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玻璃渣里找糖」:「正经」眼光中的《东宫》道具

一枕星河 博物馆丨看展览 2020-09-13

 

根据匪我思存的小说《东宫》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自情人节开播以来,剧情已经进入高潮。这部电视剧没有出现明确的时代背景,就道具的使用来说略显粗糙,自然无法与上一阶段的 《知否》相比。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剧中“不那么规矩”的道具里找到一些“不那么常见”的文物原型,一起来看看读者们对这些知识点掌握多少吧。



玻 璃 器


“玻璃渣里找糖”是《东宫》最为著名的标签之一,不晓得是否真的是巧合,电视剧《东宫》中出镜最多的道具确实是玻璃器,皇宫和米罗酒铺的器皿很多是玻璃制品。


东汉玻璃杯,1955年广西贵县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清乾隆绿玻璃渣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白料蚕丝纹高足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不了解古代玻璃史的朋友想必以为玻璃器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其实不然。玻璃器的进口和本土生产均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总体上来说,古代中国的玻璃器有着进口产品和国产产品两条脉络,玻璃器的名称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众说纷纭、非常复杂。为了方便起见,此处都称之为“玻璃器”。


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玻璃器是在西周时期,虽然中国的玻璃制造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在清代以前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


战国琉璃珠,战国江陵九店294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隋椭圆形绿玻璃瓶,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唐玻璃茶盏及玻璃茶托,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摄影:动脉影)


唐玻璃钗,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摄影:动脉影)


清初,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乐于接受外来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决心生产和制造中国自己的优质玻璃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一直生产到清朝末年。


当时,主要来自山东博山和广州等地的能工巧匠们,与来自欧洲的技术人员如格林、纪文、汤执中等一起,依靠皇家雄厚的资材,凭藉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烧炼出了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


清雍正蓝透明玻璃八棱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搅玻璃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中期透明玻璃戗金盖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剧中人物的名字也与玻璃有关。剧中女配角名叫“赵瑟瑟”,“瑟瑟”一词除了类似“萧瑟”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个含义——它是一种西域珍贵珠子的音译(sit-sit)。



小说《东宫》番外《鸳鸯瓦冷霜华重》中曾写道:


“我绣了一对护臂给他,我的针黹颇下过一点苦功,在闺阁间也有些名声,毕竟皇后都要亲祭蚕桑的。护臂里侧绣着我的小字,是瑟瑟两个字。太子是个雅人,亦是个解人,因为第二天,他就命人给我送来一斛瑟瑟,那些珠子碧透可爱,我命人穿作珠帘,连视惯富贵的父亲见了,都颇为震动。毕竟,这是比珍珠还要昂贵奢华,从遥远的外邦贡来的珍宝。”

 

我国古文献中虽然有过对“瑟瑟”这种珠子的记载,但是各个历史时期对“瑟瑟”的理解各有不同。


《魏书•西域传》云:“波斯国,多大真珠、颇梨、琉璃、水精、瑟瑟、金刚、火齐……”唐代的“瑟瑟”可能指一种名贵的碧色珠子,《新五代史》记载吐蕃妇女戴瑟瑟珠,“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吐蕃贵族以瑟瑟珠作为最高官员的配饰,可见瑟瑟的珍贵。


唐代之后,“瑟瑟”一词依然存在,只是其指代的珠子很可能已经发生变化,“瑟瑟”一词也许只是对名贵明珠的一种泛指,它在早期可能指蓝宝石、绿松石之类的宝石,后期可能是人工制作的玻璃珠子。


鸣 镝


剧中鸣镝是一件重要道具,男配角顾剑多次送鸣镝给女主角小枫,她只要发射鸣镝,他就会出现在她的面前:



鸣镝是箭矢的一种,俗称“响箭头”,又称“号箭”,用于报警、指挥作战和传递信息,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信号弹。因其镞多为枣核形或球形,中空有孔,射出后风吹其孔,从而发出响亮的呼啸声。鸣镝最初主要用于战争和狩猎,后世也用于戏射,有的为蒙古地区竞技娱乐所用。


西汉鸣镝,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北魏铜鸣镝,1997年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出土


这种箭矢汉代已有之,《史记•匈奴列传》载“冒顿乃作为鸣镝”,三国时曹植《名都篇》诗云:“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西晋左思《咏史》诗云:“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描写的正是边疆人民苦于战争的情景。


《周书•突厥传》载:“兵器有弓、矢、鸣镝、甲、矟、刀、剑”,小说《东宫》中提到的女主角外公家突厥,确实以使用鸣镝著称,“工于铁作”的突厥人特别善于制造马具和兵器。


