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不止一面!同济设创“学霸天团”强势出圈


同济天下,崇尚科学,

创新引领,追求卓越。

在设计创意学院里有这样一群青年,

他们勇敢追梦,努力奔跑,

他们精益求精,奋力创新。

他们是为人津津乐道的“硬核学霸”,

是手握多项发明和创意的“设计达人”,

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先锋”

他们是同济新时代的新青年代表。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硕士研究生奖学金于2018年1月设立,为学院层面单独设立的奖学金,适用于2017年及以后入学的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用于奖励学制内表现优秀、有突出和代表性成果的学生。奖学金共设置3个奖项,分别为“科研创新奖”、“设计创新奖”、“实践创新奖”;每个奖项分设“卓越类”和“优秀类”。

2022年1月学院举行该奖学金评审工作,收到奖学金申请共计15份,由评审委员会对申请学生奖学金申请材料、各类成果质量及汇报表现给予综合评定,最终评选出:设计创新奖(优秀类)获得者2名、科研创新奖(优秀类)获得者2名、实践创新奖(优秀类)获得者2名(备注:设计创新奖卓越类、科研创新奖卓越类及实践创新奖卓越类获得者均空缺)。



 

啜世阳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

2019级工业设计方向


设计竞赛获奖:

2019年11月BMW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2019年12月中国大学生创意节创意产品设计入围奖

2020年12月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全球抗疫产品设计奖概念奖

2021年8月第六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季产品设计类一等奖

2021年10月未来座舱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2021年12月DiD Award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入围奖

2021年12月中国大学生创意节创意产品设计入围奖

2021年12月第五届“白鹭杯”海峡工业设计大赛入围奖


荣誉奖励情况:

2020年11月硕士研究生优秀学生奖学金

2020年11月同济大学优秀学生

2020年11月同济大学学而思奖励金学生奖

2021年11月同济大学2021年光华奖学金

2021年11月同济大学优秀学生



切磋琢磨,璞玉始成

他怀揣理想选择设计之路


啜世阳,来自工业设计方向研究生三年级,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是一个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理工科学生,出于对设计的向往,经过不懈努力跨界来到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这个大家庭。

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啜世阳最大的感受就是设计领域和工程领域思维方式的不同,设计都需要理性的思考,但同时工业设计涵盖的范围更为宽广,需要更多综合性的思考,而不只是工程上的有效性。在初步了解工业设计的学习内容之后,他便开始在自己身上寻找和这门学科的契合点。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他最终选择了人因工程方向作为自己在研究生阶段主攻的方向,同时也确定了科研工作和设计工作两手抓的学习目标。设计并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他一定有自己的理论依据,而啜世阳比较擅长的是基于工程定量分析得出设计依据。因此一直在努力将本科所学融汇于设计学科。

在设计竞赛方面,他经常和伙伴一起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转换为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专业技能、合作能力和设计项目的管理能力;在项目实践方面,啜世阳积极参加了刘胧老师和莫娇老师的设计项目,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慢慢提升了自己的设计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利用假期时间,他在龙域设计和蚂蚁集团也进行了实习,深刻地理解了用户研究、技术调研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快节奏工业设计流程。

在学术研究方面,啜世阳在北大核心期刊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2021年,在第12届应用人因工程学国际会议及其附属会议(AHFE)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会议论文。在这样的一系列学术经历当中,培养了自己扎实的学术能力,这为研究生论文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经历。


啜世阳:非常感谢学院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希望学弟学妹们不断探索,积极、充分地利用它,发挥它的价值。未来还很长,我们一起加油!




 
付蔚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

2020级媒体与传达设计方向


荣誉奖励情况:

2020-2021学年 同济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设计竞赛获奖:

2021年YDSJ圆点国际设计大赛平面设计类一等奖

2021年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省赛二等奖

2021年长三角网络安全海报设计展入围奖


设计展览参展:

2021年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第二阶段“生态联盟”部分

2021年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网络安全海报展


个人实践成果:

2021年5-6月参与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视频制作

2021年4-5月作为小猴工具视觉实习生参与新社群运营

2021年9-11月作为爱奇艺视觉实习生参与平台优化



深稽博考,漫漫求索

她坚定信念踏上求学之路


付蔚,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安全系,2020年以全国考研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媒体与传达设计方向。目前已在小猴工具、爱奇艺等公司进行过实习,参评学年国际设计竞赛获奖1次,国内设计竞赛获奖2次,国内展览参展2次。

