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什么要让娃用历史学语文?

乐多号 小花生网 2024-04-03


花友@乐多号的儿子今年10岁,孩子从小的人文素养启蒙就做得很不错,谈到用历史学语文,这位妈妈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和体会。文中详细地解释了她带娃用历史学语文的底层逻辑、路径规划和实际操作过程的体会,都是这位妈妈经过实践之后的“大白话”,一起来看~

本文由@乐多号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小编让我写写历史对语文的促进作用,我试着写一点自己的体会吧。

我为什么要让娃用历史学语文?

语文是文科的综合性学科,大致上语文=思想政治+逻辑学+语言学+哲学+美学…

小学阶段,特别是小低小中年级,只是知识的积累和铺垫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通常情况下,小低年级只要反复听写,掌握好字词句,语文的成绩就不会差。

小中年级,加上修辞方法的识别和应用,基本还是语言学基础的范畴。

但随着年级的提高,特别是进入初中高中以后,语文所考察的内容就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等语言学基础知识,而会更多地体现其全面、深刻的特点。

以高考题型为例:

基础选择题:考察字词句辨析的能力,这是语言学的高阶知识,加上文学史的部分内容。

阅读理解:考察逻辑推理能力、共情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作文:通过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可以考察思想政治、逻辑学、语言学、美学等等。作文对高阶能力的考察最全面最深入,所以在高考中分数占比最高。

所以,除了语言能力以外,语文重点考察的还有思想的深度、三观、共情的能力、逻辑思维等等。

这些高阶的能力,也许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来获得。

但孩子一般生活简单而顺遂,生活中都是潺潺溪水、徐徐暖风,很少遇到波浪坎坷,很难触发他们更深刻的思考。

那么,读历史就成为体验人生百态、人情冷暖的最佳方法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帝王将相,有草莽游侠,有人生巅峰,也有屈辱坎坷,从中可以吸取、提炼的太多太多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史,就是体验另一个时空下另一种人生。把自己代入时代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那些名篇,除了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呼声和普适的人性。

而且,从文学史和文学评论的角度,纯粹辞藻华丽、缺少精神内核的文章,已经算不上第一流的了(比如骈文,现在很少学,也很少考)

我们现在主要接触的名篇(比如唐宋八大家的名篇),都以精神内核胜出,词句只是载体,这就是所谓的文以载道。

这些精神内核里面,反映的就是作者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语文考试的终极目标,也是历史阅读能够带给我们的主要收获

总之,学历史与学语文,看似不是同一个路径,但远期目标完全一致,殊途同归。

我怎么带娃用历史学语文的?

仅仅说说个人的想法

第一阶段:读通史,建立思维架构

读通史,目的是建立基本的历史框架。

后续断代史、国别史里面的每一件具体的事,都必须放入时代的背景里去,才能给予相对客观的分析评论。不能以现代的观念来评价古人。

现在孩子启蒙历史都比较早,有很多适合入门的通史读物。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凯叔讲历史》《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林汉达历史故事集》

