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闪光少女》观影指南:民乐的声音,你真的听过吗?

2017-07-28 乙戌君 博物馆丨看展览

“民乐的声音你们听过吗? 历史你们了解吗?如果它不牛,那我们学这么多年有病啊?!”

——《闪光少女》

上回说到,编辑部组团看电影……


作为一名宅属性,喜欢逛B站,混迹二次元的小编,在微博上看到某部电影的预告之后,迅速去电影院刷完了。



《闪光少女》或许比较冷门,甚至海报还有些“雷人”,但看完之后,小编真心觉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民乐与二次元的碰撞、民族乐与西洋乐的矛盾,题材新颖,不落俗套。这样一部不劈腿不车祸不装嫩,单纯为梦想努力拼搏的青春电影实在是难得有木有?!


今天小编就借由这个话题来聊一聊牛到爆炸的民乐历史。


1.

>>>扬琴<<<


“扬琴,击弦乐器,明代末年由波斯传入中国,与钢琴同宗。”这段女主角的经典台词真是魔性又洗脑。(看过电影的童鞋一定能get小编的点)


因为编剧大大曾学过十年的扬琴,这个故事是她写给十四岁时被西洋乐师兄嘲笑的自己的“复仇之作”,所以就决定了这部电影里女主角的乐器是扬琴。



扬琴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是民族乐队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明朝时期,中东地区流行的桑图尔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桑图尔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扬琴。可以说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而与扬琴同宗的钢琴真正在中国流传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算起来不过百年。(相煎何太急啊)


扬琴原称“洋琴”,与洋葱、胡萝卜一样,从名字就能看出它的来源。据说最初扬琴传入广东地区仅是在宗教场所使用,直到约20世纪初,由于扬琴的音色悠扬,共鸣好便于单独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因此被加入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很快就在民间普及开来了。


在流传的过程中,扬琴的演奏方法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最突出的改变就是它的击弦工具。西方扬琴的击弦工具多为木棰,不过木制击弦工具缺乏弹性,相对削弱了扬琴的艺术表现力。


传入中国后,改为用竹子制作的琴竹,作为新的击弦工具来演奏。这一改变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史料明确记载,但是,很明显它为扬琴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在乐器名称上就开始以“扬”字来替代“洋”字。


2.

>>>古筝<<<


小编私心认为,在这部电影中最出彩的无疑是女配“千指大人”和她的古筝了。高冷又寡言的古筝大神,钟爱二次元,钟爱古风音乐,看似与现实格格不入,却为了民乐的宣传尽心尽力。


她的性格就如同古筝琴音一样,铮铮作响、潇洒飘逸。在小编心中,筝即如利剑,琴者如剑客,“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高超的剑客配上精锐的利剑,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古筝这件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早在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所以古筝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关于筝的来源,史料中说法不一。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了一种说法。传说,秦国有个叫宛无义的人,将他的一把瑟传给两个女儿,姐妹两人都想独占,所以互不相让,在拉扯中瑟被掰成了两半,一半是十三弦,一半是十二弦。后来就把这“二女相争,引破为二”的新琴,叫做“筝” 。


《乐道类集》“...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传说的真实性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不过筝与瑟的紧密关系确实是毋庸置疑的。曹植《箜篌引》“秦筝何慷慨,齐瑟且和柔。”慷慨清越的筝声与柔和雅致的瑟音相互应和,珠联璧合。


古筝弦多音宽,共鸣度大,奏法多变,表现力强,深受历代人民喜爱。据《汉书》记载,秦汉时期在民间酒会上弹筝的民间艺人就很多。史传“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南朝(宋)天文科学家何承天也喜欢弹筝,并发明新律;唐代薛琼琼、李青青、李从周等,都是著名的搊弹家……。


李白、岑参、卢纶、白居易、李端、元稹等数不清的诗人,都为古筝谱写了一曲曲流传千古的诗篇。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夜筝》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晏几道《菩萨蛮》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李白 《春日行》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王昌龄 《听流人水调子》


一声声筝音,就是一句句哀思。


3.