作为一名跨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付蔚一边进行设计专业的原理与知识的扩充,一边补足相关专业技能,同时也发掘跨专业的优势,将以往的知识储备与技能运用到新的设计实践中。比如运用P5.js进行创意编程,用基本几何形进行随机排布与组合,借鉴剪纸、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构图方式,编写代码随机生成图案,并以此作为非遗文化节的主视觉设计来源。该作品在2021年的圆点国际设计大赛的平面设计类中获得一等奖。

研一下半期,付蔚在导师张屹南老师的指导下接触到了音乐演出与数字艺术的交叉领域。由付蔚、赵星芮以及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张曼合作完成的作品《呼吸》将音乐不同层次的变化和律动映射到视觉元素当中。该作品在2021年的第九届NCDA全国数字艺术大赛中获得省赛二等奖。Studio2的课程中,在郁新安老师的指导下,付蔚创作了结合人工智能训练图像与三维影像结合的作品《植年历》,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跨专业属性。

学习之余,付蔚也参与到一些实践项目中,比如在张屹南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到2021年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开幕视频制作中;在实习方面,目前付蔚分别在Hoto小猴工具以及爱奇艺两家公司担任过视觉实习生,在实际的项目中不断总结和提升自己的设计素养和设计能力。



付蔚:希望大家都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一点优势或者寻找某个独特的角度,阶段性地去实现一个个小的目标。只要不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终究会离头顶的月亮更近~





 

高坦昊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

2019级环境设计方向


科研相关成果:

中文期刊:

2021年5月 北大核心《家具与室内装饰》
基于艺术疗愈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第一作者

2021年10月 中文核心RCCSE《设计艺术研究》

在地性模块化衍生构筑研究-第一作者

2021年6月《工业工程设计》二作&通讯(导师一作)

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城市公共艺术的功能化设计研究 


国际会议:

2021年12月 学院A类国际会议《IASDR 2021》

第一作者&发表演讲

以城市家具为介入载体推动社区情感愈合的研究

Research on Urban Furniture Intervention to Foster Community Emotional Healing 

2021年11月 学院A类国际会议《Cumulus 2021》

第一作者&发表演讲

运用城市家具为媒介场域在后疫情时代疗愈社群情绪

Using Urban Furniture as Media Fields to Heal Community Emotions After COVID-19 Pandemic. 

2021年11月 《ICSF 2021街道家具国际会议》

第一作者&发表演讲

城市微更新背景下的疗愈街道家具研究

Research on emotional healing street furni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micro-renewal


双硕士学位交流项目:

以基于社群情绪疗愈的公共艺术装置为研究方向,

以(106/110)分的总成绩于米兰理工大学室内与空间设计专业毕业,同届第一个获得米理硕士学位


荣誉奖励情况:

2021年同济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1同济造物舍卓越领导奖学金

2020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2020年同济大学社会活动奖学金

2020年上海市空间装置与材料设计国际大展暑校优秀助教

获四项外观专利,三项作品版权与一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设计竞赛获奖:

2021年9月 同济阿普塔未来包装创新挑战大赛一等奖

2021年8月 上海市青浦区幸福社区创意大赛优胜设计奖

2021年7月 作品Weather Ball入选Nature&Artifice_Prototype Exhibition国际展览

2021年5月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市活动艺术作品类设计专场乙组三等奖

2020年11月 作品Dorrman Room 2.0入选 Lille 2020, World Design Capital国际展览。


设计实践成果:

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创意工场助管,主任助理

本人参与团队落地项目:

同济x星巴克茶云艺术装置展;同济x星巴克“就是牛”新天地艺术装置展;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7个项目

导师指导下单独完成项目:

同济x喜茶上海迪士尼店中心装置;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核磁共振成像装置;青岛青特万象更新雕塑;上海罗店中学高音雕塑;昆山市城市更新船椅装置等15个项目

疫情期间任设计研究与写作等七门研究生课程线上助教。

独立设计项目:

东华大学科技园;东华大学理学院改造等4个项目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他在不断尝试中挑战自我