《凯叔讲历史》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历史故事集》


如果大龄启蒙,或者阅读能力比较好,个人非常推荐《中国人史纲》。历史视角宏大、文字轻松愉快。


孩子喜欢哪套都可以,目标是一样的,建立基本的通史轮廓,为后续各种细节的填充提供框架

第二阶段:断代史、国别史

有了框架,就可以按历史阶段分别填充细节。

比如《明朝那些事》《大秦帝国》《蔡东藩历史演义》《三国志》《东周列国志》等。

这些书难度相差很大,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和阅读能力来选择。

也可以结合名著一起读,比如读《三国志》的时候,和《三国演义》一起读,既增加趣味性,又可以横向对比,看看历史与演义小说的异同。

《明朝那些事》


《大秦帝国》


《蔡东藩历史演义》


《三国志》


《东周列国志》


孩子喜欢哪个阶段的历史就读哪个阶段。读哪个阶段本身没有区别,都是进入那个时空,体验那种社会形态,进而思考得失进退。

如果孩子有喜欢的专题,也可以读读专门史,比如文学史、政治史(官僚体系的运作规则、科举)、经济史(税制、种植与饮食)等等。

第三阶段:历史评论

读历史,绝不是为了记住某个具体的年代某个具体的细节。读历史的关键在于思考分析、对比评论。

所以我不会让孩子背朝代的起止、帝王的年表,而是随意拿出一件事,让他分析历史的必然和历史的偶然,分析个人出身、经历如何决定性格和命运,分析每个朝代的立国、巅峰与覆亡之间隐含的草蛇灰线。

其实前面几套历史启蒙书里都明示或暗含了历史的评论。后续可以多读不同史学大家的著作,横向纵向对比,取百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历史散文可以读《文化苦旅》,历史评论可以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等。

《文化苦旅》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四阶段:扩展

在中国史的基础上,可以读世界史,包括世界的通史和断代史。比如《全球通史》《耶路撒冷三千年》《罗马24小时》

在人类史的基础上,可以读生物进化史,比如《人类简史》《自私的基因》

把2000年中华文明史放到几十万年人类进化史和数亿年的生物进化史里面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又是另一种反思。

世界史、生物进化史,大多是英文书,可以直接读原版,更加原汁原味。

《全球通史》


《耶路撒冷三千年》


《罗马24小时》


《人类简史》


《自私的基因》



我带娃用历史学语文的实操经验

之前写过,我家大宝是典型的理工男。从小对客观世界非常感兴趣,对人类世界完全无感。为了引发他对生活的兴趣,真是操碎了心。

第一部分:通史

一年级入学,他已经自由阅读了。可是只愿意读DK,不愿意读历史。

退而求其次,就让他听《凯叔讲历史》,白天听,晚上闲聊,触发他的思考。听完两遍以后,稍微觉得有点意思了,就给他推了《中国人史纲》《全球通史》


这两套书算是打了基础,建立了通史的框架。

第二部分:断代史

二年级开始读《明朝那些事》《耶路撒冷三千年》

三年级背诵古诗文,穿插讲了一些文学史

四年级读《蔡东藩历史演义》《三国志》(对照《三国演义》读),《丝绸之路大历史》(对照the silk road读)。


第三部分:历史评论+拓展

在一二两个阶段穿插读了《文化苦旅》《中国大历史》等书。


同时还读了《人类简史》《自私的基因》《罗马24小时》等。

总结一下我的带娃学历史过程

关于将来

历史的深度学习,在初始阶段,特别是在小低、小中年级,看似跟语文没什么关系,还会挤占大量的时间。

但文史不分家,越到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越需要深厚的历史功底做支撑,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我始终认为“深厚的历史功底”不是记忆力,而是理解力(共情的能力)思考力(逻辑分析的能力)判断力(稳定的三观)

而且,历史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学习方面。在三观的塑造、人生的幸福、以后人生中若干个关键时刻的抉择中,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于选书

我选书的标准,从来不是销量大。事实上,我对“畅销书”时刻保持着警惕
一般情况下,我会首选自己读过、觉得很好的书。

如果脑子里存量不足,我会优选大出版社(比如三联、中华书局、商务出版社)大家(比如钱穆、吕思勉)的著作。


有时也会去豆瓣,看看大家的推荐,然后自己再试读一下,做个判断。

选书的时候,也会考虑孩子的理解能力,逐步铺垫。比如从纯现代文向半文半白过渡

我对“戏说”“穿越”方式讲历史,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打个比方,孩子不爱吃饭,我们会不会给他吃薯条、可乐来“调动”他的食欲?肯定不会的。

