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江堰的开与合

四川日报 2021-09-14


文/佩奇 图片由拍摄者及都江堰市委宣传部提供


人间四月,芳菲尽染,都江堰五彩绽放。


4月24日,两万人参加的成都双遗马拉松在都江堰开跑,城市人文与竞技体育点燃都江堰的激情。



4月2日,全球观众聚焦的都江堰“放水大典”盛况,通过“电视+网络直播”让全世界重温千年文化……



忙,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姿态。


“如果你来都江堰,我一定不止带你去都江堰。”去年底,一位当地人在看完自媒体号星球研究所《去成都,为什么要去都江堰》的文章后这样说道。


这句话的背后,有两层含义。


其一,都江堰水利工程。“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孕育了古蜀文明的岷江,于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分为内外两江,至江口复合,经乐山、宜宾汇入长江。


其二,都江堰市。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于一身的“三遗”之城、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2019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这个以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命名的城市,“天府之源”“水利鼻祖”之外的title,同样耀眼。 


 都江堰(摄影:何勃)



话意也很简单:都江堰,不仅有水利工程,还有更多可游可品可体验的精彩。事实上,两个“都江堰”,究其精神内核,有着开合之间的异曲同工——


前者,为解常年旱涝灾害,乘势利导、因地制宜,成就伟大创举;


后者,为促城市发展建设,借势而进、张弛有度,铺就美好生活。


两千多年来的一以贯之,也给予都江堰擘画未来的底气:都江堰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努力建成以世界遗产为特质的公园城市首善区、以产城融合为基础的全国旅游强县典范,成为成都“ 西控” 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这是一个千年可见的都江堰,也是一个新时代下,想象之外的都江堰。


《夕照都江堰》(高明鑫摄)


古与今


都江堰是一座文化厚重的古老城市

古往今来,文化都是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最佳名片之一

古今贯通,都江堰在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上紧紧贴合历史文化

独具魅力,大放光彩


今年清明小长假,都江堰全市共接待游客62.5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04亿元,再次实现“双增长”。


每年,都江堰会迎来国内外游客约2500万人次。去年“五一”假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接待游客数量依然超过百万。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其本身足具吸引力。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这里的山山水水,不仅是外地游客的打卡胜地,也成为了成都人心中不变的记忆与寄托。



如今,人们对旅行的需求不再停留在粗放简单的阶段,而是深入心理层面、精神层面,希望在旅游中感受到文化的滋养,通过旅行追寻真正的自我。这给全球旅游目的地都江堰带来了重新诠释千年历史文化、重新创建当代都江堰的契机。


然而,文化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流动的历史。这种流动性,往往来自现代对古代的重新定义与解释——


都江堰遵循规律,并付诸实践。


公元前274年,蜀郡守李冰大手一挥,玉垒山下凿开了一条“流金淌银”的宝瓶口,徐徐展开了一幅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画卷,也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千年以降,都江堰用它开放的胸怀,默默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四川儿女。


宝瓶口(摄影:何勃)


大开,大合。


在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作协副主席王国平看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后,至少体现出三种融合。


其一,蜀地各民族共饮一江春水,共享一片富足,促进了古蜀人民的融合发展。


其二,治水文化是岷江“江源文明”的核心,古蜀文明从“江源”滥觞,通过治水在成都平原得以生生不息、物华天宝,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余秋雨曾说,“都江堰是解读中华文明的钥匙”,这是文化和文明的融合。


其三,推动了都江堰灌区乃至四川的文旅资源融合。“以都江堰为核心,岷江上游四姑娘山、九寨沟、黄龙,中下游的乐山大佛、峨眉山,都江堰灌区的三苏祠、三星堆、金沙、杜甫草堂、西岭雪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因水而兴、以水为魂、风格各异、品质出众的旅游、文化、美学空间。”


虹口漂流(摄影:何勃)

开合之间,蕴涵古今贯通的传承。


2019年,都江堰市正式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也是成都市唯一一个入选的区县,形成了由景区观光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升级的“都江堰样本”。


于成都而言,都江堰何止是一个“头衔”,其本身就是天府文化的源头活水、鲜明符号、特色名片,推动着成都、四川乃至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


2018年8月14日,都江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三大“世界遗产”金字招牌的城市。


