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访漯河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为如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7月24日,漯河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漯河市“三农”战线将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锚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通过“三个聚焦”,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排头兵。
聚焦粮食安全“扛责任” 提升生产能力
在采访中,罗静列出了漯河市农业生产的总体目标:以“吨半粮田”先行市为目标,在夏粮丰收、夏播任务超额完成的基础上,持续做好田间管理、农田防汛,突出抓好103个高产攻关示范田建设,推动秋粮油稳产增效;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410万亩以上,全年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36亿斤左右;积极发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加快城供蔬菜基地建设,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90万亩(复种)以上;再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建设示范区21万亩以上,切实提高全市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既定的目标,漯河市将在“保、大、多、需、先”上持续发力,深化“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围绕“食品+”理念,大力推广链园一体发展模式,用抓工业的思维抓农业,贯通农业与食品工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提高农产品对食品工业的适配性,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积极推行“五级订单”生产模式,全面构建上中下游主体衔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生产关系,力争每个县区再建成2个以上产业链条;以中国(漯河)电子商务产业园为基础搭建全省万亿绿色食品产销对接平台,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常态化开展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建设项目洽谈签约、“豫农优品”及全国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电商直播销售等,促进食品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聚焦巩固成果“守底线” 补齐发展短板
“我们紧盯排查、监测、帮扶、风险消除等环节,用好‘区块链+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系统,常态化抓好‘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罗静说。
基于此,漯河市大力开展订单农业产业帮扶,实现脱贫户订单农业全覆盖;深入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脱贫群众实现就业全覆盖;持续抓好金融帮扶,发挥好小额信贷、精准企业贷的产业就业帮扶支持作用,坚决守牢防返贫底线。
在此基础上,漯河市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深化村级集体经济“百村倍增、千村提质”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双绑”机制,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互利共赢;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用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十种模式”,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向电商要效益,实施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电商经济”发展,年内力争发展直播实践基地50个、培训直播网红500名;向品牌要效益,加大区域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依托临颍辣椒、舞阳食用菌等已发展成熟的产业,整合产品、交易、物流、服务等资源,培育更多特色农产品品牌,并积极开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探索设立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加大线上线下农产品展示销售、品牌推广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向绿色生态要效益,提升“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扩大农业绿色生态优势。
聚焦科技创新“破瓶颈” 加快成果转化
“漯河市已搭建政、产、学、研、推、用‘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推广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中原食品实验室资源、技术、人才的独特优势,打好成果转化、主体培育、人才引聚等‘组合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升级。”罗静说,市里鼓励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面向安全健康营养新需求,积极对接中原食品实验室,围绕未来食品、药食同源、预制菜、“益生菌+”“塔格糖+”新一代代糖产品等新兴领域,大力发展“健字号”“药字号”“妆字号”等产品,抢占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新赛道,做大做强食品产业、美食产业,加快食品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目前,漯河市正在加强育种创新攻关,加快育繁推一体化进程,加大选育优质、广适、节耗、适宜机收优良新品种力度,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品种。
不仅如此,漯河市通过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各县区(功能区)8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工作;立足全市资源禀赋、地域特色,全力打造“千万工程”示范片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探索导入杭州市农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每个县区(功能区)选择8~10个村庄进行连片委托管理,下半年完成农村职业经理人的联系对接工作,力争带动盘活乡村闲置资源30%以上;对已打造的27条幸福乡村生态旅游线路进行提档升级,拉动乡村美丽经济大发展,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罗静表示,漯河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不断强化五级书记责任,把改进工作作风贯穿“三农”领域始终,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多跑农舍田头,多交“基层朋友”,吃透民情民意,推动各项政策、工作实施更加符合实际,做到得当得法得力得人心。(本报记者 仵树大 通讯员 张继峰 喜成斌)
往期推荐
多大的雨是暴雨?为何大暴雨经常下在“局地”?
河南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出炉→
河南40人!教育部公布获奖名单
少壮派“大算盘”打得噼啪响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要之举——访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黄进勇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