同样的,这些戏说、穿越是精神界的快餐文化,这样的作品接触多了,就会觉得那些大家的文章“没意思”。

其实,这是味蕾被破坏了,文学欣赏的水平降低了。这些书,内在讲故事的逻辑是否严谨、文笔是否优美、三观是否正确,都需要考察把关。

阅读这样的书,也许也能学到一些历史知识,但我们想要孩子知道的,从来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以事实为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强化他的逻辑思维,引发他的思考。

关于交流

如果不给看“穿越”“戏说”文,那怎么调动孩子的兴趣呢?我觉得需要亲子之间频繁、深入的交流。

在孩子启蒙时,我家每天晚上卧谈会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比如白天读了司马迁的故事,晚上不是背他的出生年月、不是让孩子记住史记是纪传体还是编年体。


我们会聊中国记载历史的文化传统(很多文明都没有这个传统),聊汉对秦的继承与修正(无为而治为什么能促成文景之治),聊汉朝与当时的罗马为何虽知对方的存在却没有实质性的接触。

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孩子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读书。同时,他也会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

关于古文

学历史的同时,要进行古文启蒙。历史学的越深入,越需要古文知识做支撑。因为很多经典的历史书是古文的,或者半文半白的。

比如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有点半文半白,不适合启蒙,但适合读完很多断代史、历史评论后再读,感觉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这也算所谓的“读原著、悟原理”吧。我始终觉得,尽量读原汁原味的东西,才能学的更深入、更完整。

小学生古文100课


文言文启蒙读本


世说新语


古文观止


关于时间分配

小学阶段,我对孩子语文校内学习的要求是95分,没有追求满分(事实上,也从来没有得过满分)

所以他的校内成绩只能说还不错,但不是最突出的。低于这个分数,我会给他补差。只要超过这个分数,我会优先让他读书。

有广泛、深入的阅读做基础,校内难度的提升,对于他来说,几乎是无痛的。因为他平时读的书要难得多,思考要深得多。

如果没有深厚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做基础,等觉得孩子语文成绩不好时,通常意味着基础已经支撑不住上面的大厦了。

这时候想去补,可就难了,因为语文涉及面太宽,又深不见底,想补的时候会感觉遇到了无底洞,无处下手,费时又费力。

语文和数学,分别作为文科和理科的综合性学科,想要“逆袭”,是最难的。

最后,说说当年自己语文补基础的过程…

我自己小学初中语文都在前列,但当时没有阅读的意识和氛围,所以校外几乎没有拓展。

印象中,寒暑假在家里无聊,到处翻,都翻不到书看。四五年级的时候,在家到处翻箱倒柜找到一本竖排繁体的《七侠五义》,由于实在无聊,给硬啃下来了。那似乎是我整个小学阶段唯一一本课外书。


到了初中,其实我已经觉得自己知识面太窄,让家长买了几本国外名著。买也买了,读也读了,但由于没有人指点,自己也不懂,在完全没有历史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把名著当故事读,并没有实质性提高语文的水平。

同样的,现在的孩子如果把《红楼梦》当爱情小说看,实际没有任何意义。不结合时代背景,不了解那时候的生活方式、人情世故,不思考、不分析,读的多学到的还是少。


到了高中,明显感觉自己的理解力开始跟不上了。但高中阶段时间紧张,没有大把的阅读时间,只能硬磕课内的每一道题。

把每一道基础选择题当作数学题那样,弄懂每一个选项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自己想不明白就去问语文老师。一方面自己肯学,同时老师水平高也愿意教。

作为一名理科生,课后把50%+的学习时间用在语文上,硬是维持语文成绩在前列。

这相当于是用语言的辨析能力带动逻辑、共情、理解的能力,硬把语文成绩拉上来。高考结果还不错,但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上大学以后,时间多了,大量读历史、社会学、心理学,再回头看名著,体会完全不一样。


- THE END -
以上内容来自「小花生网」(微信号:xiaohuasheng99)
转载须获明确授权
扫码进入小花生学习群 👆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交流教育经验

相关文章精选:
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收藏、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