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及全球的这场公共危机,将在各国、各地区和行业所引发的恐慌与对抗、冲击和反思,逐渐引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在保持以往活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设计师如何凝聚多方资源和专业力量,在后疫情时代,多维度地探讨、研究和实践,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显得尤为紧迫。
从五月开始,同济大学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Lab以“设计师的疫情笔记”为题,与各设计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设计师一起多维度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未来需求。用图文的形式,以个体的观察和视角,从城市构建、社区营造、发展模式、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融合宏观与微观,分享和解读当下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设计师的疫情笔记 第七期
嘉宾介绍
丁婵
资深设计师
现专注于各种空间形式的设计、内容策划与创新工作。
让一个空间活起来的是有趣的内容,就好像美丽的器皿中只有装上美酒后,才变得有了韵味和价值一样。而这些内容应该来自本地的生活、传统的文化以及祖祖辈辈的生活习惯……
小时候上学路上可以在路边吃上一碗热乎乎的豆腐脑儿,再抹抹嘴飞奔去学校。很多年后,再回到北京,胡同里的菜摊儿没了,连最爱吃的炒花生米都不知道去哪里买了……胡同里本来沿街开的小铺子都关了,改成了围墙,路面环境的确是整洁了,但是却再难看到一群满嘴京腔儿的爷们儿坐在路边喝着啤酒撸着串儿的场景了。
记得一个朋友很多年前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说:“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最喜欢逛的地方就是菜市场,因为那里最好玩,可以感受到不同城市的味道。”
但是如今的北京,哪里还有街巷间的小菜场呢?生活在北京的人们肯定会告诉你,买菜要么去新发地批发市场,要么就去家附近的超市吧。离开的二十年间,北京城发生了太多的变化。现在的我在北京经常迷路,每每望着眼前的高楼大厦,我总是像个乡下人似的,抬头仰望着高楼间露出的那并不是很蓝的天空,纳闷儿地想:这是哪儿啊?其实,北京还是那个北京;只是于我而言,北京少了童年印象里烟火气和人情味儿。年轻人的离开,导致了乡村的空心化。本来烟火气渐弱的村庄,在近几年,又流行搞起了乡村民宿与文旅开发。规模开发的方式已经渗透到了乡村,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建成,本地人离开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见了,特有的乡音听不到了……没有了本土生活内容的乡村空间,就好像是一个没了灵魂的躯壳。乡村民宿与文旅开发的初衷是让农村活过来,但是过度的关注硬件而忽视了内容的策划与设计,会导致乡村旅游变成了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吸引力的复制品。让一个空间活起来的是有趣的内容,就好像美丽的器皿中只有装上美酒后,才变得有了韵味和价值一样。而这些内容应该来自本地的生活、传统的文化以及祖祖辈辈的生活习惯……很多年前,在莫干山的Naked Retreat 还是农民房改造的民宿的时候去过一次。感觉设计很温暖,保留了很多老房子的记忆,二楼的地面是陈旧的木板,走上去有咯吱咯吱的声响,房间里关了灯,一楼客厅泛黄的灯光还会从地板的缝隙处透过来,在寒冷的冬日,让人觉得暖洋洋的。其他好多细节如今都淡忘了,至今难忘的是,早上起来就看到村里的阿姨围着土灶,烧出一个个香气扑鼻的菜,热情的招呼大家来吃饭的场景。很多年后,自己做民宿时,果断的再次来到莫干山学习取经,毕竟莫干山已经是中国民宿业的朝圣之地了。订了价格让人非常肉疼的网红民宿,住进去非常现代化,设计也很到位,挑高的客厅、现代化的厨房、一水儿国际品牌的卫生间……绝对可以与星级酒店媲美。但是那次行程却让人有点意兴缺缺……当都市人来到乡村,能感受到的只是标准的服务,吃的是标准的餐食,住的是和酒店一样的标准化客房……却体验不到那种真正的乡村农耕本土的生活了。曾经和许多来到设计丰收,住过民宿、参与过农场体验的朋友聊天。他们总会不约而同的告诉我:“设计丰收的民宿绝对不是最高档的,但在这里却能让我找到小时候的记忆,我也想让自己的孩子看看怎么用柴火土灶烧菜。”“真实接触泥土的感觉太好了,在水田里开心地滚成一个泥球儿,对于一个城里的孩子是多难得的机会啊。”即便如今的我已经逐渐转移了工作的重心,但每年还是会有很多曾经的客人找我咨询,最近的农场有什么农事体验活动的安排?民宿空不空?是的,在很多客人眼中,崇明岛仙桥村的设计丰收就是他们心中自己与乡村之间的纽带。 在文旅行业里摸爬滚打的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人”,尤其是“年轻人”,“本地年轻人”,才是保持乡村烟火气,盘活乡村的根本。有了人气的乡村,才能恢复往日的烟火气。年轻人的回归同时也是智力与资源的回归,乡村才能从空心与被遗忘中活过来。在我们大谈乡村振兴的时候,应该多想想如何让年轻人从城市中回归,如何保护好乡村传统的文化底蕴。如此说来,也许这次疫情,停摆后的回归与重启,倒可能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好机会。注释:
本文作者曾于2015年投入设计创新激活乡村的事业中,成为设计丰收品牌第一个原型基地—上海市崇明区仙桥基地的主理人,实验完成了一系列创新赋能乡村的尝试。设计丰收是一个聚焦城乡交互、创新创业的社群营造平台,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于2007年发起。设计丰收希望能从设计思维出发,发掘乡村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潜力, 促进城乡交互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 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Lab ·
同济大学深圳「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Lab)」是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深圳市盈致未来文创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在深圳南山区建立的创新平台,第一期项目坐落于高北十六创意园。NEEDS Lab不是世界上任何一所研究院或实验室的翻版,而是将充分利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优质学术资源和国际合作网络,植根深圳乃至珠三角的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基础,通过设计驱动创新,服务和引领产业革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范式转型。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来源 | 同济大学深圳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Lab
编辑 | 榴莲
责编 | 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