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时代美术馆

其他

tm理想食堂 | 「打边炉,不要装!」工作坊+物物交换召集

对于社会生活而言,最困难的改变就是对大众生活模式的改造。已然形成的现代消费模式......它打造的生活态度,必然以过度消费为底线。最困难的不在于改变道德姿态或者思想立场,而在于改变生活行为和生活感觉本身。试想,现代生活中那些潜移默化的过度消耗,不正是被罩上了“文明”“成功”的光环,诱导着价值判断的共谋吗?——孙歌,《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没错,理想食堂的活动还在继续,主理人“可持续冒芽日”还在冒芽,「芽!亚档口」也还在持续开放.......国庆小长假,我们有个关于“包装”的讨论和聚会,邀请你来参加。“包装”时常被看作是用心的体现,一份精心包装的食物或礼物,似乎代表着隆重与正式。芽痞们烦恼的却是,无处不见的包装,是否有必要,是否造成过度浪费?泛滥的工业化制造下,机器打出的酱料太过均匀,以至于失去了食物的颗粒感。超市里包装好的酱料满坑满谷,添加剂让它们鲜美诱人,永不停歇的流水线形塑着我们的味蕾和欲望。短视频也教导我们做饭离不开调一个蘸鞋底都好吃的料汁。同样被“包装”了的,还有本土的吃食:麻婆豆腐味鸡肉堡、番茄火锅味薯片,塑封下的食物被压缩转译,本土风味成了跨国食品公司打入全球市场的包装,这即是全球在地化的例症。那么,你是否记得,活生生的食物的味道是怎样的呢?在「打边炉,不要装!」酱料·火锅工作坊上,让我们一起讨论日常生活里工业化、全球化的食物生态,和阿炳一起动手做妈妈味道的酱料,和本共同自制番茄锅底。不买包装酱料,不用火锅底料包,一起在理想食堂打边炉吧!「打边炉,不要装!」酱料·火锅工作坊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凛冬将至,匍匐前进。

