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永琪:教育可能是最需要注入设计思维的,因为它关乎未来!
十多年前,娄永琪从设计实践的领域“出走”,投身于“看不见的设计”。他以设计革新教育,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打造为世界一流设计学院,还推动创办了一所专注于设计思维的公办高中: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他关切设计对现实世界带来的影响与改变,探索新型社群与新型城市的更优范式,亦探索着非物质形式的设计。用设计改变世界,用教育描绘设计与世界的蓝图,娄永琪在设计的广义疆域里驰骋出一条融合之路。
让设计的思维,从源头萌芽
娄永琪坐在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的教室里,他是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他推动创办了这所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设计思维的学校,并担任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院的首任院长。
在狭义范围内,物质载体的设计品或许是“设计”最为普遍的存在,但“设计”不仅是造物或设计实践,设计的无形层面蕴含着更为深厚的东西。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娄永琪身兼数职,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同样亮眼,身为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的他用设计革新教育,从教育领域开展“无形”的设计。
在高校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娄永琪感知到要改善设计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他提出概念和方案,黄浦区、同济大学依其合作成立了“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校舍也是由娄永琪亲自构思,带着团队设计的。全透明的教室里整齐排放着红白相间的独立书桌,楼道的墙上挂着巨幅地理地貌图,走廊的墙上张贴着英文讲座海报……这些看起来犹如大学校园的场景却是这所中学的日常。
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的楼层设置了植物墙,学生可以在这里用开源软硬件调整植物的生长环境。
这里推行科目制与基于问题的项目化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设计思维融入国家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的教学。推动创办这所学校的娄永琪告诉我们:“这里并非要培养未来设计师。我希望这里的学生未来会用创新精神和设计思维去重新定义其所处的行业。教育可能是最需要注入设计思维的,因为它关系到未来。”
这所公办高中于2017年正式招生,已有众多毕业生被国内外知名大学录取。相比成绩,娄永琪更看重的是三年学习对学生思维的改变。有的学生在入校前不敢开口说话,毕业时已是自信满满的演说家;有的学生到国外求学后,对课题研究信手拈来;有的学生参加校内表演工作坊后决定报考戏剧专业……他说:“我希望这里的孩子能比只在意分数的孩子更有创造力、更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他们能走得更远,而不是更快。未来他们中一定会有杰出人物 !”
这所中学校园里还设有很多学生可以参与互动的空间,比如学生可以在植物墙旁学习如何培育植物。
“我希望将设计思维融入中国的基础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未来能更好地应对真实世界复杂又多元的挑战。”
他的办学理念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市教委指导下,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继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后成立了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院,由娄永琪出任院长,这意味着设计思维正式融入了上海的基础教育。
为设计而生的教育,
因教育更好的设计
在一次采访中,娄永琪谈到自己关于设计与教育的看法:“做项目的同时也是在做教育,把各种自发的力量集结起来,给它们发挥的空间,给它们平台的背书,形成一个好的组织,尽可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善意和潜能。”
娄永琪更为人熟知的一个身份是他曾经担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由他带领的学院从2018年开始就在QS发布的世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排名中超过了斯坦福大学、帕森斯等著名院校,位居亚洲第一,之后连续保持记录至今。这和娄永琪为学院定下的院训 “To learn and create, for a meaningful life and a better world.”(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不无关系。
但在此之前他已经是一位成绩斐然的设计师,早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读研究生时,娄永琪就以手绘效果图出名,这里具有深厚包豪斯底蕴的设计教育也深切影响了他。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娄永琪创办了筑道设计工作室(StudioTekTao)。不到5年,他设计了五十多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项目,其中有不少是学校建筑。在事务所如日中天之际,他却感到了不安。
不断革新的技术渗透进了娄永琪倡导的设计教育之中,教室内的椅子是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的学生自行设计并用3D打印制作的。
设计与教育是相依相存的,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的成就不仅来自其建筑和设计实践, 更因其对设计教育的创新而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设计师之一。娄永琪感叹:“我建过最大的学校有六万多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如园林。然而,最后我发现这改变不了教育。我不过是给孩子们造了一个更好看的环境而已。”于是,他从设计的实践领域“出走”,决心从设计的源头“教育”开展设计。