>>>琵琶<<<



公元816年,被贬官为九江郡司马的白居易在秋夜江上送客时偶遇一位琵琶女,闻乐听言,感同身受,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以文写声,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写得真切感人,虽未亲耳听闻,但已然感同身受。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对琵琶的初印象。


我们现在所说的琵琶,原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


《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意思是批把本来是胡人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批,向后挑进称把。“批把”也就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合称。


后来古人将它归入八音丝弦内 ,字形靠近琴、瑟等张弦乐器,逐渐演化出“琵琶”二字。


最开始在我国流传使用的是直柄圆箱的直项琵琶,到了南北朝,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的弹拨乐器乌德由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因其头部向后弯曲,所以称之为“曲项琵琶”,又称为“胡琵琶”。随后这种乐器经过历代工匠和演奏者的改进与创新,才形成了现在的琵琶。弹奏的手法也由横弹、竖弹、反着弹、各种弹统一为竖弹。


一个常见的历史错误,王昭君并没有弹过曲项琵琶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而且在乐队中常常处于领奏地位。在敦煌壁画中,作为乐器的琵琶出现了六百多次,可以说凡画有歌舞场面必绘有琵琶。



唐代乐舞的象征——反弹琵琶(敦煌莫高窟244窟)


尤其在唐代,涌现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号称“琵琶第一圣手”的康昆仑、著名的乐僧段善本,还有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曹纲善于右手运拨,裴兴奴善于左手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


传说大诗人王维为了仕途通达,借由岐王李范引荐,在代国公主李华举办的宴会上演奏了一曲《郁轮袍》,技惊四座,公主大喜。岐王在一旁美言,并表示王维将要应举,公主应向主考官张九皋推荐,多少都应该给个解元,公主笑而颔首。后来王维果然在殿试中名列首位,从此在长安城声名鹊起。可惜此曲早已失传。


琵琶的传世品不多,基本都是四弦,只有日本正仓院保存着唯一传世的紫檀唐五弦琵琶。它是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礼物。这张五弦琵琶,通体用紫檀木制成,直项,琴轸分列琴头两侧。通身施有螺钿花纹,腹面杆拨处还贴以玳瑁薄片,其上用螺钿嵌出一骑驼人抚弹琵琶的画面。华丽精巧的装饰尽显大唐盛世繁华。



全长108.5厘米,腹宽31厘米

五弦琵琶,唐时称为五弦,只流行到唐代,到了宋代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4.

>>><<<



中国乐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凡名字为一个字的,基本为本土的,而名字为两个字的,都是外来的。(这个规则小伙伴们可以自行检验一下)


小编小时候一直以为阮是外来的,不过经过这个规则一验证,人家可是土生土长的made in China.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和亲君公主出嫁前,汉武帝为她做了一件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为“秦琵琶”或“秦汉子”。(古代中国人将各种弹拨琴都称为“琵琶”,南北朝之后开始细分)



敦煌壁画中的阮,西魏 第285窟 南壁


相传魏晋名士阮咸非常擅长弹奏这种“秦琵琶”,所以唐代开始将这种乐器称为“阮咸”或“阮咸琵琶”。唐代的阮,有四弦、13柱,发展得已比较完善。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


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

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落盘珠历历,摇珮玉琤琤。

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时移音律改,岂是昔时声。

——《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


形象地描绘了阮的音色纯厚圆润,如珠落玉盘那样悦耳动听。(白居易大大真真堪称为一代“乐评大师”)


阮咸在盛唐时期曾流传东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仑院中,还珍藏着一张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


螺钿紫檀阮咸

长100.7厘米,四弦、14品


宋太宗赵光义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弦,但不称其为五弦阮咸,而称“五弦阮”,从此这种乐器正式更名为“阮”。


与琵琶品相多次更改不同,阮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风格和形式,构造上也没有什么改变。从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的一张清代阮看来,直到清代,阮仍保持着古制,音域只有一个多八度。现代工匠和演奏家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倍低音阮整个阮族,使得阮的表现力也更丰富。


5.

>>>唢呐<<<



如果说要从《闪光少女》电影里面选出最佳片段的话,小编相信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会选走廊中西乐器对战那一段。竖琴对古筝、小提琴对二胡、长笛对竹笛、钢琴对扬琴,在《野蜂飞舞》超高速的节奏下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以乐器为武器,互不相让,旗鼓相当。


