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好久没给大家推荐纪录片了。今天,我们开个“看校”专场,给大家安利四部关于“上英国顶尖住宿学校会是什么样的体验”的纪录片(全部都有B站链接哦~)。
和一般的学校宣传片不同,这些纪录片能比较真实地展现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场景。我自己看下来觉得很有趣:一来满足了好奇心,二来也的确看到不少教育启发点。
推荐这些纪录片,和大家最近比较多的思考孩子的教育道路有关。
比如,很多花友在聊留学,但孩子还小,很多想法还不成形。大家都表示要看整体社会形势、看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边走边看,总之 wait and see ...从这个角度来看,前期多了解一些情况是有必要的。所以,我们在做这方面的信息梳理,供大家参考。以下是前两期:
今天,和大家分享四部BBC出品的教育纪录片,主角都是鼎鼎大名的英国私校,分别是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哈罗公学 (Harrow School)、拉德利学院(Radley College)和沃敏斯特学校(Warminster School)- 30多年后再次采访顶尖私校的学生,探究寄宿生活给他们人生带来的深远影响;
- 邀请顶尖私校和垫底公校的两名校长、六名学生“互换身份”,体验一个星期的“他校”生活...
也特别推荐和孩子一起看这些纪录片,看到世界上其他孩子自己管理学习、生活的真实故事,孩子们也会被“励志”一把。来,我们跟着这些纪录片一探究竟吧!文末有投票,一定参加哦!My Life: The Most Famous School In The World观看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0378
提到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大家多半会想到哈佛、斯坦福、剑桥、牛津等;而说到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学,就不得不提英国的伊顿公学了。伊顿公学,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是公认的“绅士摇篮”和“精英摇篮”。这里的学生成绩优异,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有70多名进入牛津、剑桥,70%能考入世界名校。进了伊顿,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世界名校,因此,它也被认为是英国最好的中学。几年前,《经济学人 Economist》杂志还出过专门报道:伊顿,打造现代精英 ...
虽然名字里有个College,而且中文翻译为“公学”,但伊顿公学实际上是一所私立中学。亨利六世将其命名为“公学”的原意,是让贫穷孩子也能免费进入该校读书,作为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预备学校。不料到了17世纪,因为贵族子弟都以能够进入这所学校为荣,争相入学,致使该校逐渐变成一所等级森严、面向贵族子弟开放的学校。从这里,走出了20位英国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以及众多皇室子弟和历史名人。
前首相卡梅伦 ... 威廉王子、哈里王子 ...
写出《1984》、《动物庄园》的英国知名作家乔治·奥威尔:还有出演过《雷神》、《复仇者联盟》的大明星抖森(Tom Hiddleston)、万一没演好霍金,就只能回家接管银行的“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有意思的是,这两位明星学霸当年还都在学校担任过楼长(House Captain)。要知道,在伊顿公学通常只有品学兼优的人才能担此重任。近年来,英国私校都从以前的男女分校纷纷改为男女合校,但伊顿仍保持男校制不变。这所私立寄宿制的男子中学目前有约1300名、13至18岁的学生,都是由中学读到大学预科的男孩。
伊顿公学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加起来超过30万人民币,可是光有钱还不一定能进得去...然而,来自平民家庭、一直在公立学校就读的三个普通孩子却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家基金会的资助,和从小就在私立贵族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做同学。纪录片《我的生活:伊顿公学》,就跟拍了这三个孩子在校伊顿公学度过的初中第一个学期的生活。在你观看本片前,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你别忘记,这三个孩子现在都还只是初一学生哦~看完全片,我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这三个孩子之所以能够进入伊顿, 固然有运气的成分在,但他们本身的天赋和努力才是关键。就算不是伊顿,换成其它学校,他们的表现应该也会同样出色。移民父母搞不清楚状况,还是靠他自己发现了伊顿公学的入学申请:小家伙在十岁时就考到了GCSE数学科目A等成绩。什么概念呢?GCSE相当于国内的初中毕业会考,考试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3到15岁,但James10岁就轻松考过,妥妥的一枚学霸!James拿到伊顿奖学金的事迹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网上一搜都是当年的报道,人称“maths prodigy”(数学天才)!同理可知,其它两个孩子在学业上也必定是相当优秀的。黑人Fara法拉,从出生时他妈妈就希望他进入全英国最好的学校。鸡娃家庭执行力惊人,虽然一路读的是公立学校,但Fara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顺利通过面试和笔试,拿到了奖学金。小小年纪,人生目标就很明确,“希望日后凭借自己的本事送小孩去伊顿”!看来全世界都一样,总有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体育运动也能拔得头筹!就连可以申请伊顿奖学金的事情,也是他老爸在泳池边打听到的:
但Theo的优秀绝不只是靠爸爸的鸡血。和其它两个孩子一样,Theo对人生规划和自身状况都有着清醒的认识。“我感觉像是困在小池塘里的大鱼,当我进入伊顿后,我又会再次变成小鱼。”初来乍到,Fara说,原来传说中的伊顿公学“也没什么不同”,主旋律同样也是“上课、下课、写作业”...