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遗产青城山(摄影:高明鑫)

两千多年来,岷江水从鱼嘴堤分流而下,都江堰的传统历史文化也与岷江一样奔流不息,流到现代,流向都江堰创造的全域旅游时代。


随口一数,一只手便不够用——


有以“三遗”资源为核心的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生态旅游产品;


有以熊猫谷、熊猫乐园、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支撑的大熊猫主题旅游产品集群;


有全国田园诗歌小镇、川西音乐林盘、问花村等为代表的农旅融合、景城融合精品景区……


熊猫乐园(摄影:何勃)


全域,拉开,细看,每一点,都跟其历史文化紧紧贴合。即使是成都融创文旅城也不例外。成都融创文旅城——拥有5万平方米全球最大造雪区的融创雪世界,打造了藏羌秘境、融创乐园,将蜀水文化、道教文化、熊猫文化进行巧妙融合。


山川张弛之间而神采自生,大抵可以用来形容当下的都江堰。拥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它,正在通过打造全域旅游,重新诠释这座千年山水古城。


进与退


进,是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

退,是坚守生态屏障,天人合一

“西控”主战场,从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

进退之间,转换有道


“青城山下白素贞,飞身遥指问花村。”这是今年春节,四川人“朋友圈”的一句流行语。


流行语背后,有着一个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问花村,位于青城山镇大通社区,规划面积3300余亩,以“花”为主题,打造出“林盘+文创、康养、旅游”三类场景,2月6日开园后,就从众多乡村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


数据是最直观的佐证:两个多月时间里,累计接待游客逾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000万元。2月25日抖音成都游玩人气榜显示,“问花村”热度超253万、位列风景名胜领域第三名,是前五名之中唯一的非4A级景区。


问花村

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打开新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这是2017年成都提出重塑经济地理的“十字”策略以来,整个西部区域都在思考的问题。


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晓鸣一直关注成都城乡融合发展,在他看来,相较其他区域,“西控”实施难度大、成效显现更漫长、面临的矛盾更复杂,更需要处理好控制与发展的内在冲突。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突出生态,更加聚焦宜居,为此,都江堰提出在“西控”区域率先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率先”在认知,底线必须坚守。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成都平原水源涵养地、“天人合一”的城市基因……身居多重“要职”的都江堰明白,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赋予的“国家命题”,也是都江堰市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时代命题”。


“率先”在探索,创新谋求发展。


川西音乐林盘的“猪圈咖啡”早已声名远播,其创始人宋建明回乡投资创业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因为这里让人看得见农旅结合的潜力。”他第一次说这句话时,是在2017年。


创立、成长、壮大……回望“猪圈咖啡”的发展步伐,正好踩到城市发展的“节点”——进退之间,都江堰以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持续转换。


近年来,以川西音乐林盘、问花村、“春风拾里”小镇等为代表的热门地,在都江堰多点开花,鸣鼓齐上,成效显著:2020年,都江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8.9%,位居成都第三,同时获评成都市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石羊镇薅秧歌(摄影:何勃)

“乡村振兴,重点是搞好乡村产业发展。”还在不断创新提升的问花村,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3月30日,问花村举行了品牌解析系列活动,邀请省市文旅专家及艺术家,希望通过“借智”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展产业。


另一边,坐拥融创文旅城的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正迎来井喷式发展。


两年时间内,该功能区内的就业人口激增68%,新增登记市场主体超9000户。四川华西五粮液国际医养管理中心、太平恒康国际医疗旅游示范区、中国大熊猫国际博览园等13个总投资达267.8亿元的产业项目都在其中。


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发展意向图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能级驱动。如果说乡村产业发展是助推器,产业功能区则是更为强大的引擎。


2019年,都江堰总体规划划定了“85%自然生态环境区、15%生态经济区”,大力实施“双限双减、双提双优”,优化功能区布局,设立了四川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旅游产业功能区。经过近几年发展,其对应的产业生态圈正在逐渐形成。


从规划来看,三个功能区各有定位,但都指向一条共同的发展路径:绿色。


七里诗乡大地景观


绿水长流,青山依旧。审势而退,借势而进。这是都江堰作为“西控”区域核心区,努力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的进退之道。