在战事胶着之时,唢呐犹如“天降神兵”闪亮登场,一段《百鸟朝凤》的solo,婉转灵活,无人能和。



小编不知道编剧此举是否在向电影《百鸟朝凤》致敬,不过这段唢呐独奏真的是电影中的一大惊喜。


作为中国民间婚丧嫁娶仪式的重要伴奏,接地气的唢呐被很多年轻人嫌弃“土的掉渣”,但是如果追根溯源,唢呐其实“洋气”得不得了。


按照民乐名字规则判断,唢呐也并非是中国本土乐器。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


唢呐大约于西晋时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金、元时期,唢呐传到中原地区。


不过直到明代,古籍中才开始有唢呐的记载,明王圻编《三才图会》:“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从传播的时间来看,作为外来乐器的唢呐其实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逐渐被国人接纳的。最开始唢呐是作为军乐器使用的,明代武将戚继光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后来唢呐在民间逐渐普及,由于声量大,音质明亮,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唢呐成为戏曲音乐的重要伴奏。



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中绘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的唢呐,与今日的唢呐十分相近。


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散曲家王磐为了讽刺宦官作了一首小令《朝天子·咏喇叭》。


《朝天子·咏喇叭》:“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最广的乐器之一。


除了中国以外,唢呐在世界范围内也被广泛使用,足迹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日本称茶留米罗,朝鲜、韩国则称太平萧,东南亚诸国称沙喇沙鲁呐,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称祖尔奈或素尔奈,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国家分别称锁钠、沙呐、祖尔呐,俄罗斯称祖尔呐等等。


可以说唢呐是名副其实的国际乐器,高端大气上档次。  

 

6.

>>>二胡<<<



电影中拉奏二胡的是一位另类沉默的二次元宅女,而她拉奏的偏偏是乐器中最能模拟人声的二胡。某种程度上二胡成了她的发言人,成了她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不知道这是不是编剧大大的特别设置,小编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很隐秘的妙点。



二胡原名胡琴,它的前身是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奚族”使用的一种用竹片夹在两弦之间磨擦而发音的乐器,因为是奚人用的所以称“奚琴”。 唐宋时期,“奚琴”又常被称作“稽琴”。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宴荣山人池亭诗》中有“竹引稽琴入,花邀带客过”之句。


可能是竹片拉出的声音不够好听,到了宋代,北方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发明了马尾胡琴,并传到了中原。 元代胡琴的形制在《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一中有较详细的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胡琴大规模的流传应该是在明清,这个时候大量出现各种民间戏曲和曲艺。而胡琴的作用,正是为戏曲曲艺伴奏。随着各种戏曲曲艺风格的不同,派生出了不同的胡琴类别,有京胡、板胡、越胡、坠胡、椰胡等等。



尤子求《麟堂秋宴图》所绘的胡琴图与现在的二胡已非常相似,琴杆,琴筒,琴轴均为木制,琴筒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张二弦,用马尾竹弓夹于二弦之间拉奏,并置有千斤,是现今二胡的前身。


在中国吹、拉、弹等诸类传统乐器中,二胡及其所属的拉弦乐器形成得最晚。即使从唐朝算来不过一千多年,但是胡琴发展的速度真是民乐之最,由于制作简便、成本低廉、方便易携等特性,胡琴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不过与雅俗共赏的琵琶、古筝不同,在封建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胡琴被看作是一件粗鄙的乐器,不能登大雅之堂。它的作用被局限于民间戏曲的伴奏音乐或是民间艺术街头卖艺的工具,因此,二胡甚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被视为是“叫化子的乐器”而沦落街头。


二胡现代派宗师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地位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论及胡琴这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今人误以为国乐,一般贱视国乐者,亦连累及之,故自来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件正式乐器讨论过,这真是胡琴的不幸”。


到了民国,二胡的传奇才真正开始,生在乱世,社会动荡,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一大批二胡演奏家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推动二胡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1922年在国立北平大学创立了音乐传习所,将二胡这件民间艺人卖唱的工具,作为国乐正式带入大学课堂。


刘先生更是巧妙借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极大地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之彻底从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可登音乐会大雅之堂的专业独奏乐器。可惜天妒英才,这位音乐大师一生只活过三十七个春秋。


提起二胡还有个不能不提的人——阿炳,他的《二泉映月》相信是很多人的二胡启蒙曲。不过小编却更喜欢它的原名《依心曲》,依心,依从内心,咿咿呀呀的二胡拉的是夜深人静时一位孤独者无处倾诉的心声,是自我解忧的生命独白,是他的叹息,是他的哽咽。


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的阿炳何其不幸,一贫如洗,潦倒一生;但他又何其幸运,琴声被灌入唱片,名扬世界。而与阿炳一样同处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他们的琴声又有谁去听呢?纵使技艺精湛,满堂喝彩,最后却只能如同街角吹来的微风,“呼”的一声被卷入历史的大风潮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7.

