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碑窠石图》浅探

2016-01-23 黄君木 博物馆丨看展览

导  读

如果要将画家的生平与作品风格做一个结合分析的话,那么李成这位山水画派的大师则是一位最好的对象,在他的传世名作中,观者即使只是静静欣赏也能在其间对于画家的心境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理解。



李成


李成在北宋初年受荆浩、关仝影响,作为北方山水画派的巨擘,对于中国山水画开拓了全新的视野与杰出的贡献。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


在感叹李成的艺术成就时,也能为其所表达的情感所吸引,这也就是李成能够在荆浩、关仝之后,成为北方山水画派成熟期代表的一大原因。萧瑟静谧的山水似乎与他本人形成了一个灵动的感应,笔下之物虽是自然景观,却在其中看到了一种人文味道。



李成的作品多为郊野平远的旷阔之景。寒林以平远之法表达,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



李成作品


他一生创作甚丰,是一位极为高产的画家,仅画史中著录的就足有一百五十九件之多,虽然由于时代久远,传世至今的画作也只有寥寥几幅,但比同时期的画家来说,也仍可以算是多的。



这幅《读碑窠石图》与其他描绘北方大山大水的北方山水画作品不同,是一幅相对小景的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寒林平野之中,一位骑着马戴着斗笠的老翁(似是画家本人)和身边一位拿着长长手杖的人,在读一座高大却孤零零的石碑,旁边还伴着许多高大无比而盘根错节的枯树的画面。



读碑窠石图


其中在画面结构上看,枯树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占据了超过二分之一的画面。当然作品的精彩之一也就在这些形状诡异的巨大枯树中表现的。在枯树下方是交错迭起的土地,明显不是石地的质感,而多了许多自由的流动性。




老人骑在马上望着石碑,石碑正面的字已模糊到不可辨识,亦或是本来就没有写在画上。但是在碑体的侧面,能够看到题款:“王晓人物,李成树石。”这是一种别样的题字方式,与他同时期同画派的范宽也有这种习惯,这样看来也许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也说不定。题款显示,树石为李成所作,人物则为王晓所画,这幅作品是二人合作而成。我们暂时不过分关注人物,只看李成所作部分。




《读碑窠石图》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石碑旁那几株交错在一起的巨大树木。树干与树枝的变化极多,并且墨色变幻也随着枝干的走势多种多样。如果不对应旁边的石碑和人物,相比北方高大的植被,这几株形状诡异的枝干更像盆景。李成将这样的枝干变化加入到了大树的描绘表现当中,是一种新意。




同时,为了突出枝干的凝重肃杀,李成将上方的墨色加深了,这对于惜墨如金的风格是一种提示,代表这里是他想要刻意强调的位置所在。另外,在枝干的变化纠缠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李成所独创的“蟹爪”法在枝干描绘中的体现。每一个从主干伸出去的树枝呈上弧形,形如蟹爪一般弯曲而长有毛刺。


这样的形状用来描绘枯枝确实别有一番意味,能够加强枯树本身就具有的一种暗淡而又尖刻的物象色彩。将动物的特征加入到植物的描写里,自然而然的就带入了一种生动的感觉,观者也有了似乎看到了枯枝在活动的错觉。这样的表现手法真叫人叹为观止。




再结合这幅作品的基础格调,石碑与枯枝,两个物象不谋而合的都是对于死亡的间接表达。本就肃杀凝重的画面中,加上这种特殊的造型方法,似乎在观画时,如同看到了树枝在石碑旁张牙舞爪,不寒而栗。




与石碑的坚实和枯枝的凝重不同的是,二者脚下的土地似乎是柔软而流动的。即使是山石也不像其他作品中那样坚定,而是利用水墨的晕染使其变得圆润了许多。这种上下的对比使得整个画作变得十分自由而充满想象空间,有一种内在的动态美不言而喻。


这幅山水画背景空无一物,天地间似乎没有了交界浑然一体,在下方流动的土地上进行着无尽的气息变幻。这幅《读碑窠石图》观之有种李成将自己的人生理解和哲学思想用画作淋漓尽致表达的感觉,是他对于死生大事的思考。



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曾在他的专著《废墟的研究》中引用这幅作品,探讨了古人对于纪念碑这一概念的充分运用与开发。


进一步去思索,石碑是对死者的纪念,活着的人读碑时与亡者在两个空间进行着接触,石碑似乎是交流的媒介又是隔绝的屏障。石碑毅然矗立,如一座巨大的门洞,将生死两界相互连通又相互闭锁。




旁边形状诡异的树石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守卫,环绕在石碑周围。地表似水一般的动势,有种微妙的对我们所站的土地坚实性做出了质疑,似乎生在世上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稳定,而是充满可能性的激荡。




背景的虚无也在映衬着人世的空灵和有限,令人忍不住去遐想却又无从下手,只是望着缥缈的空气叹息。《读碑窠石图》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诠释着画家对于生命的理解,令人叫绝。


【本文为网友投稿,如需转载,请和我们联系!】

ps:如果你也有想分享的内容,欢迎投稿,一经采纳,会有礼物喔 ~

投稿邮箱:tougao@3lengjing.com


▌相关文章:(点击以下标题可直接跳转阅读)

2016 探馆笔记:洛阳之行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你真的了解长城吗?

陶寺遗址——“最早中国”从这里走来

除了海昏侯墓,最近国内还有哪些重大考古发现?

历史建筑屡遭“误拆”,文物保护尊严何在?



【关于我们】

1、喜欢就关注我们吧!微信ID:atmuseum;

2、同时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3、长按以下二维码,或搜索群号:475225203,可加入博物馆.看展览的网友交流QQ群,和同好者一起聊自己喜欢的话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