外与内


开,向外

一张张金字招牌,积淀城市美誉度、显示度、知名度

合,往内

现代化基层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内外兼修,方能持久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在都江堰众多博物馆中,有一座新馆十分特别。


这是都江堰在成都区(市)县首创,率先打造出来的国际交流馆。面积约1200平米的场馆,依托都江堰规划馆现有馆舍改建,由历史追溯、高端来访、国际交流、直通港澳、友城交流、让世界了解都江堰六大部分组成。


国际交流馆

数十年的对外交往成果浓缩成精华,其优质的国际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览无遗。


城市美誉度、显示度、知名度的提升,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不断的持续积淀。


日本推介会、走进澳门、亮相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共同发起成立“大灌区”文旅发展联盟……正如这个四月的忙碌,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活动,是都江堰的常态——


自2018年底创设“让世界了解都江堰”品牌以来,都江堰已累计赴德国、希腊、瑞士、日本、墨西哥、比利时等国家开展特色营销活动10余次。


成功承办了第18届世警会3项赛事,以及世界舞蹈大赛等国际赛事,连续举办“中印瑜伽节”“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都江堰分会场”等国际性活动,推动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民间交流。


陆续建立起“海外都江堰”印尼、柬埔寨、芬兰、加拿大、德国、日本、墨西哥等10个推广站……


中国(成都)-印度国际瑜珈节(摄影:向力民)

“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都江堰分会场

远不止此。近年来,都江堰市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大力推动开放合作和品牌塑造,成功引进世界500强的旅游企业德国途易集团。还通过开展 “嘟嘟Panda走世界”青少年交流活动,促成与丹麦、德国、瑞士等国在医疗、教师、旅游等领域的国际培训项目,城市“三度”持续提升。


古语云,内外兼修,方得风清气正。


4月22日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城市(2020-2021)”系列榜样中,成都入选“大美之城”和“向往之城”。


何为向往?从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综合数据来看,人们普遍对公园绿地、生活便利、城市形象、公共文化服务和水空气质量关注度较高。


每一个维度,都涉及社会治理范畴,几乎都能在都江堰找到生动案例。


2018年5月,灌口街道太平社区诞生了都江堰市第一家众筹食堂“我们的饭菜”。这个专为空巢老人开设的“爱心厨房”,由社区、爱心企业、居民众筹而来。


在其示范带动下,近30个众筹食堂相继开业,妥善解决了留守老人用餐难题,也提供了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


社区志愿者:齐心共谱协奏曲

简单的“共享”二字,折射出基层社会治理的智慧,如都江堰水一般,润物无声,灌区人民充分共享。


“深淘滩,低作堰”,都江堰著名的治水六字诀,也运用在其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上:一方面深入群众,问需于民,另一方面以市民为中心,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都江堰家门口的绿道(摄影:何勃)

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并非空喊“口号”,而是体现在可感知、可触摸、可体悟的日常细节中——


它在城市肌理,是覆盖都江堰市24条主要街道、340条背街小巷的“双街长制”;


它在业务窗口,是都江堰创新打造的社区干部“全岗通”工作模式;


它在阡陌之间,是一个个林盘绿道的新晋场景中风生水起的创业者和从业者…


晨光中的都江堰(摄影:何勃)

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城市管理的细微处着力。这份对内的凝心聚力,为都江堰捧回一份城市的“至高荣誉。”


这是让所有都江堰人骄傲的“幸福奖状”。


2020年11月,都江堰市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和县)称号,位列全国县级城市第25名、全省县级城市第1名。


这是城市内外兼修构建起的良性循环。


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都江堰一手推进城市发展,一手增进民生福祉,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文明城市底蕴,入选202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


滚滚岷江水,千秋都江堰。


一开一合间,一水化为内外两江,防旱治涝、润泽锦绣天府。


一开一合际,一城发展内外兼修,宁神致远、滋养这方幸福。


《叠翠流金》(摄影:何勃

(推广)

猜你还想看


警惕!我国部分城市检出印度发现的变异毒株,五一假期最新提醒!

四川航空道歉

昨夜无眠!成都20万人找“三娃”,等不到不睡觉了


热门视频推荐更多精彩视频,欢迎关注四川日报视频号


编辑:文婷

校对:庞琪

审核:方小虎


点这里让更多人看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