有点小麻烦,就是伊顿的校区很大,教师分布在不同的教学楼,学生们在课间十分钟里要抓紧时间,赶往不同的教室。据统计,每个伊顿生平均每天会走六到八公里。
而对于这三个没上过私立学校的孩子来说,他们还需要在课余时间接受额外的拉丁语培训,因为在公立学校时从来都没接触过这门语言,而拉丁语在伊顿是必修科目。
学校里共15个教学等级,入校时三人还处于较低等级,为了能在年终测试时“升级”,他们必须特别努力。课程安排紧凑、家庭作业一大堆,在顶级名校的学习丝毫不轻松:
得遵守严格的礼仪标准
在伊顿这样的贵族学校,师生们都恪守着严格的礼仪标准。
首先,从着装开始。孩子们必须时刻穿戴“绅士校服”,这被视作伊顿学生身份的象征。
每天有四次进食时间,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会和宿管阿姨一起用餐,以确保他们进食合理。
每一个学生宿舍的管理都很严格,每个孩子在每天早上七点半必须起床,晚上九点半必须入睡:
“准时”是作为绅士的最基本礼仪,迟到三次,就会被教导主任请去“喝茶”:
伊顿公学在日常的方方面面给孩子们灌输的“绅士文化”理念——守时、懂礼节、严谨规律的作息,这些都为他们日后成长为一名独立的伊顿人,甚至是一位自律的精英打下坚固的基础。
优秀是一种习惯!
一个学期结束以后,孩子们也将回到各自的家庭去过寒假,当被问到自己是否有什么改变时,他们说“已经习惯了伊顿风格”:
更重要的是,“说话更得体了、更加独立、更加遵守制度了”: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一共50多分钟,剪辑流畅、配乐恰到好处,不仅让我们不仅见识了伊顿世界顶尖名校的风采,更能看到三个学霸是怎样抓紧时间、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学业成绩,如何独立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如何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等等;
不管是对英国私立学校感兴趣,还是想让孩子借鉴学霸经验,都很值得一看哦~Harrow: A Very British School观看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7236
在英国所有的贵族中学中,除了伊顿,还有个不能绕过的名字,那就是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
1572年,哈罗公学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特许下成立于英国伦敦,并迅速成为英国最负盛名的私立学府之一。
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为哈罗带来了辉煌的成就,正如哈罗的校歌中传唱的那样:“这里既是诗人的启蒙地,也是政治家的摇篮……”
它的校友名录上同样是星光熠熠,包括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饰演福尔摩斯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和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为世界培养输送了各个领域的领军式人物。
那么,就读哈罗究竟是种怎样的体验?
