难以承受的苦痛。长达19年的夫妻分居生活,一个人在敦煌独自生孩子带孩子,还有西北艰苦的生活条件。虽然也有过退堂鼓,但终究还是无法舍弃对敦煌的眷恋。


樊先生的成就,除了高超的学术水平、专业能力外,还离不开她老伴的支持,不仅经历了长达19年的分居生活,而且还放弃了武汉大学的事业,来到敦煌从零开始。虽然没有把轰轰烈烈的爱情天天挂在嘴边,但却处处是爱和支持。

敦煌莫高窟,和其他的博物馆还有所不同,博物馆里的文物,基本上仅供陈列,但是在莫高窟,游客们会实地进行参观,给莫高窟的保护带来很多困难。

从书里也了解到洞窟会受到的各种灾害,还需要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进行防治,真是挺有趣的!就像之前基本上没有见到过给树木进行输液的情况,但是现在就已经能在很多地方见到了。

其实这本书也是看了个热闹,书中有不少学术报告方面的介绍,读起来实在有点困难,也就略过了。

敦煌莫高窟


《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先生的这一本也是相当出名,今年几次和这本书相遇,于是在一次陪小朋友参观孙中山纪念馆之后,开始读。


这本书语言文字都极简洁,没有多余的话,对于中国的近代史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我所接触到的观点。

本书认为中国近代遭遇外国入侵,其实是中国近代化的不足导致。由于中国的近代化与西方国家相差较大,导致无法融入到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

《重说中国近代史》



之后又读了一本人大教授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这一本更像是作者在学校里讲授近代史的讲稿,书里不乏一些口语化的词汇,主要观点和蒋廷黻先生异曲同工,相差无几。

《说中国》


前两本书之后我对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解读。之后,又顺势读了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这本书虽说也是历史书,但着眼于民族这一点,讲了中国的历史。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各个时期,“中国”代表的是什么呢?本书选择了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来回答。

这些历史书,可能算是政治历史书,主要涉及的都是关于朝代的迭代。

《信息简史》


还有一本《信息简史》,这本书被很多IT从业者推崇。以香农的信息论为中心,从计算机的历史、生物信息学、统计经济学、密码学 、认知心理学等说开,讲了关于信息的诞生、发展、传输、应用等等,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本书看完之后,让我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产生了足够的兴趣。

虽然计算机、电脑、手机,这些智能设备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是我还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些设备是如何诞生的呢?

在18世纪机械大发展时期,几乎所有的机械设备,都能够输入一种原料,经过机械生产,变成了一种产品。

我们的科学家们不仅发挥了极大的想象力,联想到是不是能够有一种机械生产数字,还具有极强的执行力,制造出了这一设备差分机,还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媛的拜伦之女爱达...

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物理学中的“熵”,在这里叫做信息熵,用来衡量事件的概率分布,热力学中的熵用来描述无序的程度,信息熵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也可以说是事件不确定性。这也是香农的重要理论之一。

这本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主题又是非常明确的,“万物源自比特”,资料翔实,翻译的语言也很到位,如果有时间,应该还会二刷,非常值得一读。

读书主题三

文学和传记


终于到了最后一部分,除了经济和历史,这一年也让我对老舍先生有了新的认识,还和女儿一起读了杨利伟的自传,并偶然从《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对育儿的启发。

老舍先生的《离婚》《四世同堂》


对老舍先生的认识,可能之前仅限于课本中学到的那些内容。随着小朋友读书需求的增长,从去年开始,我也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中外经典文学作品。

今年和小朋友一起看的纪录片《大师》,就介绍到了老舍先生以及他的经典作品。认识老舍先生,从他最得意的作品《离婚》开始,紧接着又读了《四世同堂》。

这两部小说读下来,感受最深的就是老舍先生的幽默感,以及对他描绘的这种市井生活的深刻认识。

《离婚》中的典型的闷骚男老李,虽然已有妻儿,但是因为自己上过几年学,便对自己的原配妻子瞧不上了,向往着“诗和远方”;热心肠张大哥到处给人介绍说媒,将人情和请客变成了一种艺术,什么事都能靠请客办成;还有恶得让人牙痒痒的小赵,仗势欺人,恨不得拖出去打50大板...最终,老李还是放弃了“诗和远方”,回到了家乡。

《四世同堂》就更是经典了,曾经有几晚都因为看得实在入迷,而不想睡觉。抓人心弦,我想这就是好的作品吧。

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

今年还偶然看了一本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其中有一篇文章入选了部编版的语文教材。


杨利伟从自己如何招飞,如何被选中飞行员,经历了各种训练后,如何被选中作为航天员的过程。我们在电视报道中看到了很多关于航天员的报道,但个中艰险仍然超乎我们的想象。

这本书Cathy(作者女儿)也一起读,还写了一篇简单的读书笔记: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往往不是才干最出众的人,而是能够坚持到最后一秒到人”

-----杨利伟

 

