檩子:近来最热的教育话题,非得“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莫属,这件事闹得越来越大,到了“教育部彻查”的地步”。说起来,如果要彻查,工作量还真不小。有博主(@灰鸽叔叔)仔细翻了这批人教版数学教材,1-6年级,共12册:“每册都是一百多页,如果涉及到人物,大概单册在200-300人左右,粗略估算,大概是两千页不到的插画,画了大概三千多个儿童的形象。”小朋友的形象虽然谈不上足够可爱,倒也绝不至于“人神共愤”。看了不少报道,我心里一直有的一个问题是:这批数学教材(2013年出版)已经用了快10年,怎么到现在才引起注意被“深挖”? 不过,在我看来,至少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无论老师,还是小学生,还是家长,都多少忽略了这些插图中“儿童形象”的存在。学数学啊,课本中小朋友长什么样,和理解数学概念、数学运算,关系有多大?
可能的情形是,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没怎么太注意。就算是看到某些插图比较“涩眼”,也没多想。因为从学数学的角度来看,这不是重点啊!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国内老师、学生、家长使用数学教材时,不太注意插图中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就通过中美小学数学课本插图的对比,试图来粗浅地、部分地回答这个问题,以及为什么“把孩子的形象画好,虽然很有必要,但并非咱们数学教材在插图上的首要问题。”为什么是美国数学教材呢?直接的原因,我们手头有样本。这张图,大家很熟悉了,美国主流数学教科书 Go Math 的从幼儿园大班到初中毕业的“全家欢” ... (加起来有1万页)美国小学数学,学的内容和我们的小学生差不多,但学习理念(注重概念理解)、学习方法(注重视觉化、模型化学习),和我们差异比较大。作为一个对照,更能说明问题。先简单“参观”一下美国数学教材,请注意其中的插图、图表 ... 这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学简单加法,用的是“格子+圆圈”,这个不用插画师,感觉我也能画😊 ...引导小朋友用这种模型(Picture Graph)去理解数量关系,格子里有“图画”了,秋千、滑梯、小人,这个我努力一把,也能画 ... 难得有个小蜜蜂的动漫卡通形象,不过不是页面重点 ... 讲数学小故事的时候,也有大幅插图,需要向“国家地理”这种机构买版权 ...好在,不多。数学游戏部分,也有一些需要特别绘制的插图,感觉普通设计师就能搞定,其中也没啥小朋友形象。多数时候,插图注重的是对数学概念的“具像化”表现。比如,这是二年级的几何入门 ...2年级演示四则运算过程,重点是把“算式”展现清楚,精确体现计算带来的数位变化。3年级,学习“乘法” ... 插图帮孩子理解为什么 “六八四十八” ...课本右下角难得出现一个小朋友形象,一张照片,也不用画 ...思维导图画的挺多,比如用简单的气泡图,复习“分数”的概念 ...五年级学习分数运算,用音乐音符做例子。插图设计,先给出场景,一张录音棚照片 ...然后,用插图体现2、4、8、16分音符🎵,和分数(1/2,1/4,1/8,1/16)建立关系。
四五六年级,课本里更是满满的图表 ... 不容易设计,却容易画。3、辅助性的插图比较少;为了拉近与孩子亲近感的“儿童形象”,也很少。接着,我们继续走进美国小学数学课本,这次看得深一些,而且和人教版课本对比着一起看 ... 2
讲解三个数学基本概念,
中美课本的“插图”差异
这次社会上关于数学教材的争辩,主要侧重于插图中的“儿童形象”是否合适。但当今数学教材上的“插图”问题,远远不止于此。
在我们看来,更大的问题在于,教材中的“插图”,没有起到“教数学”的作用。
还是从具体的例子出发。比如,小学数学中,孩子们有三个“老大难”问题:进位、乘法、面积 ...
什么是“进位”,忘了吧,看看小朋友做的“糊涂账” 😊 这就是没学明白“进位”。说到进位加法,一定要先有一个基础知识:就是数位的概念;一年级课本的讲解方式是这样的 ... 我们大人看这样的图解,也得静下心来,理解一下。对孩子们来说,就是“挑战重重”了。首先,从视觉上来说,并非“一个图形精确对应一个概念”。这张图包含的知识点和信息过多:计数棒、计数器、写法、读法,还有好几种颜色与图案。要在这样的一张图中去理解数位的概念,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真是有点难。其次,需要不少文字帮忙解释概念,不够准确,也不容易理解。 “从右边第一个是个位,第二个是十位……”,就不足够准确。比如,这个图上有三个例子,这个“左右”指的是什么。“有1个十在是十位上写1,有两个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这句话是不是有点绕口令?也很费解 ...讲完数位,接着就是“进位加法”了。来算算两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吧!35+37=?从小朋友的角度,这个插图,看起来可能比较费劲:图上并没有把两个班级的人数“画”出来:左边也是5个人,右边也是5个人啊!大概是考虑到课本页面空间有限,画不下那么多人,于是用计数棒来体现算式。可是这些计数棒又堆在了一起,位置并没有分别跟前面插图中左位、右位两个班对应起来:人物、算式是左右结构,而计数棒是上下结构。不严谨啊!再看看美国课本 Go Math 怎么带孩子理解“满十进一”这个概念的。一个明显的观感是:插图少、模型多,其实要画的主要就是模型。从孩子认识数开始,就用这种表格模型(图),让孩子认识到“10”很重要,潜移默化地铺垫“10”的概念。在“认识11-20”的部分,用到了10个一组的表格模型 ... 图形极为简单。嫌单调,顶多把圆圈换成彩色花朵,太不费力了 ... 不过,这些模型,和数的对应非常清楚。而且一种模型,稍作调整,就可以体现一个完整的从“具象”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比如,一开始,用孩子常玩的“乐高”积木,来理解10个为一组的概念。之后,这个积木块会抽象成绿色小方块,但同样是10个一组,配合散落的方块,让孩子体会“数位”概念。