命运是怎样地,在诗中一去永不复返,它是怎样地,在诗中成为模糊的影象?所有发生过的事物,总是先于我们的判断,我们无从追赶,难以辨认。我们目睹了,发生过的事物,那些时代的豪言壮语,并非为我们所说出。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里尔克如果我们以后视眼光看已经过半的2022年,这可能不是最坏的结果,因为tm还在。世界的失序仅顷刻之间,眼见的现象,总会滞后于事物的本质,一如根的腐坏,虽不可见,但早于叶落枯黄。现在的安排,对我们来说并不突然。民营地产企业的困境不仅仅存在于朋友圈里,从2021年的年底开始,tm已经历了几轮的调整,直到今年年中一切加速。整个环境的恶化似乎欲盖弥彰,这一步并不仅仅来自于当下的困境,因为我们深知往后会更艰难。一次暂别6月时代艺术中心(柏林)退出空间,只是个先兆……2022年10月8日展览《河流脉搏——穿越边界交叠的世界》的结束之日——也是美术馆19楼展厅项目与观众的暂别之日。计划中的展览、收藏、出版及公共项目将延期至2023年年底之后。二十年在路上从2003年9月29日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起,2023年刚好是tm的二十周年。在那些开拓的日子里,我们从无到有,孕育希望。2010年12月31日tm正式成立并开放。我们栖身于社区,为艺术的表达和思考提供空间。2012年创办黄边站,我们努力催生一种新的艺术生态。2017年tm参与发起五行会,地区联结从想象变为行动。2018年启动时代艺术中心(柏林),我们向世界发声。2019年创立南方收藏家联合会,我们希望与其他社会力量和资本一起,探索共生的可能。2020年疫情开始,我们脚踏实地,积极应对。直至今年,种种的不可抗力,令人举步维艰。脆弱的民营力量这不是挫折的第一次。2008年金融危机,同样影响到了脆弱的民营地产,当时正在建造的时代新馆工地停工一年。幸运的是时代地产熬了过去,后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香港上市,2018年更名为时代中国。这些年,tm与时代中国持续探索对当代文化艺术的支持模式。在可持续模式尚未建立的时候,机构是脆弱的,但上半年诡异的现实让我们知道,在众所周知的环境面前,资本同样脆弱。从创办、设计、建造到运营,时代中国对tm的无偿投入已超过2亿元人民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把美术馆作为公益事业的理念,让tm得以最大可能的保持了机构的独立性和公共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与肯定。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几十年跟随着经济社会大环境摸索本土化的道路,尤其在过去二十年间,民营力量对艺术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公共意识支持不足的空缺。然而,在变动的大环境中,艺术的持续发展也是脆弱的。从资本的放任,到资本的无力,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系统工程与模式之辩我们在201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缺乏系统支持的背景之下,确实先天不足。(“这条路,我们先走为敬”)我们之前设想参照公司股份制结构,设立数十个董事以出借资金的方式来组成基础资本金,通过封闭信托的模式产生的收益来提供美术馆运营所需要的资金。几年实践下来,只有杜杰一位参与。它的可行性,与社会对当代艺术公共性的认知,以及政策与环境的发展密不可分。模式的探索作为一项倡议,引起了同行的诸多讨论,它的失败作为一个案例,也值得被记住——又或者,模式之辨将成为我们共同的火种。回顾当时设定的模式,目标是可行的,即需要一个足够金额的资本金采取封闭信托的模式,并通过公共契约永久固定下来。我们也从同行的探索中学习,例如和的慈善基金会模式:图片来源:和的慈善基金会公众号大多数其他的商业性模式都不足以避险。关键的问题是这份足够额度的基础资本金如何获取?“我们”成就了彼此左图:广东时代美术馆团队右图:时代艺术中心(柏林)团队tm在业内外都有着好口碑,我们经常被赞誉为中国大陆展览和活动质量最稳定的美术馆之一,并且致力成为艺术生态的积极参与者,行业规范和伦理的探路人;我们在二十年的时间内搭建跨地区、跨学科的交流,并持续推动新的艺术生产,这一切都离不开曾经在tm工作过的所有人。tm是个大家庭,一个个的tm人坚守艺术的使命,构建了tm的专业性运营、实验性探索和高品质呈现。她(他)们是:赵趄、刘茜、沈瑞筠、蔡影茜、陈国杰、陈冬阳、潘竞、林燕妮、王莉莉、梁健华、余洁施、周丽华、张丹、唐子健、李鑫、谭悦、胡濒丹、曹梦、潘思明、周育贤、李璐瑶、蔡嘉炜、子静、刘伟锋、佘平杰、朱丽娜、张霁雯、郭芳、黄晓优、蔡俏凌、吴建儒、徐然、舒欢、刘宣妤、刘阳、卞雨佳、蔡东秀、张涵露、郭芸、沈军、彭铭钧、许愿、周明娟、张盼、陈铭聪、潘熙顺、李美华、刘亦果、黄小文、龙凤萍、叶婉红、周桥发、冯伟华、孙嘉聪、胡朝风、石君龙。时代艺术中心(柏林):希蓓、朱晓闻、Celina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黑帐篷笔记|如何与一座山相处,如何理解灾难

