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是一种复调艺术 | 我的2017阅读之旅

2018-01-10 橡树文字工作室



读书是一种复调艺术

文 | 雪汉青


2017年绝大多数的书都是被动读的,因为在读一个神学课程,被迫要读完指定的教学参考书。可能我本来也就是一个懒惰的人,若没有外在压力,肯定不会自讨苦吃,去啃那些艰涩的神学书籍。大学期间我对于西方文论类的课程都是避而远之的,没想到到老了又回来补课。但是补课就有收获,除了在知识层面多了一些参照系之外,在思考的角度和方法上也受到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越读书越知道自己的浅薄和能力有限,则是灵性上极大的提醒。


01

基督书简——启示录的七教会书信


杨牧谷 著


伴随《圣经·启示录》的课程,最生疏的《启示录》及启示文学内容成为了必读书。尽管杨牧谷的这本书只涉及《启示录》开篇的七教会书信部分,但是他指出香港华人教会(可能也是整体华人教会)在《启示录》解经与阅读期待中先存的问题则是与整部《启示录》有密切关联的,特别是对于“时代论”的来龙去脉的梳理,对于当下的基督徒们也是一种鞭策。中国文化中原存有对于未知的好奇和趋吉避害的期待,这种文化很容易将《启示录》变成一本预测未来的密码本,“地上的时间成了神的时间,地上的事件成了神的事件,这才是新约未来论的精义所在。”“什么时候我们把耶稣的降生、受死、复活从未来论分割开来处理,其结果与异教的占卦算命就没有两样了。”

 

佳句摘抄:

 

“每一个疑难都有圆满的解答,每一个挣扎都可以在‘神的计划'内找到位置,找到安息之所……若必有所做的,那就是认同宣教为解决万难之方。认同了,自己又不能做,不能去,不想去,捐点钱和出席宣教大会就对了——这真是中产阶级基督徒最大的福音……一切要求于他的,没有一样是威胁他的中产世界。

 

“香港教会在下一世纪是否甘愿充当新时代安抚者的角色,在一群感受不义对待的人中派发天国护照,然后等待超度班期?不管是有意或无意,我们真是甘愿成为掌权者的安抚大使?”



02

圣经叙事的艺术


罗伯特·阿尔特 著


在《圣经》历史书的课程上,我选择了这本书。一来国内有出版,价格便宜;二来看起来比较薄,字数少;三来过去读过一点叙事神学方面的书,想来应该不会太陌生。但是,没想到还是失算了。此书是叙事神学的经典作品,阅读起来没那么轻松,另外就是翻译水准太低——比如“雅威”翻译成“亚卫”也就罢了,“以罗欣”翻译成“艾洛希姆”简直就让我抓狂——以至于我不得不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猜测原文究竟是什么意思。

 

但是书是好书,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史家传统的文化中,我常常会把作者的观念与中国史学实例进行比对,受益良多。比如在第二章《神授史记和虚构文学的起源中》,作者对于现代学术分野建构的虚构与非虚构的概念对于《圣经》研究的不适用性有着精当的看见。不过在第八章《叙述和认知》的开头,作者又不得不以现代学术的概念去阐释他的观点“圣经叙事是和虚构文学一样的,这是我一直在提倡的概念。”


在第四章《在叙述与对话之间》作者以《撒母耳记下》第18章大卫等待与押沙龙军队作战的消息为例,指出希伯来文学与西方叙事传统的不同——通过对话构成情节并交代重点,“一个人独自跑来,又有一个人赶上前一个人……穿过旷野朝大卫奔来……这个长镜头正是用对话形式来表达的,即通过大卫与守望者的两次对话来完成的,真是戏剧般地引人入胜。”这让圣经变得更有阅读乐趣了,是不是?第七章《复合的艺术》指出,圣经版本研究者致力于解决的叙事角度不统一的问题或许并不是圣经自相矛盾,而是一种叙事上的“复合”艺术,用以表达神学上及现实认知上的复杂性。(“复合”一词让我别扭,或许我更愿意借用音乐术语复调来理解这个概念。)

 

与此同时,我又常常有一种感受,希伯来文学和语言与汉语有着很多血缘般的亲和,这似乎是西方语言系统不易体会到的。当作者有些稀奇旧约叙事中被中文翻译成“某某说”的称谓省略时,我却想到我们中文语境下的讲故事人常常如此,一句“那谁谁谁说了……”就带过了重复部分。所以,切盼有中国文化背景的释经学和叙事学著述面世。