高坦昊,环境设计2019级研究生,本科毕业于东华大学,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并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研至同济大学。在周洪涛导师和学院老师们的指导下,他在各个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研一刚入学,高坦昊便加入了创意工场,跟随周洪涛老师完成了大量公共艺术领域相关的设计实践。在此过程中,高坦昊一直在思考公共艺术能否承载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在医院的志愿者经历也给了高坦昊很大的触动:我能否用自己的专业帮助更多的群体?公共艺术能否不仅具备美学和功能性上的考量,亦可成为联结周边场域和社群居民的情感纽带,并进一步推动城市社群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带着这个疑问,高坦昊在研二前往了米兰理工大学室内与空间设计专业进行学习,这段以交换生学习的经历使他获得了更多元和交叉的研究方法,并启发了他对于基于社群情绪疗愈的公共艺术装置的研究思路。以该方向为中心,高坦昊在今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包括北大核心在内的三篇中文核心期刊,和包括学院A类会议IASDR 2021在内的三个国际会议,皆发表演讲,并参与了位于米兰和法国里尔的两项国际展览。高坦昊在米理的毕设也是以推动社群情绪疗愈的公共艺术装置为主题,并最终以差四分满分的优异成绩成为同届第一个获得米理硕士学位的交流生。

目前社群情绪疗愈理论的应用载体大多为集中式的疗愈中心或疗愈公园。这意味着居民必须先意识到他们正陷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并愿意前往这些场所感受疗愈。但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仅有约10%的居民真正会动身寻求心理治疗,仍有约90%的居民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找不到舒缓的途径。而高坦昊想尝试包容这群“沉默的大多数”,利用城市中的畸零地块,在不影响居民日常通勤动线的情况下巧妙地植入情绪疗愈装置。让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即可自如地与装置产生互动,舒缓心理压力。

在同济参与15分钟生活圈、微更新和空间艺术季的实践过程中,高坦昊通过实践感受到社区环境设计与社群情绪疗愈之间蕴含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与同济医学、心理学和大数据采集,高坦昊不断尝试以社群情绪疗愈视角构架环境设计的疗愈属性,通过多学科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来探索环境设计与社群情绪疗愈之间的关系,建立设计学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框架,产出基于社群情绪疗愈的环境设计实操性工具和策略,并建立可良性迭代的原型评估体系。

高坦昊对该领域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他希望毕业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和推动更具体、更高效、更全面的基于社群情绪疗愈的环境设计研究与实践,为社群居民的健康福祉、城市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可见的贡献。



高坦昊: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勇于迈出舒适圈,尝试新的事物,任何经历都是弥足珍贵的,总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帮到自己~




 
王子璇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

2019级产品服务体系设计方向


科研相关成果:

2022.06 (已录取, 待发表) 学院A类国际会议 HCII'22 第二作者

研究线上会议空间设计促进社交的可能性

"Reimagining “Space”: An Approach to IncreaseParticipants’ Social Aspects During OnlineConferencing" 

2021.12 学院A类国际会议 IASDR'21 第一作者

研究共创工作坊中的群体焦点问题

"Group Focus Demystified:Learnings from Comparing Offline & Online Co-design Workshops"

2021.06 国际会议 DIS'21 第一作者

研究服务机器人设计中的性别刻板形象问题

"Analysis of Gender Stereotypesfor the Design of Service Robots"

2021.05 学院顶级国际会议 CHI'21 第二作者

研究运用知识图谱帮助服务机器人传达个性化知识

"Patterns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 Graphs to Communicate Situational Knowledge of Service Robots"

个人实践成果:
2021.07 - 2021.10 阿里巴巴 体验设计实习生

2020.09 - 2021.04 迪士尼美语世界 UIUX Freelancer 

2019.10 - 2020.04 青蛙设计 研究型实习生

设计竞赛获奖:

2021.10 国际竞赛 UIST Best Student Innovation Contest Award, Honorable Mention, 第二作者 



登高致远,初心不变

她在做中学、学中悟,不断向前


王子璇,2019年保研至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攻读产品服务体系设计方向研究生,2020年赴米兰理工大学进行双学位学习。在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王子璇从单纯的设计实践到系统的设计研究,对设计有了更广阔的认知,也希望能通过研究和写作为设计的价值发声。

2020年暑假,CHI的论文打开了王子璇的国际学术之门,之后又跟从 Paola Maria Trapani, Costa Fiammetta, Kostas Terzidis 等教授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这其中,王子璇不断探索不同的设计学术研究的方法,从社会科学、人类学、心理学、统计学等领域学习借鉴适用于设计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如图所示,严格的实验环境和流程设计、用工具进行视觉材料的编码分析、以及对调研观察记录文本进行编码和分析。而这些不断试错和探索的过程,在她看来,正是设计研究的乐趣所在。