来算算25+48=?先用 “凑十大法”。从25借个“2”,给48凑个整,25+48=23+50,这样不就好算了吗?然后,再进一步,引入加法竖式的概念:比如:37+25=?三步走,第一步,将散落的单个方块进行“凑十”(个位数相加)第二步,把凑成一串的方块,和其他方块串放在一起(进位)这样就通过模型进行了一次非常具象的竖式加法的演算。接着,进一步从具象走向抽象,把方块串(10),抽象成一个“竖线”,把方块抽象成圆圈…为了让孩子理解十位上的“1”,是指1个“10”,我们可以看到教材循序渐进地从“乐高积木” 到 “方块串” 到 “竖线” 再到 “1” ,完成了整个从具象到抽象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加法。从此,孩子就可以开始直接用数字符号进行计算了。再看看“乘”,孩子们当然会背“乘法表”,但理解“乘”这个概念,其实完全不是我们大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先来看看人教版的数学书是怎么用插图展现“乘法”的吧!更重要的是,还欠缺科学严谨性。比如,这张图,你可以理解为7组2个人相加,14人。但严格来讲,只有等同的事物相加才有意义。如果我们考虑孩子的性别问题,请问 2个男孩子+2个女孩子 = ?他们的基本思路是,用“组 groups of” 的概念,说明“乘”
比如,4组“2”,意思是,“2个”为一组,一共4组,表达的是乘法的含义。这个用模型,表现得很清楚。当数字变大、计算变复杂时,这种简捷模型,表现力就更强。孩子看到4*3,眼前出现这样“4组3”的场景 ...相比之下,这比去数插图中的小人要灵活、清晰的多。比如,人教版教材里,要把5组15人放入一个场景,画出那么多神情各异的小人,说实话,也不容易啊!“乘法交换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交换两个因数(factors)的位置,最终的乘积是不变的。但如果只用这样的一句话,或者简单的图示解释,这个肯定很难让小朋友清楚。人教版课本,画了三组小熊气球,然后就写了 3×5=15 和 5×3=15。小朋友在这幅图中能感受“3组5个“,却不太能感受出“5组3个”这样的概念。而美国数学课本用的“矩阵式”模型,就容易理解的多。下面这张图,2行5列,可以横着数,那就是2组5,也可以竖着数,就是5组2;但不管是横着还是竖着,都是这10个,非常清晰地表示出了 2×5=5×2 这个概念。举一反三,脑子里有这样的图,就非常容易理解乘法交换律了。插图的问题,在讲解“面积”的时候,表现的也比较突出。人教版教材中,最初引出“面积”概念时,用了这种对话场景,人物很多,文字很多,却不见最能体现“面积”这个数学概念的图形。而美国课本,会首先引入面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图形—单位正方形(边长为1的正方形)。再用格子纸来度量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把“面积”这个抽象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单位正方形格子的集合"。
面积一旦这样在脑海里呈现,对于熟悉乘法的孩子来说,下面的”面积计算“就很容易了。
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简单一个个数格子加:1+1+1 ... = 15通过这个过程,把抽象的“面积”概念变为可以数出来的图形,面积再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啦!小朋友不光理解,而且能通过各种方式算出来!上面三个例子看下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数学课本用表格、用圆圈、用方块、用竖线、用简单物件,就是不用“人“来展示数量、计算。1、首先,用人物形象,不准确,无法表达“等物”概念。如前举例,2个男孩+2个女孩,并不等于,“4个人”2、人物形象需要设计,且审美不容易统一,绘制成本高
我们在研究各国数学教材、读本的时候,看到一段非常精辟的总结。
Here’s what makes math books for kids so wonderful:- They can help kids better visualize mathematical concepts
- They can create a bridge for kids who “don’t like math” but love stories
- They can help kids who love math but aren’t so fond of reading get buried into a book
后两条,是数学读物的作用。这方面,经典数学绘本 Math Start 就是一个“模范生”。而第一条最重要,是数学课本的作用,也说明了为什么“插图”为什么那么重要。这么看来,数学课本中的“插图”,最重要的是准确体现数学概念、数学逻辑、数学运算过程,至于插画是否好看、儿童形象是否可爱,并非关键因素。所以,最后,我们也提3条小建议 ...(希望人教版编辑碰巧也看到哦)1、可以适当借鉴美国数学课本“模型化“的方式去展现数学概念,更准确、更清晰、也更容易。这也是比较根本性的一条。插图是“可视化学习”的重要工具(visualize),画什么,怎么画,都要严格符合所要表达的数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没有经过“数学教育专业训练”的插画师,怎么可能为数学课本配出合适的插图?因为,没太大必要。
多数情况下,课本里的小朋友形象,对体现数学概念,并无直接作用。这也回答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国内老师、学生、家长使用数学教材时,不太注意插图中的“人物形象?”
最近,有一条来自插画师的微博很火🔥,说出版社的预算不足以请到优秀的插画师。
既然人家插画师都这么说了,“人教版”的编辑们,不如多花点钱请 “用图像模型展现数学概念” 的教育专家,普通插画师的“创意涂鸦”费用,就省了吧!因为这是数学教材,把数学“画”清楚,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