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只“六人”,从劳工移民的漂泊和离散说起 | 艺式浓缩计划Vol.3 #001




中华家脉团队正在研究泰坦尼克号幸存者之一

Fang Lang案的线索资料,截图来自网络



本季艺式浓缩计划的第一期,邀请“中华家脉”成员海淼和陈伟坤担任破壁者,“中华家脉”My China Roots 是最近热议的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的国内研究团队。对话将从展览“林从欣:猪仔叹与毒物赋”出发,结合破壁者丰富的华侨家史研究经验,以观察的视角,与大家共同探索在一代劳工移民史里关于个体的隐去、叙事的可能和档案的想象。


本期特邀声音对话者为东莞木鱼歌代表性传承人——李仲球,他将演唱百年前的《金山信》《过埠歌》等唱本,再现旧时人们被“卖猪仔”,远涉重洋谋生的故事。木鱼歌的唱本创作紧密结合当时的现实社会,讲述民间冷暖,曾流行于广东水乡地区,又称“盲佬歌”或“摸鱼节歌”,始于明末,大约跟粤剧等当地戏曲同步形成,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遗项目代表作名录。




 华侨观察特调  


风味偏好 

丢失与留存:珠三角侨民的个体出走实录


风味介绍

这里的“出走”,并非指的是国人在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而是更为遥远的、发生在清朝末年,甚至18世纪以前大量远赴他乡谋生的华人劳工。也许你听说过“paper son”(纸生仔)、“Chinese Exclusion Act”(排华法案),但历史名词背后,那些不被识别和隐去的个体,如泰坦尼克号上的六位中国幸存者的经历,也许你并不熟悉。他们为什么出走?他们有没有回来?如果历史重演,他们又会作出何种抉择……

 

时间 

2021年4月24日 周六 15:00-17:00


地点 

广东时代美术馆主展厅、东展厅


破壁者

海淼

中华家脉(MCR)联合创始人,专业的移民历史、广东福建口述史研究员,经验丰富的田野调查人员,2012年以来一直为中华家脉工作。中华家脉迄今帮助数百名海外华人寻根,帮助他们在故土本宗的探求中找到自身与中国的联结。中华家脉团队曾担任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于国内的研究工作。


陈伟坤

中华家脉研究员。一个广州出生长大的“假客家人”:曾自以为无师自通客家话,但还是在梅县祭祖之旅中发现只听懂六七成。他坚信,母语能连结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过去与现在;它的演变持续而敏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变迁的末端感知。


特邀声音对话者

李仲球

1947年生,东莞市东坑镇坑美村人。师从祖母学习木鱼歌,对木鱼歌音律、韵律和构词有一定研究,熟练演唱木鱼歌。在创作内容上注重与现代社会结合叙事抒情,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木鱼歌新时代的内涵,是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报名方式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

茶位费68元(不设优惠,不退不换)

报名时请选择场次


茶位费包含

·展厅游历及交流对话

·展览门票

·东莞木鱼歌欣赏

·售价30元的展览场刊

·主题下午茶




  艺 式 浓 缩 计 划  


展览如同美术馆为观众准备的一份浓缩基底,从宏大话题到细致感受,都浓缩在策展人与艺术家的丰富多元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的合奏之中。


展览的解读不止一种,我们致力邀请不同领域和背景的“破壁者”,打破圈层和壁垒,率先为每份浓缩基底提供不同质地的激活方式。也请所有参与者把自己的感受、想象、洞见注入其中,慢慢咀嚼出更具探索性的解读,这份浓缩基底便释放了更多风味和层次。这是对展览和作品进行再生产的过程,也是观众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浓缩体验的过程。


#001 华侨观察特调:珠三角侨民的个体出走实录 4.24

#002 科幻想象特调:历史记忆与身份焦虑:非人类视野中的科幻/艺术想象 5.1


广东时代美术馆公共项目致力践行“泛社区”的理念,以身处变动中的城乡结合部社区为原点,既敞开面向以大湾区为代表的城市发展经验,亦深入关注不同社群的面貌与状态,推动多元、包容的议题和实验。我们希望用当代艺术联结不同学科领域,形成更广博开放的认知网络,创建知识分享的公共平台;也珍视丰富多样的个体经验价值,以更开放的态度,发起与观众的平等对话,发展引导式、启发式的艺术体验。旨在建构美术馆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平等性的公共语境,致力参与一个更包容、公正、互敬的社区与社会,践行公共艺术机构的社会使命。


相关阅读:

艺式浓缩计划回味录——第二季即将开启

艺式浓缩计划回味录 | 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




 正 在 展 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