古突厥人的铁箭镞,按形制可分为八类三十款;其中三棱响箭,式样多达十款。在出土的220件铁镞中,响箭180件,占总数的81%。


由于古突厥时代特别流行三棱响箭,因而唐代史书在记述其军事装备时,才会特别突出“鸣镝”的威力。唐玄宗《命姚崇等北伐制》所说的“默啜素称桀骜,鸣镝于狼居”,也同样以放射响箭作为突厥可汗犯唐的象征。


辽骨鸣镝,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馆


清鸣镝(附羽箭),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馆


剧中顾剑送小枫的鸣镝虽然花里胡哨了一些,但是它中空有孔的箭头还是贴合鸣镝的形制的,在西域使用此物也比较契合当时的历史环境。




手 炉


女主角小枫曾翻墙去见男主角李承鄞,掉下墙头崴到了脚。小枫在处理伤口时手里捧着的是一只“手炉”:



手炉是冬季常备的用于暖手的器具,一般以圆形、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其结构分为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运用不同工艺进行制作和装饰,内胆一般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烫手。


目前从传世品来看,最早的手炉出现在明晚期,是由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的。清代宫廷中,制作手炉的工艺品种明显增多,有珐琅、漆器、铜器等,因此呈现的艺术风貌也多种多样。


清雍正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凭 几


在往期推送《知否》文后有读者问及剧中放置于床上、供人依靠的一种木质家具,这种家具又在《东宫》中多次出现——



这种小型坐具叫“凭几”,又称“倚几”,一般在席地而坐时或在较大床榻上使用。凭几一般形体较窄,高度与半身侧靠相适应。因其弧形的特点,置于身前可以凭伏,置于身后可以后靠,置于两侧肘下亦可斜倚,从而使古人坐的时候更自如、分散下半身的压力。


在高坐具普及之前,古人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坐姿并不舒服,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坐姿是因为当时下装不完备,为避免不雅而为之。先秦时就已出现凭几,《庄子•徐无鬼》中把“膝纳于几下、肘伏于几上”的坐法叫作“隐几”。


到了冬季,几面上还铺上软垫——“公侯皆以竹木为几,冬则以细罽为橐以凭之。(《西京杂记》)”


战国黑漆朱绘凭几,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东汉以后出现了一种三足弧形凭几,坐时无论如何倚靠都很方便。凭几在古代家具史上使用时间相当长,南北朝时非常流行,出土的凭几大多来自六朝墓葬;宋代之后主要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古人坐姿的变化,到明清时基本被淘汰、少有使用。清代初期,三足凭几是皇帝外出巡视和行围时在帐篷内使用的。


三国吴黑漆凭几,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清初金漆三足凭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单 柄 壶


剧中出现的这种注水的壶,在现代的茶道中也很常见。其实我们现在以“单柄壶”命名的壶式随着时代变化出现了很多变化,剧中出现的这种壶也可以叫作“横把壶”:



横把壶(单柄壶、横柄壶)在唐宋时期是一种煮水茶器,置于火上烧煮,长手柄可持壶而不烫手。这种壶也被称为“急须”。宋代黄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诗曰:“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并在诗中自注:“急须,东南之茶器。” 唐代长沙窑、越窑即有所见。唐宋之后这种壶式在国内逐渐消失,却在日本茶道中颇为流行。


唐越窑青釉横把壶


唐邢窑白釉横柄壶,1976年合肥市船形唐墓出土。


唐长沙窑褐釉横把壶


辽绿釉划花单柄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提 梁 壶


剧中经常出现煮茶的情景,这只给出特写的提梁壶也是影视剧中的常客,我们现在使用的茶壶和水壶也多多少少保留着它的形制。



提梁壶因有提梁而得名,在宋、辽时期北方地区比较流行,东北、内蒙地区的辽、金墓葬时有发现;提梁壶尤其流行于明清时期。清中期之后,提梁壶多由单提梁改为双提梁,既增加了壶的稳定性,又体现出壶形的美观。


西晋越窑青瓷提梁壶,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宋定窑白釉提梁壶,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清雍正斗彩五伦图提梁壶,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清宜兴窑紫砂提梁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鸟 食 罐


剧中高相的鸟笼经常出镜,笼中除了鸟之外,还有一种器物值得注意,那就是养鸟用的“鸟食罐”:



瓷质鸟食罐在汉代就出现了,南宋郊坛下官窑也有生产鸟食罐。元明清三朝鸟食罐大量烧造,器形也非常丰富,有罐形、腰鼓形、元宝形、水盂形、钵式、卧葫芦式、竹节式、瓜形式等等,器形小巧、玲珑精致,以明代宣德制品最佳。


南宋青瓷鸟食罐

元青釉莲花形鸟食罐


明宣德青花鸟食缸


清道光白地墨彩蝴蝶纹鸟食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宜兴窑凸雕螭龙纹鸟食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双龙耳瓶


这种线条优美的器物也曾作为摆设在剧中出镜,它是唐代流行的瓶式:



双龙耳瓶首见于北朝,流行于隋唐时期。唐代陶瓷器的某些造型曾深受西亚和中亚的影响,盛行于唐代的凤头壶、双耳龙瓶和双螭耳尊均吸收了“胡瓶”的特点。双龙耳瓶形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后,端庄典雅的造型一展大唐盛世的神韵。除了白釉之外,双龙耳瓶还有青釉、唐三彩等品种。


唐青瓷双螭耳尊,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唐白釉双龙耳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天蓝釉双龙耳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琮 式 瓶


剧中偶尔出现琮式瓶作为摆设,这种器形在影视剧中很少出现:



琮式瓶仿玉琮造型,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典型的玉琮往往在四角雕刻兽面纹,在四边正中刻神人兽面纹。规整的造型、细腻的雕琢与威严的神像,使得玉琮具有一种庄重、神秘、肃穆之气。


对玉琮的猜测不下20多种,一些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与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外表的神人兽面纹象征当时巫术活动情况。


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玉琮,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琮式瓶始出于南宋,宋代盛行仿古之风。明代石湾窑多产此类瓶,清代景德镇也有烧造,但仍然以宋代龙泉窑制品为最佳。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炉钧釉琮式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宣统东青釉八卦纹琮式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灯笼瓶


女主角小枫的寝殿里有一只用于插花的绿色瓷瓶,这种形状的瓶子其实是有名字的:



因其形似灯笼,故命名为“灯笼瓶”。灯笼瓶明初出现,清代乾隆之后尤其流行。


清乾隆粉彩灯笼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清乾隆粉彩折枝花卉纹灯笼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电视剧《东宫》中除了上述“有来头”的道具,还有几位在《知否》中曾经出现过的“老朋友”再次出镜,亲爱的读者们能认出他们的器形是什么吗?





注:图片来自微博动脉影(已取得授权)和各大博物馆官网、出版图录。

参考文献:

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

刘炜、段国强主编:《国宝 工艺杂项》

朱晓丽:《中国古代珠子》

(美)劳费尔著;林筠因译:《中国伊朗编 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 着重于栽培植物及产品之历史》

张汉文主编:《漆沮遗珍:铜川市考古研究所藏文物精品》

蔡鸿生:《中外交流史事考述》、《蒙古出土的铁箭镞》

(俄)胡佳科夫:《南西伯利亚和亚洲内陆中世纪游牧人的装备》

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

高延青主编:《内蒙古珍宝 杂项》

纪永元、初世宾主编:《阳关 阳关博物馆文物图录》

王子初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Ⅱ(内蒙古卷)》

扬之水:《宋代花瓶》

 鄢敬新:《尚古说香》

赵农:《中国艺术设计简史》

共勉编著:《明清家具式样图鉴》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张加勉编著:《中国传统家具图鉴》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中国文物大辞典(下册)》

杨森:《敦煌壁画家具图像研究》

朱家溍:《明清家具(下册)》

金维诺主编:《中国美术全集 漆器家具二》

王宣艳编著:《芳茶远播 中国古代茶文化》

国家文物局主编:《惠世天工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

廖宝秀:《历代茶器述要》

中国茶叶博物馆:《品茶说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漫步》

李效伟:《长沙窑模印贴花:大唐陶瓷装饰艺术之奇葩》

孙海芳编著:《中国越窑青瓷》

耿宝昌、吕成龙主编:《杂釉彩•素三彩》

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 英汉对照》

首都博物馆编:《温温玉色照瓷瓯 龙泉窑青瓷艺术》

 

PS:若喜欢本文,记得分享至朋友圈或点击文末右下角“好看”哦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芝麻皴、雨点皴、豆瓣皴、米点皴、披麻皴、乱麻皴、解锁皴……


出嫁,必须精致!


君恩虽浓,但似猛虎,朝中势力变化瞬息,谁知道下一刻,身死之人,会是谁呢?


投稿事宜:


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具体信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742989656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工作微信号,

加入交流群请在添加时备注“加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