今年一月,“黑帐篷剧场”放映了人类学家郭净所拍摄的《登山物语》,影片聚焦发生在1991年的“梅里山难”事件和其后续的影响,为我们理解云南藏区神山信仰的宇宙观,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同知识体系的对话等打开了许多讨论的空间。映后我们与郭净进行了线上交流,以下为现场讨论的内容节选。《登山物语》放映现场子木:这场放映的一个契机是“梅里山难”的31周年,这次策划的想法,是我们在31年之后,在广州去看这场灾难是不是有一些新的面向。这部电影包含了不同人群对这场灾难的不同的解读,有事实层面的,包括非常技术操作层面的,像是登山队营地的选址问题,复杂的气象状况等,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人为无法控制的自然因素。但其实在当地藏族村民的山神信仰体系里,被理解为冒犯神山的报应。作为一个非神山信仰生活群体的外部的人,我们今天怎样去理解这场灾难,是不是可以用一个更加生态性的角度?将山难视作为具有象征性的,人类行为对于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破坏,尤其是涉及到气候变化这样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影片关注的遇难登山队员的遗体和遗物搜寻,因为气温升高冰川加速融化,这些遗存更快的从上游转移到下游,冰川裂缝让搜寻工作更加艰难,人道主义式的与生命告别与自然对于万物的力量交杂在一起,更是提出了很多理解山难事件的纬度。您从1998年开始以“梅里山难”事件为切入点进入德钦研究村民与山的关系,到现在多年过后,您对这个事件会否有新的理解的角度?郭净:从开始去拍摄卡瓦格博,去研究它,然后到现在,实际上我已经好多年没回去这个地方,但是山难事件反应出的基本问题都还存在,包括当地人和旅游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当地人和当地野生世界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还存在。大家可以去看几本书,一本是我们策划的,片子里面拍到的寻找遇难登山队员遗体的小林尚礼写的一本书,叫做《梅里雪山:寻找17位友人》,是由蒙古族的学者乌尼尔从日文翻译到中文的,这个是已经出版的一本书,今年我们还有两本书要出来,我的书就叫《登山物语》,我一般的做法是将相关人类学研究做一部片子和一本书,用文字和影像双重的方式来叙事。另外一本是我和两个藏族朋友章忠云和扎西尼玛合写的,叫《卡瓦格博圣境图志》,是用地图的方式去研究这座山周边的四个村子所信仰的神山群,而且把它们跟整个喜马拉雅的神山体系相联系。这个研究的背景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通常在现代的文化当中把自然和人分开来看,包括保护自然这样一个概念,实际上也是基于人和自然是分离的这样的想法而提出来的。但是在那些真正跟自然生活在一起的群体,包括青藏高原的藏族和其他民族,不管是农民也好,牧民也好,他们的生活比我们要更加的融入到自然当中。从他们的观点看来,人和自然是无法完全分开的。那么他们采取什么办法去跟自然打交道呢?他们的方式就是在做自然的开发活动时自我约束。人是必须要做开发性活动的,你种田对不对?有的还打猎的,要伐木,要采集森林的资源,要利用森林的水源等等之类的,但是他们会去把开发性活动有一个划分,尽量的不要去打破生态平衡。我们研究时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云南德钦藏族村民对神山是划了一个内部和外部空间的,但是这种划分跟我们把人和自然分开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划分内外空间使用两种命名体系,在外部世界人居住的这一块,包括田地、房屋,还有人群的所有这些设施,这一块是外部世界,是以房子和土地来命名的。那么在内部世界,设有一条封山线,封山线以内的这些山、树、石头都用神圣的方式来命名,当地人创造了既相互连接,又有所隔离的两个空间,以此维持可持续的生活。那么像我们要把人与自然截然分开,其实是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去跟周围的野生世界发生关系,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绝大部分是被我们所控制的一个东西,跟藏民所说的自然又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这10多年的人类学调查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就制作了这样一个作品。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全球面临的人和自然的冲突是越来越剧烈,学者提出了很多的方法要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如果你是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情,很多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都是把事情越来越复杂化,用一种技术叠加在另外一种技术上,层层的叠加上去,实际上最后这个问题会变得无法解决。所以我想用这些影片也好,书也好,来说说另外一种观点。这些观点不是我的观点,是当地人的观点,他们是怎么看这个事情,当然也不是说当地人的观点都是对的。这中间有个非常有趣的东西,就是双方怎么相互理解,比如说像藏族人说的神山,拿出来用现在的话说是没有普世(科学)价值的,当代人是不相信这个东西的。那么当这些做环境保护的学者和当地人进行交流,怎么去寻找共同语言呢?藏地神山的空间划分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工作坊招募 | 去中心化与技术治理的迷思