疫情阻隔了飞往意大利求学的路,在米兰理工大学双学位的线上课程中,王子璇依然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在 Service Design &Innovation 课程中带领跨国小组成员共同探索Autonomous Design 和服务设计结合的机会点,并最终获得全班唯二两个满分的成绩,作为最佳作业去欧洲服务设计咨询 LiveWork 进行交流,将研究成果在 LiveWork 的网站上分享 (https://www.liveworkstudio.com/blog/integrating-service-and-autonomous-design/)。同时,在Digital Technology & Society 课程中,她在 prof.CostaFiammetta 的指导下,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机器人设计中的性别偏⻅,研究成果发表于2021年的DIS会议上,并已获两次引用。

课业之余,王子璇也一直积极分享自己的学术经验,例如在课程上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技巧,在微信公众号 (White_Lab) 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写作心得,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帮助到其他同学。


王子璇:学院平台广阔且机会众多,常常会觉得有时候学会取舍比积极争取更难。常常会想起一句话 "I am as proudof what we don’t do as I am of what we have done"。有时候选择放弃的东⻄,可能比得到的更能定义一个人,学术也绝不是一条只有得没有失的路,希望大家都能不忘初心,做一只快乐的学术猪吧!





 

邰易萱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

2019级媒体与传达设计方向


设计竞赛获奖:

2021同济阿普塔未来包装创新挑战赛

一等奖 (第一作者)

2021第二十一届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

信息设计组优秀奖

2021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

省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2020TISDC国际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品牌形象组入围奖

2020第二十届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设计大赛

信息设计组优秀奖

2020《设计》第七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大赛二等奖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

《国际视觉设计特色作品展》作品入选参展

2019上海博物馆馆标与吉祥物设计大赛馆标优胜奖

2019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设计比赛传达组入围奖

2019第二十届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设计大赛

多媒体设计组/交互设计组入围奖两项


荣誉奖励情况:

2020 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硕士生奖学金

设计创新奖

2019-2020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9-2020 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2019-2020 设计创意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2020年设计创意学院—优秀团支书

2020.12于同济大学青马工程人才培养项目

“自觉人才计划”殷夫班顺利结业 

2020-2021 同济大学—优秀学生


实践创新成果:

校级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中国脊梁》荣获

2020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授奖)

参与某国际一线宠物品牌产品包装设计、

某合资汽车品牌视觉形象升级与多个地域品牌

视觉形象与产品设计项目

参与2019年环同济设计周、2020年同济大学博士论坛

等活动主视觉与物料设计工作


在读期间担任媒体传达设计5门专业课课程助教

参与大二媒传《符号设计》等课程授课


科研相关成果:

在读期间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篇,国内会议论文1篇;

2021年11月论文入选学院A类会议CUMULUS国际论坛

并进行线上论文发表

2022年2月论文入选学院A类会议2022 DRS BILBAO国际设计研究学术会议



精研学业,勇担使命

她在追求卓越的路上砥砺前行


邰易萱,国创媒体传达方向的研三学生。于邰易萱而言,实践创新是能动地改造社会、集体关系与自身的行动。需要人们带着永不妥协的设计精神去发问,去验证,去改造。

在同济阿普塔未来包装创新挑战赛中,邰易萱与组员调研了解到我国长期存在儿童药品剂量不规范,给药方式不合理,缺少儿童剂型的严重社会问题。而这会导致婴幼儿给药剂量错误、药物变质等危害。为此,针对现有的口服液体制剂行业包装痛点他们设计了《Bumble bottle儿童口服液不倒瓶》,通过无配重不倒翁结构与宽口量勺创新设计方便父母精确读取药物剂量,达成包装轻量化目标:不使用复杂材料和生产方式,创造更好的儿童用药体验。项目获得未来包装创新挑战赛一等奖,探索以人为本的未来包装新生态的同时,携手企业共创积极的社会和商业影响力。

此外,邰易萱认为数据可视化也是可以用来探索并响应社会问题的工具。每年全球有近万名互联网内容审核员因长期浏览暴力内容造成严重心理伤害,却得不到企业与社会的关注和帮扶。在数据可视化项目《The Web Cleaners》中,邰易萱与组员从岗位分布、技能需求、职位描述、社会舆论四个层级探讨了互联网内容审核员的生存现状,通过数据来搭建起内容审核员的具体形象,通过交互式数据可视化网页赋予数据叙事能力。数据可视化项目获得2020年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信息设计组优秀奖,并受邀为意大利Off topic lab城市实验室进行活动直播分享。

https://densitydesign.github.io/teaching-dd16/course-results/es02/group06 (项目链接 )

为向专业设计师转型,邰易萱也在不同项目中积累实战经验。曾参与2019环同济设计周、2020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等活动视觉与物料设计工作。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多个地域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与产品研发项目,强化设计能力与方案执行能力。同时将设计作品转化为竞赛成果,获取更多来自业界的评价,入学以来作品荣获国际设计竞赛奖项4项,国家级6项,省级3项,参展北京设计周等国内外设计展览4次。