《天地九重》是一本关于杨利伟的自传,讲述了杨利伟从一名少年成为一名军人,又通过筛选成为一名飞行员,最后成为了宇航员。杨利伟用努力和勤奋,成功地当上了宇航员,并成为第一个进入宇宙的中国人。


2003年10月15日神州5号飞船升空。杨利伟作为首飞航天员从发射到返回,有许多惊险,一开始,在火箭发射到时候产生了26秒到共振。26秒到共振让杨利伟十分痛苦,他当时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他还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就是首飞航天员到难点,没有人为你引路,只有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后来,整流罩打开,光线摄入船舱,杨利伟眨了眨眼睛,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了起来!老专家们,教练,战友们......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才实现了航天事业的辉煌,大家都喜极而泣。


返回地球时,不仅是在穿越大气的时候看到舷窗的裂纹,还经历了折磨人的抛伞。而当飞船砸到了地上时,杨利伟的心也落地了,他那个高兴呀,在准备了5年之后,他回来了。杨利伟出舱时,现场的人、电视前的人都沸腾了!


看完这本书,我很敬佩他,我们应该向杨利伟叔叔学习,克服困难,向目标靠近。杨利伟叔叔让我明白了只要克服困难,就会成功!”



《我的二本学生》


偶然在kindle的书中看到了这一本的预告,恰好在今年高考成绩公布之后。


当大家一直在说C9、985、211大学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其实更大的大学生群体,恰恰是来自于二本院校的广大学生,而我也恰好属于这个群体。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70后,在经历了“精英化大学教育”工作包分配之后,又遭遇了90年代的下岗潮,于是再次投入到学习中,直至博士毕业,来到广州一所二本院校教授课程。


这本书也集中记录了在2005年到2018年间,10几年间,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学生群体,从他们的讲述中,从他们的家庭,从他们的故乡,从他们一路的成长,关注这一群体。


说实话,本书的内容过于真实,从中甚至能看到我自己,我的同学们的影子,甚至包括父母的影子,以及处于这个时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人们。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转化在两种视角之间,一个是作为这个时代的深深的参与者,我也同样经历了应试的高考。

在高考中并没有获得的理想成绩,填报志愿时的一意孤行,毕业时的执拗,第一次北漂的经历,然后再次回到家乡,又因为内心的躁动成为沪漂,甚至包括在这个过程中,赶上房价上涨的红利,得以在魔都栖得一所等等,真的有很多感触。

甚至在看完之后,特别想把自己从小到大还能够有印象的事情,真实地记录下来,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这些年来的心路历程。


当然,还有另一个视角,就是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说来也是很神奇,在做妈妈以后,无论看什么书,总会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育儿、关于教育的启发

全书读下来,我试着从这些孩子的身上发现一些共性。

如果说以现在的标准来讨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那么我看到,那些能够在大学毕业之后,过上稳定、舒服的生活的孩子们,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乡村,他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而那些往往对自己的目标不甚清晰,甚至从小到大都是以上大学为目标的孩子来说,在经过了高考的独木桥之后,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不知所措。

有明确的的目标,可能也是我对Cathy最明确的期望。说实话,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挺难的一个事情。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在求职类节目看到的故事。记得几年以前,电视上的求职类节目还挺多的。

节目中,有一个从国外硕士毕业回来的女孩,学的专业好像是生物还是什么的,具体记不清了,然后要求一份和专业八杆子也打不着的工作。

当时一个嘉宾问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国内学了4年,国外学了3年,7年的专业生涯,却要寻求一个自己完全没有专业背景的工作,而且也毫无竞争力可言,为什么?

这个问题一下子,问到了女孩的心里,心理防线在那一刻崩溃。她说,在老师眼里,她从小就是一个乖女孩,成绩虽然不拔尖,但也算是不错,没有太多的存在感,很乖,一路上学到了高考,按成绩选择了现在的专业。

最重要的是,她也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想要学习什么专业,没有特别的喜好,没有特别的厌恶。

大学里,虽然说不上多喜欢,但是课业依然完成得不错,成绩也不错,在面临大四毕业的时候,恰好有一个去国外留学的机会,只是要选择和大学相同的专业,这个时候,为了能去国外读书,她再一次接受这样的安排...

其实这个例子挺生动的,也挺真实,而且我相信即使现在也有很多的孩子,会有同样的情况。

我现在不太能确定,这是由于什么造成的,是由于孩子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亦或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还是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认知?

有时候想想可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问题,而是更深的自我成长问题,以我现在的知识结构,其实我也不确定...


这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很多书读完之后,也基本上都写了一些小想法。现在回头来看,发现挺有意思,也能够发现,读书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

2022,继续加油!

日常不知道带娃读什么?送你一个选书小帮手!

小花生根据千千万万家庭

真实阅读数据+国际英文分级阅读标准形成的

中英文分级阅读榜单

👇

点击“阅读原文”,与作者交流...
相关阅读:
点个“在看”,我们就不会走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