这部纪录片跟拍了哈罗的一栋宿舍里的 66 名学生及其宿管马丁·史密斯整整一学年,从集体生活、联合军演、校内比赛等多个视角,捕捉哈罗的教育态度和对学生礼仪、自信、领导力、荣誉感的综合培养。
一共8集,每集45分钟左右,信息量大,更加全面地展示了英国顶尖私校的方方面面。看前面的伊顿生活不过瘾的话,强烈推荐这一部。
看过了前面两部纪录片,你或许也已经对英国私校的“寄宿制”(House System)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么接下来推荐的这部纪录片,你一定不要错过。
Boarding School: Boys to Men观看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118789这部纪录片对焦的是拉德利学院(Radley College),英国现存的四大全寄宿男校公学之一,与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哈罗公学 (Harrow School)和温彻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齐名,大约18%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去牛津、剑桥读大学,堪称“精英学校中的精英学校”。和前面两部纪录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部也是围绕“在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展开。但是,不同于面的轻松氛围,这部纪录片的主题略显沉重,让我们看到了寄宿制的另一面,像网友评论的那样: “如果你不读寄宿学校,你会更加开朗、有安全感和感到遗憾;如果你读寄宿学校,你会更加独立、狡猾、叛逆。”
1979年,BBC拍摄了在拉德利公学读书的男孩们,30年后,他们再次找到了几位当年的主人公,想知道他们现在变成了怎样的男人。学生们一般是在13岁进入拉德利,相当于就是国内的初一,一直待到18岁高中毕业。而且,为了提前准备,不少家庭会在孩子仅仅8岁时就将他们送入寄宿学校。寄宿学校固然给孩子带来了更为紧凑的学习生活,更为自律的日常生活,但是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要求他们离开父母长时间独立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适应。在这部纪录片开头,学霸Donald拿到了拉德利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这个“10岁就知道自己很聪明”的孩子接过了老师递过来的苹果酒,开心地庆祝,并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家里报喜。
他的表情是如此地腼腆而又欢欣雀跃。然而镜头一转,30多年后,成年的Donald唐纳德脸上挂满了忧愁,回忆当初的寄宿生活,他说:大家知道我取得了最高奖学金,都期望我有好成绩,他们会觉得,“唐纳德肯定能行,没有问题”,可是并没有这么容易…
学业、生活上的压力让他不堪重负,但是空间上的距离逐渐造成了心理上的远离,他和父母缺乏沟通,所有的一切只能靠他自己消化:他说:“可能寄宿生活让我变得太过独立,以至于我不再需要别人进入我的生活中。”或许是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成年后Donald选择了成为一名儿科医生。曾经的孤单经历给与了他比别人更强的共情能力,以及面对小孩子时候更多的耐心。和出名的《人生七年》那部纪录片一样,这种展现人一生几十年间曲折境遇的影像画面总是那么有震撼力。毕竟,他们不是电影或电视剧里的角色,一切机遇是跟着剧本演,但偏偏又总让人想试着去去验证或许“性格决定命运”...但不好否认的是,私立学校的寄宿制对每一个曾经经历过的孩子来说,影响都是极为深刻、长远的。这部纪录片里,还有另外两个主人公,好奇他们的人生故事的话,请一定找来看看!老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了解英国私立学校,只看它们的学生和校园似乎还不足够,对教育体制的反思,很多时候也需要和做些对比。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最后一部纪录片,就是带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英国私立学校。这个想法对他们来说很新鲜,有点大胆,就是让来自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校长和学生互换体验!不过我知道,你肯定也和我一样,立刻就想到了国内的那套节目“变形计”...School Swap: The Class Divide观看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6877长久以来,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将英国的教育体制一分为二。在英国,尽管只有7%的人接受过私立教育,但这些人却不成比例地主导着英国的上流社会与精英行业。但是,私立学校真的能提供顶级的教育吗?而公立学校真的是二流教育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这部纪录片就做了一个实验,邀请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两名校长和六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换生活,通过学生们的视角,来看看这两类学校之间到底孰优孰劣,有什么不同。
当然,与其说“学校交换(School Swap)”,对这部纪录片的描述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富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短暂地交换了人生”。片中出现的私立学校,是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的沃敏斯特学校(Warminster School):创立于1707年,一年的寄宿费就高达两万七千英镑。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别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是“住豪宅、开豪车的富二代”:
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纪录片里出现的这所公立学校,位于德比郡的本罗斯学校,早在2003年,就被英国教育部评为“失败学校”,在公立中都属垫底。尽管学校校长乔女士,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将学校水平拉回到了“优秀”,但与顶尖私校相比,毫无疑问,二者依然是天差地别。而这次交换,给孩子的角度,展现了两所学校在方方面面的差距:也让两所学校的校长有了面对面喝着咖啡,聊着彼此学校现状的机会:这里我就部剧透了,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看,学校和学生间的差距不少都是“理所当然”,但更多的是“意料之外”。在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这次交换的结局,就还挺暖心的。两所学校,正开始磋商彼此之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的机会:这或许有些理想主义,但如果深耕教育的专家是带着这样的反思心态,那么肯定是未来可期!教育是打破不平等的关键。既然我们要为下一代建立更公平的社会,那么就要先改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