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三年累计
学业成绩、研究创新排名均为平台第一
获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她严于律己,精益求精
学业科研之余兼顾文体公益
坚定理想信念,讲好中国故事
从外语到医学
只为奔赴一场八年之约
初心不改,誓念难忘
明媚“张”扬一如“翌”日朝阳
她就是浙大校设最高层次奖学金
2020-2021学年竺可桢奖学金得主
来自竺可桢学院巴德年班的
2018级本科生张翌
张翌高中就读于杭州外国语学校,在家人中医务工作者的影响下,她学医的理想逐渐明晰。在她心中,医生这份神圣的职业,肩负着治病救人的重任,能够给自己带来莫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原本具有外语保送生资格的她,为了学医毅然选择参加高考。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巴德年班)采用“4+4”医学博士培养模式,“八年一贯、两段完整”,前四年自主选择医学以外的专业修读。张翌选择的是生物科学专业,初衷是因其课程内容和医学的课程较为相近,能够更好地夯实医学理论基础。同时,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在保持本专业高绩点的同时,她还辅修了英语专业。这不仅是因为外语情结,也是她对自我的高要求。“阅读英文文献也需要扎实稳健的英语功底,辅修有助于保持英语学习的状态。”
自律与高效是走向成功的敲门砖。规律的作息使得她得以按照既定的规划落实各个任务,而对于时间的合理分配则使她能够高效完成所有事宜。
对于巴德年班的学生来说,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做到将临床和科研融会贯通,成为一名临床医学科学家,是一名医生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浙江大学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大一时,张翌的学长组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长学姐们结合自身经历和对科研的认识,建议她早日加入课题组开始尝试。在大一暑假,张翌便开始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
提及本科科研的经验,张翌首先强调了主动的必要性。作为本科生,张翌刚进入实验室时也非常迷茫,主动和导师、师兄师姐们的沟通对她的帮助很大。其次,掌握文献的阅读方法也很重要。在完成综述的过程中,她阅读了上百篇文献,慢慢摸索,在应用中找寻方法,逐渐打开了阅读文献的思路。不论是阅读文献,还是在实验室中做具体的科学实验,都需要在不断练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之后,她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高水平论文,研究了蛋白聚集体自噬在渐冻症发病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在进入孙启明教授的课题组从零学起到发表论文的过程中,张翌非常感谢导师和师兄师姐们对于自己的帮助。现在,张翌又选择了浙大二院的吴志英教授作为她后四年的导师。吴教授对于诊断和治疗罕见病的热爱与坚守让她备受鼓舞。漫漫医学长路,她将上下求索。
张翌并非只是“埋头苦读”,她希望将自己现在所做的,与未来的医学事业结合起来。志愿活动是张翌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她选择走进医院提供服务。与患者沟通,是每一位临床医生都或多或少会面对的,张翌说,以第三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也是在为自己未来的就业积累经验。
健康的体魄对于医学生而言也非常重要。在学业之余,她与自己的室友、同学常常一起报名参与体育活动,从定向越野、排球,再到太极拳等“三好杯”赛事,都有她活跃的身影。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张翌认识到“学医不仅仅是个人实现目标的道路,还是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过程。医学生理应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在小我里成就大我,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追求社会价值。”张翌担任了竺可桢学院本科生第六党支部副书记和巴德年1802团支部书记的职务,也参加了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的学习。从理论学习到实地走访,她前往嘉兴南湖、安吉余村、南京等地,在行走中感悟红色历史和时代变迁。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全体青马人在雨花台前高唱国际歌的画面,每每回想都让她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与巴德年班许下的八年之约
张翌坚定践行
这条漫漫科研路,她亦将挺身勇往
纵有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属于她的故事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字:欧阳雨轩 | 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