>>>大堂鼓<<<


鼓在中国出现的时间非常早,传说黄帝在逐鹿大战蚩尤时,猎杀东海神兽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鼓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以甘肃省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鼓为例)。


鼓声如雷,激越雄壮,声声震天。由于它的震慑作用,一开始鼓被用于祭祀和军队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鼓也逐渐成为民族乐队、戏曲曲艺的重要乐器。各种材质、大小的鼓也应运而生。



电影中男主角使用的乐器就是鼓家族中的大堂鼓,又称南唐鼓、缸鼓、大鼓,清代称为杖鼓,由古代祭祀及战鼓演变而来。大堂鼓鼓面直径在一尺半以上,音色低沉厚实,常扮演激励人心、振奋士气的角色,咚咚的鼓声常让人热血沸腾。



《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 顾闳中  第二段:韩熙载亲自击鼓为舞姬伴奏


大堂鼓构造非常简单,只由鼓身、鼓面、鼓槌三个部分组成,它的音色不如琵琶、古筝绚丽,也不如二胡、唢呐出彩,但却是民乐团中不可缺少的存在。看似低调朴实,却把握着这个乐队的节奏,是名副其实的“定音鼓”。


在小编心里,大堂鼓这样特性决定了操纵它的鼓者也要是一个低调稳重、成熟可靠的人,他能够忍受表演时一直站在乐队的最后方,能够接受做别人演奏时的背景伴奏,能够一直坚定平稳地把握整个曲子的拍点节奏。“乐心”即“人心”,人不正,鼓不正,曲不正。

 

 打鼓的小哥哥气场全开o(≧∇≦)o


8.

>>>编钟<<<


最让小编意想不到的是,电影最后的高潮部分,还出现了编钟。这套编钟的发现过程如何?小编不剧透,大家自己去看吧



但当编钟敲起的那一声响,大气磅礴,清越幽远。那声音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只为此刻将华夏的荣光重新唤起。那种感受除了震撼,再无其他形容。


编钟由青铜铸就,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是古代贵族饮宴、祭祀时使用的礼器。只可惜,随着青铜时代的结束,编钟也逐渐从历史上淡去了。现在我们大部分人也只能在博物馆中欣赏它清冷的风姿,想象它昔日的盛况。


战国·曾侯乙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

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小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研究编钟,仿制复原编钟,让它的声音不再禁锢在博物馆冰冷的玻璃中,重新响彻华夏。



纵观《闪光少女》,虽然小编觉得民乐与西洋乐的矛盾被过于放大,但不得不承认,相比于西洋乐的国际化普及与发展,民乐在宣传和创新方面稍显弱势。


电影中有一位路人甲的台词让小编印象深刻:“我一听民乐就想去烧香拜拜。”民乐在很多人心中被与传统、过时画上等号,有甚者觉得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喜欢听。现代人更多愿意选择去大剧院听交响乐团演出,而不愿意去小剧场欣赏传统剧目。



如果说去年的《百鸟朝凤》道出了没落民乐苦苦挣扎的辛酸,那么今年的《闪光少女》则是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指出民乐发展的一条新路。许多人不喜欢民乐可能只是因为不了解。


其实,民乐也可以很酷,很燃,很时尚。


今日话题

你最喜欢的民乐曲目是哪首呢?

不妨在评论里卖一下安利啊!

(小编等着扩充歌单了


参考资料:苏泓月:《古乐之美》,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年

              纪录片 《中国乐器》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八大避暑古墓,带你清凉一「吓」

设我不幸,这便是留给大地的最后一封情书

消夏糗事百科:今天,皇帝让我去空调房里汇报工作……

我可能上的不是学,是坟(第二弹)

我可能上的不是学,是坟

国博讲解员袁硕眼中的人类进化史,远比你所想象的残酷

认识了倪瓒才知道,以前遇到的洁癖都是假洁癖

“这么苦是为了什么?”“敦煌”

七步速成化妆术,唐朝美女约会必备

全世界第一只死后被同性不可描述的鸭子,就在这个博物馆里



新版“看展览”APP上线啦!
更及时、更全面的展讯

正在那里等你!


长按二维码下载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