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派“大算盘”打得噼啪响
干农业就是要学会控制成本。返乡大学生在经过实践的磨炼后,他们明白,农业产出的效益是一点一点省出来的,在成本控制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绝招”。
精打细算、会过日子已经不再是老一辈返乡创业者的“专利”,在返乡大学生这里,精打细算不但得到了传承而且方式、方法更先进了,他们通过把之前在学校接受过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在农业经营上,探索出新模式新作为。
算盘打得噼啪响。在他们看来,不是耍小聪明和陷在一分一厘的计较之中,而是树立正确的“成本观”,要打就打“大算盘”,把握好经济规律和科学方法,寻求最佳的投入产出比。
财务管理有思路
王志超认为,自己这几年做得最仔细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经营合作社上变得更加规范了。
“在成员账户和盈余安排上,我们会进行一定量化的分配,也更能激发成员在合作社的热情,现在的财务手段肯定比老一辈经营管理的要好一些。”8月1日,王志超在接受采访时自信地说。
2017年,王志超面对所在金融机构推荐选拔年轻干部的机遇和父亲对他回乡发展农业的邀约,王志超递交了辞职书,放弃高薪工作,坐上了回乡的列车。
从都市到农村,身份转变成为济源市富富康新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王志超,开始沉下心来不断学习农业政策和现代农业种植技术。
“咱年轻,总得有点超前的想法。”王志超将所学的财经知识运用到农业管理上,打破原有单一的资金、土地入股模式,鼓励技术、机械入股,将订单农业和土地托管作为农业抱团发展的切入点,降低土地投入的风险。
“我们与农户签订合同,统一管理、统一配备种子、统一种植,及时做好农作物生长过程的跟踪指导。”王志超蹚出了一条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依靠托管和订单农业,不断推行现代土地托管服务体系,在合作社的指导下,服务对象粮食产量高、品质优,小麦、玉米价格高于市场价0.08~0.3元/斤,平均亩增收150元左右,同时通过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与现代农机设备深度融合,实现每亩土地节约成本140元。
依靠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模式,王志超逐渐走出了一条种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新路子,成了农村大地上新时代的“田保姆”。
开源节流有妙招
“我们现在托管土地6万余亩,为周边村的种植大户及农户提供全托、半托、点托等服务,每年为农户提供30余万亩次无人机植保服务、5万余亩机耕机收服务和3000多吨粮食烘干服务。”8月3日,在查看玉米生长情况时,乔鑫熟练地介绍起了自家合作社的经营状况。
从唐河县振群家庭农场发展成万担粮农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创新“科研所优良品种+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模式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乔鑫见证了这一路的变化。
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乔鑫在外工作积累了一些电商经验,便想把电商和种植联系起来。2016年,她开始一边利用电商平台对农产品进行宣传、销售,一边学习农业技术。
“在管理好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尽量缩减开支,小田并大田就可以减少机械化工作的难度,便于管理。”乔鑫说,“此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资费用占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不断改进的地方。”
“在以前的种植过程中,都是直接施底肥,这两年学习关于施肥的知识后,通过铺设滴灌带,前期在定植期施少量的底肥,后期浇水的时候再进行滴灌水肥等,能够节省成本并提高效果,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乔鑫说。
在农作物病虫害提前防治上,乔鑫则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根据当地主要病害进行前期预防,避免等到病虫害暴发后才进行治疗,减少治疗成本和作物损失。
如今乔鑫掌握了育肥、选种、无人机植保等一系列新型农业技术,还是唐河县第一代无人机持证女飞手。
模式延伸有方法
从最初的50头牛到如今的近3000头牛,南阳市雅民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昭的“牛孩子”越来越多,她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最美“牛倌”。
2008年大学毕业后,赵昭毅然放弃大城市工作,返乡创业养牛。随着赵昭的“牛产业”越做越大,一条条产业链建起来,乡亲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创业不是那么美好,养牛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她说,“但是遇到困难我就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找到最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
为了解决畜禽粪污问题,安全处置牛粪使其变废为宝,赵昭和同事们把新鲜的牛粪进行收集发酵,产生沼气、沼渣和沼液,把腐熟发酵的牛粪做成养殖蚯蚓和种植双孢菇的基料,一条有机生态循环的链条被打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此外,受“中央厨房”模式的启发,赵昭探索出适合南阳黄牛养殖业发展的“大规模,小群体”养殖模式。
通过分散饲养、集中配送、半舍饲半放养、种养结合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在河南山区发展规模化肉牛养殖长期面临的“养殖成本上升、繁殖效率下降、动物健康保障难度提升、疫情风险增大、环境保护问题突出”等主要问题。
如今,创业十六载,赵昭距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她通过实行“公司+农户+金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实施“政府投资、村集体建厂、企业租赁”的发展模式,使村集体、农户的收益均实现稳步增长。
“我们现在拥有9栋标准化牛舍,2800头肉牛,年产值5000多万元。带动周边500多农户参与肉牛养殖上下游产业,每年每户能增收2万到5万元不等。”赵昭说。
该省省,该花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正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在广阔的田野孕育着新的希望。(本报记者 于涛)
往期推荐
乡村全面振兴,如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明确“十不准”“十个严禁”!河南发布耕地保护监督新规
双预警齐发!强对流蓝色预警+暴雨蓝色预警,注意防范!
全力以赴打好秋粮田管攻坚战
以工促农 回郭镇伴“铝”而行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