一直以来,邰易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有信仰、有担当的设计师与研究者。她敢于承担责任,兼任国创2019级研究生班级团支书与学院研究生第五党支部副书记,打造支部系列品牌活动,创新团日党日活动形式。2020年3月,邰易萱通过选拔入选了同济大学青马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殷夫班”,该项目在全校范围内选拔30名优秀学生党员,完成校级社会实践项目《中国脊梁》与《同济英烈》事迹册汇编工作。社会实践成果荣获“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凭借以上经历当选同济大学第二十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常任代表,坚定作为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拓展综合能力和格局视野,传承榜样精神。


邰易萱:在这三年的不断追寻中,勇敢过、迷茫过、庸碌过、追逐过,继而向内发掘,逐渐学着成为自己人生的旁观者和陈述者。在信仰的引导下,我找到了许多未来的方向,其中不乏坚定的人生志愿。感谢在嗲院与宝藏老师与同学们相遇,与设计相伴的一路上,我看到自己跌跌撞撞仍坚定前行的足迹,这让我倍感幸运,也因而欣喜地期待着接下来未知的挑战。


“可是做设计真的很开心啊。”




 

庄明昱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

2020级环境设计方向


设计竞赛获奖:

北京设计博览会“月桂奖”新锐设计师入围奖


设计展览参展:

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优秀毕业作品线上展


实践创新成果: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第二阶段生态联盟“觉知·知觉”展览设计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2021硕士毕业作品展执行策划

“设计中国北京”绿色联界特邀集合展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展位展陈设计


个人其他实践:

2020同济设计周D_talk学生设计创新论坛主持人及演讲嘉宾

2020-2021秋季学期同济-阿尔托联合培养课程助教

2020-2021春季学期大一设计基础四秩序课程助教



仰望星空,行以致远

她在投身于创新实践的路上不断前进


庄明昱来自国创研二环境设计方向,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环境设计方向,目前是第六年的环境设计学子,并在芬兰阿尔托大学创意可持续方向进行双学位项目的交流学习。在吴端导师和学院诸多老师的教导帮助下,研究生阶段的庄明昱有幸获得了许多设计实践的机会,并收获了珍贵的成果和认可。

在2020年同济设计周期间,庄明昱就参与了由学院自主发起并主办的D_talk学生设计创新论坛,并担任主持人兼演讲嘉宾。此外,在2021年学院硕士毕业展工作中,庄明昱作为策展团队负责人,领导团队完成整体展览概念策划、展览落地等工作,保证了毕业展初次在学校运筹楼成功展出。在展览中,他们也尝试采用环保材料印刷,还是学院首次在展览中,通过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对展台进行再利用,并成为了目前好公社的原型街小花园。

2021年3月庄明昱配合学院策展实验室工作,参与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第二阶段生态联盟下,“院校联程”中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展览“觉知·知觉”的策划与设计工作。由其个人负责展览的方案设计与施工,在极短的时间中有效地配合了所有师生作品的展出,最终成功落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馆。

在导师吴端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庄明昱还在研一的最后阶段参与了“设计中国北京”绿色联界特邀集合展,并负责学院相关展示设计,与展位作品的展陈工作。作为展位的负责人,庄明昱也首次与公众和众多设计院校、品牌等交流,介绍学院作品和教学理念,成为展区中的热门展位。

在专业上的积累,让庄明昱一直坚守着对“设计”和“可持续”的关注,把握机会,持续通过展览设计等实践工作,来向大众展示设计的社会价值。目前她也正围绕着“可持续与博物馆”为核心议题,以赫尔辛基设计博物馆为基础,在阿尔托创意可持续方向中进行进一步的设计研究和实践。庄明昱坚信设计在应对复杂的环境、文化、社会等问题时有极大的潜力,而创新实践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强大路径,也将不断探索、学习和坚持下去。



庄明昱:非常感恩在研究生阶段所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为能够持续在环境设计方向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而感到幸福。





与嗲院许下的设计之约,

他们坚定践行;

这条漫漫科研创新之路,

他们亦将挺身勇往;

纵有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属于同济新青年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属于设创新时代的篇章还在继续书写。



素材提供 | 啜世阳  付蔚  高坦昊  王子璇  邰易萱  庄明昱

文字整理 |  黄舒婷

审稿 | 蒋丹 王璐

编辑 | 榴莲

责编 | 伊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