03

初识东正教


俄罗斯东正教会莫斯科宗主教办公厅出版社出版


到贝加尔湖旅游,无意中的收获是在伊尔库茨克市兹纳缅斯基修道院里购得这本书。一系列大司祭和司祭构成的作者与评审名单占了一页纸,所以恕我不再列出作者名单。



因为是中文书,专门面向中国读者,所以该书使用比较大的篇幅介绍东正教与中国的关系。以往我接触到的基督教历史基本上是新教视角的历史,最多加入一些天主教的名人名家作品,东正教常常被塞进某个角落,在时间不够的时候就被省略了。比如我们知道新教入华200多年,知道天主教从唐朝景教入华算起,到明朝利玛窦高峰,但是我们很少知道东正教进入中国的历史。是这本书让我知道,最早进入中国的东正教徒是康熙年间雅克萨战役中的战俘,神职人员伴随他们而来,和平定居传教两百年。



我也是从这本书里了解到义和团教案中很少被关注过的东正教徒和神职人员的殉道,“222位中国教徒被害,这相当于当时整个东正教团体人数(450人)的一半。”这本书记录下了中国东正教徒的名字“司祭杨吉也被杀害。同样被害的还有准备接受神职的王保罗及方英诺肯提。中国正教徒在此危难之际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自我牺牲精神,甘愿为信仰而死。”其中的一起教案就发生在北京的东安定村东正教堂。

 


一直很敬佩围棋界的一个传统:超一流棋手要去写围棋的基础书,定式啊,布局啊,死活啊,收官啊,绝不嫌弃小儿科。该书就给我这样的体会,大手笔写科普性的书,简洁、精到。



04

东欧史


罗伯特·拜德勒克斯、伊恩·杰佛里斯 著


也是因为旅游的关系,带着这本书到中东欧捷克、奥地利、匈牙利等国转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少年时的狂妄,到了现在则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书到用时方恨少,但也很难读了书备用,只能急用现读。

 

因为这本书才让我知道,眼前看到的捷克虽遍地都是天主教的遗迹,然而历史上却是君士坦丁堡的宣教士为其创建的文字,引入了基督教。让我知道在罗马天主教、君士坦丁堡和奥斯曼帝国以及地区家族势力的此消彼长过程中,很难找到单纯的正义和邪恶,进步、文明等等概念也在历史事件面前黯然失色。“1014至1019年间,保加利亚的最后一个据点遭到拜占庭皇帝‘保加利亚超级杀手巴兹尔(Basil)'的野蛮破坏。1014年,大约有1.4万保加利亚士兵被监禁,为了威慑他们的亲友向拜占庭屈服,后来巴兹尔下令将他们刺瞎。”(巴兹尔也译为巴西尔,又称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屠夫。)

 

再比如14世纪开始的反对教会特权的“饼杯同领”运动发展到15世纪的改教运动先驱胡斯教派,在几经政教的打压和暴动之后,捷克人变得极其反感从德国来的天主教官方势力。1419年7月30日,“激进的饼酒同领派的群众队伍包围了布拉格新城,驱逐了反胡斯派地方行政官以及在这里参加会议的其他天主教徒,把他们中的三个人扔出窗外(城堡高墙的窗户)摔死,还杀掉了其中的另外几个。这一举动开始了捷克的一个传统,就是把政治对手从高高的窗户上扔出去,并被委婉地称作‘抛出窗外'(defenestration)。”然而一百多年后,当宗教改革运动从德国波及到捷克时,捷克人却成为了站在罗马天主教一边坚决反对宗教改革的地区。教会史是一门很难教学的课程。

 

最后依然要吐槽翻译,仅从引文中也可以感觉得到译文的佶屈聱牙,而且错误百出,传统老牌子出版社的质量也堪忧。



05

长安十二时辰


马伯庸 著


最后强力推荐一本好看又长知识的小说。大唐故事,一场突厥人策划的毁灭大唐的爆炸将在12时辰后发生,时不我待,分秒必争。千钧重担却指望着一个死刑犯力挽狂澜。许多你熟悉的大唐人物如贺知章、李泌、唐玄宗、杨贵妃等等闪亮登场。当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关涉的大唐生活背景却是真实的,关于唐朝宫廷结构、官制,长安城的区划管制方式,防火防盗机制乃至大唐与景教、祆教、波斯和突厥等等微妙的关系,被作者融于故事一炉,以强烈的悬念带领情节推进,让你读起来欲罢不能。唯一的阅读障碍是你对古代官职器物名词的陌生。

 

我是在飞机上读了大半本上卷,坐飞机真是读书的好时机。



相关阅读:

  1. 属灵世界的奇观 | 我的2017阅读之旅

  2. 凭栏远眺不如长途跋涉 | 我的2017阅读之旅

  3. 血汗尽染,还是安坐花轿?  | 我的2017阅读之旅

  4. 橡树2017年新书一览

  5. 2018,愿您享受一年丰盛的阅读历程

橡树文字工作室我信文字的力量!
微信号:oaktreepublishing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购买橡树图书,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