本次工作坊并不是一次课程,而是围绕下文所述主题所进行的一次集体研习。组织方也会作为探索者(而不是教导者)参与进来。同时,我们更希望每位参与者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讲述者和彼此的引导者。2.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线上放映+对话|看不到完整的风景:山地影像三种

0:00-24:00观看方式:届时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或将以下地址复制至浏览器https://space.bilibili.com/386823859
2022年4月19日
其他

木兰游戏剧场招募|目光内外,三个邀约

木兰摄影小组魏景云作品;指导:曹雕等根据一份报告,今天在中国,来自农村的女性人口为2.4亿,占总人数的18%,在城乡差距的背景下,很多人因为家庭需要或经济压力到城市工作,这个群体的人数也已经超过了1亿。这些基层流动女性在经济、安全、教育权益、心理和身体健康、社会保障等方面,会遭遇许多复杂而交织的困难。在流动的过程中,婚育问题更使她们在人生中面临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抉择。在这个妇女节,因为前不久的一些新闻事件,我们认识到当下社会中妇女被损害的权益。在此语境下,由多方合作组织的展览“不止是目光”希望成为许多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展示木兰姐妹的生命故事和创作发声,同时也邀请许多关注女性互助与连接的艺术家和朋友们加入,来促成原本不会发生的相遇、对话、合作……本周末,展览由游戏剧场“木兰花的人生”和一场各界伙伴一同交流的茶话会拉开序幕:
2022年3月8日
其他

tm开物者 | 李丹:噪音去除

广东时代美术馆一楼旁厅广州市白云大道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三期,广州地铁2号线黄边站C出口
2022年3月4日
其他

展览预告 | 不止是目光

Organizers:广东时代美术馆社区实验室,扉美术馆,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刺纸Social
2022年3月3日
其他

tm展览 | 叱咤于街中

参展艺术家:44月报、陈大满、陈再炎、冯火、冯倩钰、副本制作、何辉、何赞、沙业亚、徐坦、许超、鲁毅+世界书店、阳江组合(陈再炎、孙庆麟、郑国谷)、曾青柏、郑国谷研究/策展小组:
2022年2月28日
其他

TACB展览 | 黄炳:耳屎

2018本次放映活动免费。请提前预约:https://www.videoart-at-midnight.de/119-wong-ping/
2022年2月22日
其他

芝麻开门!广州当代艺术自我组织的调研

高压俱乐部在小洲的实体空间,图片由高压俱乐部提供夹山改梁“刺纸”编辑部,图片由夹山改梁提供推荐阅读
2022年2月15日
其他

研究员招募 | 展览史研究项目“三个争议的场域”

由蔡影茜和于渺联合策划的“三个争议的场域-漫长的九十年代及其当世寓言”将于2022年9月-12月在时代艺术中心(柏林)举办首站展览,现就项目研究需要发起招募,征集生活或工作在泰国、柏林、伦敦、香港以及中国大陆各一名展览史研究者组成研究小组。For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tm活动|《登山物语》:朝圣、攀越与哀悼

Guangzhou活动报名:30元(包含“离岸之歌”展览门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场地限60人Admission:
2022年1月2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祝你萌虎年猫肥屋润大橘大利

扫码购买预售商品,1月19日统一发货馆猫实力代言
2022年1月14日
其他

tm生滚粥#16 | 谁的世纪?在冷战余温下聊聊离散、岛屿和船

中译:https://site.douban.com/106369/widget/articles/2040329/article/37011904/
2022年1月13日
其他

艺式浓缩 ArtXpresso | 身体与律动:众神之舞在古巴

Vol.4”是一系列调动感官的尝试。我们希望从音乐、身体、气味等日常体验中唤起参与者的记忆与感知,分享具体的人与家庭的生命经验,也为展览的跨域研究添上当代日常生活的注脚。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黑帐篷笔记|《欢墟》:对乌托邦的诚挚注目

