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超棒的展览,经常去首博的你,可能都没有留意到······
最近每天去实习的路上都能看到地铁中首博的展览灯箱,那个灯箱之于我,似乎已经成为消解早高峰焦躁情绪的一丝安慰了,同样的也在不断提醒着我,最初选择博物馆学这个专业时的那份心动……
昨天正好有时间,在首博待了整整半天,一连看了首博最新的四个展览,即“匠心筑梦烁古今——燕京八绝”、“大元三都”、“走进养心殿”、“战火中的人道”。
从宣传力度、展品配备乃至展厅的选择上,前三个展览都显然要比第四个展览更受重视和关注。但在我的眼中,前三个展览依旧没有跳脱出当前我国博物馆的办展模式:即宏大的主题选择、众多的精彩展品、华丽的展陈设计,这种依旧围绕“物”的展览并没有引起我内心太大的触动,反而是第四个展览——战火中的人道,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共鸣。
这个展览被放置在首博的一个呈“L”形的类似于过道的长条形展览空间内,现在众多的大体量展览是没有办法,也更不愿意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展出的,所以这个地方的展览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
可偏偏在这样一个场地中,往往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逆袭之作出现,去年频频延期的“读城”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其实一直在提醒我,也许最简单的展线设计才是最适合观展的设计,一但展线设计过于复杂,会让观众在展览空间中有些不知所措甚而失去观展的乐趣。
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在历史推进的过程中从来不缺少伤痛,也不缺少伤痛中拯救人心的人道的力量,但我们在表达这一主题时,往往偏向于用悲痛的、绝望的笔触去渲染这种伤痛,而少了些许光明、人道的力量。
而这次为纪念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立150周年,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卡昂纪念馆合作举办、曾先后在瑞士和法国展出的“战火中的人道”这一展览确乎让我们在体会到战争冲突带给整个世界伤痛的时候,还会有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个组织,这样一股力量来拯救绝望无助中的大众,让我们在战争的烽烟中看到光明的力量。
整个展览围绕“人道”这一主题,通过实物、照片、视频等形式,讲述了150多年来国际红十字运动和国际人道法的发展,以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全球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的人道行动,体现出战争中的人道力量。与此同时,还展现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历史是如何与世界大事交织在一起的,也如实的反映出人道应对行动的局限和他们在遇到极端局势时的失误。在客观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对于未来更加多元化人道救助开展的可能性,让我们看到泪水的同时也看到了明媚的笑容……
整个展览主题阐释十分明确的同时,也不乏许多吸引人的展览设计:
首先是整个展厅的氛围渲染,红十字救援所用的编织袋散落在展厅的各个角落,国际红十字会的旗帜飘扬在展厅的上方,展厅中处处可见的巨幅照片,整个展览中不断变换的灯光、字体,它们都在向我们传达着信息;
其次,利用展厅中众多的小角落为展览营造了许多个独立空间,在这些独立空间中不停播放着视频,让走入其中的每一位观众都能在一个相对自我的空间中去感受或是宣泄关于伤痛的记忆,让浸入式参观成为可能;
再者,各式各样展柜的选择,展厅地板和天花板的处理,以及和观众互动环节的设计,都会让进入展厅的每一位观众有别样的观展感受。这种不同,不是基于大制作所带来的感官冲击,也不是让人炫目的展品,而是一种真正触动人心的情感的力量。
展览结尾处的多媒体设计,用两个弧度状的LED视频播放着国际红十字会成员对人道的解读,那两片光亮的屏幕就像两个温暖的怀抱,拥抱着身处其中的观众,让战争的残酷在这个拥抱中显得不再冰冷。
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博物馆能够更多的关注人的情感,关注美育的力量,让感动常在……
真心希望这样一个展览能够不要被其展厅、展品的局限所困住,也希望大家在看完其他展览后能够给予这个边角中的展览以更多的关注,更希望我们的博物馆在失去了“物”的支撑之后,也能会讲故事,讲好故事!
巡展历史
2014年,瑞士日内瓦·拉特艺术与历史博物馆
2015年,法国诺曼底·卡昂战争纪念馆
2016年,中国北京·首都博物馆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一个鸡食盆,居然被萨马兰奇亲手挑中,成了北京奥运会的“申奥大使”
新版“看展览”APP上线啦!
更及时、更全面的展讯正在那里等你!
长按二维码下载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