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系列解读③丨数字校园定义及试行版本反馈

杜婧 中国教育网络 2022-11-22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对高等学校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素养、应用服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六个方面提出了全方位要求,这无疑将对正处于数字化转型重要阶段的中国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校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有何区别?《规范》试行版本反馈如何?在编制过程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探索和思考……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参与编制该规划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项目召集人杜婧对此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解读。

高校数字校园

与智慧校园的关系

关于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内涵与外延的争论,从2010年就延续不断。在行业内普遍已经采用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在强调数字校园的建设?这其实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正如专家们持续讨论的一样,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外延是见仁见智的。从数据、应用、物联感知、人工智能等不同角度都有与智慧化、智能化相关的教育应用在探索。

更有行业内的很多企业把基本的校园信息化实施,用智慧化、智能化等概念包装后进行概念鼓吹。但是,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难给智慧校园划定一个界限。

因此,在进一步沟通和不断的碰撞后,大家一致认为:数字校园是学校顶层设计和规划层面的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内容,而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建设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或者智能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的智慧应用和智能化融合创新的发展状态。

数字校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内涵,而智慧校园是不断发展的持续扩大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外延,这两个概念既不冲突也不矛盾。

高等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应当始终追求智慧应用和友好体验。技术发展带来的智慧校园持续更新的状态,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不变的发展愿景。

高校数字校园

建设共性与个性问题

从《规范》本身而言,它是一个指导建设的文件,对于不同区域的高等学校,给出了基本的建设要求,是保底线。

高校在落实规范过程中可以结合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指导意见,比如《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等,在数字校园的不同组成部分上做了更加具体的实施,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高智慧应用的建设水平

《规范》也提到,在保障体系部分要求各高校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制定本校的数字校园评价体系。

同时,不排除国家层面在不同阶段提出全国高等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要普遍达到的一些基本要求指标。评价体系会比建设规范更聚焦各组成部分内具体业务或建设项目的技术选型、实施效果和辐射范围等。

《规范》本身是解决了建设共性的基本要求,而各高校的落实与实施,是突出个性发展的主要体现。后续在标准宣贯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发展“规范应用试点高校”来持续推动数字校园建设的共性普及和个性抽取,在丰富共性建设要求的同时,也对有特色有示范意义的智慧应用案例和经验进行推广。

《规范》试行版本的反馈

在前两轮的征求意见中,关于《规范》的试行版本意见反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强调生均信息化投入费用或按比例制定信息化经费预算。

《规范》没有做强制的生均信息化投入费用,或者高校要给出多少比例的信息化建设预算的具体要求,这些都取决于各区域高校的信息化发展情况,由高校自己确定,但是规定高校要有稳定的经费支持。

二是关于校园网建设的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等融合建设过程中的身份认证方式。

此外,有专家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八大行动中的“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和“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是并列关系,一般意义上的数字校园更多指的是教育环境,不包括信息素养,《规范》是要扩大“数字校园”概念的内涵吗?

在这里也解释一下,规范建设确实跟素养提升是并列关系,但是从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本身来考虑,从“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出发,从学校业务发展的总体要求角度,校园中用户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活动中不能绕过的问题,管理层的信息化领导力、广大师生用户对信息和技术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水平引领着数字校园的智慧应用深化程度。

因此,我们将高校数字校园中用户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到高校自身数字校园建设的工作内容中,强调的是学校一体化的顶层规划与实施。

最后,在优先选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问题上,也有用户提出,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就不应该有国产和进口之分,应该选择符合要求的技术方案和产品。

在这点上,我们想强调的是,在同样符合技术要求的情况下,高校应优先选择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或解决方案。这也是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很多高校校长提出的建议。

作为官方发布的建设规范,也希望号召广大高校通过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支持国家和民族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突破,用高水平的应用驱动倒逼自主技术创新。这样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行业通过《规范》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支持科技强国的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杜婧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项目召集人。

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应用示范项目技术负责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 : 在线课程研发、在线教育服务测评、数字校园规划与建设、教育信息化标准符合性测评研究等。

策划: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责编:项阳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往期推荐

● 《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系列解读①丨编制背景、定位与思路是什么?

● 《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系列解读②丨六大要点与标准把握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