2008年底,娄永琪负责筹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第一次国际咨询会,咨询会主席、芬兰阿尔托大学的创始人Yrjö Sotamaa对娄永琪说:“这个世界不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但缺乏设计教育的革新者, 你应该去承担这个使命。”娄永琪就这样放弃了职业设计生涯,全身心投入学院建设。一年后,伴随着新学院成立,Sotamaa教授也被娄永琪说服来到中国工作了4年,并先后获得了上海白玉兰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如今学院的师资至少30%是外籍。这些外教与同济大学的中国同事同工同酬、同舟共济。这些资深外籍教授的到来几乎都源于娄永琪的邀请与安排。改变世界设计教育,成为了大家共同的事业。
科研平台“同济大学-麻省理工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City Science Lab @ Shanghai)”,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搭建,聚焦未来可持续生活方式和产业转型,针对城市交通、智慧生活等重点领域,与产业和资本紧密结合,推动创新研发和孵化加速,实验室嵌入社区,研究社区生活方式更新,基于社区的零售、办公、出行、健康、文化等新业态进行设计牵引、技术支撑以及商业模式拓展的研究,贡献上海“设计之都”建设。
娄永琪一直对设计教育持有前瞻见解,自2006年开始不断开发创新不同于传统设计学院的教学模式。2007年他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开设了中国设计院校内的第一个服务设计专业;2013年就任院长后,他推动学院实现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的整合,要求所有学生学习开源设计;2017年他又推动开设了人工智能设计专业,领跑全球设计院校。“设计正从物质世界走向非物质世界,服务设计、战略设计、交互设计、AI等看不见的设计带动了原本看得见的设计,令后者也有了新的意味。未来,如果90%的事情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设计师要做的就是设计人工智能这个体系,这是无法被机器取代的。”
校园之外,
寻觅广阔的设计实验天地
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社区项目。该项目的名字来源于:Neighborhood of Innovation,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owards 2035’(面向2035年的创新、创意、创业社区)的首字母。
除了学术前沿,娄永琪亦尤为强调设计对真实世界的影响。被他请来同济大学当教授的意大利孟菲斯小组创始人之一Aldo Cibic住进了四平路上只有34平方米的“老破小”(详见《安邸AD》2022年1月刊和文末延伸阅读),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老公房改造的持续热议。
Aldo Cibic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项目(NICE2035)是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推动的,而我则是项目的创意总监。项目的基本理念是,社区和居民能够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创新来源。而大学一旦与社区融合,就能引发奇妙的化学反应,能够使人才、创意、激情、知识和能力成为新体验的催化剂。我在同济大学已经教了几年书,而四平街道就是这所大学的所在地,这里可以说是这一实验的理想发生地。”
Cibic正是专门以此来研究社区营造的。他参与研究的是娄永琪在2015年发起的与四平路街道合作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社区项目。过去几年间,他们通过众筹众创,用点触式的社区“针灸术”显著却细微地改善周边。在与居民的深度合作中,他们发现了成千上万个问题,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源注入。
同济大学阿斯顿•马丁拉共达 NICE2035创新空间
同济大学阿斯顿•马丁拉共达 NICE2035创新空间、同济阿普塔未来包装实验室、安吉尔未来饮用水实验室、SoundLab声音实验室、同济Fablab实验室等快速原型实验室相继进驻。表面上,这是对社区环境的改造升级,实质上,人才、科技、资本、新兴的消费业态等都是其研究方向,犹如一个坐落在烟火气里的未来社群生活形态的设计试点。
设计丰收的农场和居住空间。娄永琪及其领衔的团队创始的设计丰收的初衷,是希望在上海近郊打造出一个低密度发展引擎,好比硅谷。崇明拥有丰富的资源,空间广阔,靠近上海也使它具备良好的科技智力资源。娄永琪看来,崇明不应该只生产瓜果蔬菜,它可以是未来农业形态的试验田,为生产农业科技和设计的独角兽公司提供资源。
与NICE2035类似,被视作乡村振兴设计先驱的“设计丰收” 也是娄永琪针对乡村社群营造和创新创业的试验田。2007年,他在上海崇明仙桥村发起了这个乡村振兴实验,尝试通过“设计思维”整合城乡资源,发掘乡村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潜力,创造一个“原型”来讨论城乡交互式发展的未来愿景。在他看来,“设计丰收”不仅关联着乡村的本地性,也在探索设计如何整合城乡资源,恢复乡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多元性和活力,从而将乡村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机会。“要改善社会,设计师不能只靠关注造物,更需要用设计思维,凝聚和赋能共创社群打造更具创意、更友善、更可持续的未来。”
2021年1月,娄永琪被任命为同济大学副校长,今年4月他卸任了担任近9年的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职务,“正如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勇于重新定义未来一样,我自己也会在更多领域探索设计的价值,包括提升设计对整个大学、对上海科创中心、对长三角和中国未来发展的贡献。我特别希望我们能用设计思维,提升中国创新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为世界的未来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从物质到非物质领域,娄永琪让我们看到了设计更广泛的含义,就像为它画下一个无穷的符号。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作为设计师、设计教育者,
娄永琪的观点始终发人深省。
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留言告诉我们。
以上内容来自《安邸AD》2022年5月刊
本文经《安邸AD》授权转发
策划|本刊编辑部
摄影|朱海
造型|朱隽Judy Zhu、秦震
撰文、编辑|李君 Li Jun
新媒体编辑|Simona
视觉设计|Mok Mo
部分图片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丰收
推荐阅读
意大利建筑师Aldo Cibic的上海居所:
40㎡的家也能“孟菲斯”起来
“另类”建筑师马岩松:
“我就是想设计那些能改变现实的东西”
独家专访|弗朗西斯·凯雷:
为云朵太阳画笑脸的建筑师,用爱串联人们与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