《欢墟》预告片去年10月,“黑帐篷剧场”计划在美术馆多厅呈现了杨潇的作品《欢墟》,在现场放映及讨论前后,围绕影片拍摄的壮族对歌传统及其当代场景等议题,策划团队与创作者、相关研究者的对话一直在持续。我们特邀了两篇评论写作,并对讨论进行了汇编,作为“黑帐篷笔记”发表,希望与各方共同延展影像生产和放映活动所引发的思考、批评与行动。他称与自称反复转译,《欢墟》片名表面是具有悲愁双关义的壮语音译词,无形间已被深置于认同与政治的重重构建当中。「一篇影评」方少聪
2022年1月8日
其他

如何想象一种自由状态?| tm & tacb 2022项目预告

透过一批注视当代情感波纹及其历史涟漪的艺术创作和文献,展览摸索着“情感”的生产模式及其与个体的亲密交互,亦沉思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转向”。艺术创作与文献亦将在展览空间中彼此穿插交错,构成多重互文。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tm传送门#11|编织、计算与女性的纠缠史

义乌和诸暨袜子厂的纺织女工、二战后美国的女性计算机操作员、影响计算机历史的重要女性以及今天的女性科技从业者,这些不同的群体在编织和计算的历史上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在讨论编织、计算和女性的纠缠史中可能得到什么新的启发?最新一期传送门我们和“计算编委会小组”其中的两位成员子杰和周蓬岸,围绕小组今年的作品《点_字_布》一起聊了聊这些话题。此外,本期话题也延伸到了技术历史中的西方中心论、包豪斯织造车间的性别分工、义乌和诸暨的袜子厂中女性和少数民族作为劳动主体等问题(计算编委会另一位成员温璧伊因为学业原因没办法参加录音,播客中转述了部分她以文字形式回复的内容)。请下拉至文末查阅播客中提及的部分文本、人物和机器。本期播客已经在喜马拉雅和苹果Podcast上线,可以搜索“广东时代美术馆”或者“传送门”收听并关注我们!如果你使用RSS订阅器,欢迎复制本地址订阅我们:http://www.ximalaya.com/album/40292640.xml传送门
2021年12月30日
其他

艺式浓缩 ArtXpresso | 不合时宜的气味

元旦期间美术馆活动请详见文末从广东时代美术馆近期展览“离岸之歌”出发,跨越2021年末至2022年初的“艺式浓缩计划”是一系列调动感官的尝试。我们希望从音乐、身体、气味等日常体验中唤起参与者的记忆与感知,分享具体的人与家庭的生命经验,也为展览的跨域研究添上当代日常生活的注脚。我们相信,在整体流动的当代背景下尝试回应“离散”,也是指向有关个体身份、归属与心灵状态的讨论,而我们恰好缺乏谈论它的语言与空间。
2021年12月28日
其他

离岸魅影 | 烧掉自己的船,向海洋敞开

在中文世界有种种译名,创造一个名字,也是创造一种指认事物与经验的方式;但在给予名字前,我们是否可以在迟留中探求其意义确凿之前的多重故事,以及故事重塑感性和知识的可能。2022.1.1阿米尔·穆罕默德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离岸乐章 | 从孟加拉来的民谣、实验和嘻哈

创作的曲目,探索由纳兹鲁尔音乐、经典拉格(raga)音乐以及90年代丛林舞曲之间共享的音乐语言,该曲目混合了由埃纳耶特
2021年12月24日
其他

tm活动 | 我必远游,歌在旷野

min映后谈嘉宾:陈东楠(《旷野歌声》导演),张世民(小水井合唱团成员)主持:冯启迪(人类学者,社区实验室研究员)Q&AGuests:
2021年12月21日
其他

tm理想食堂·活动 | 克里奥尔的爆炒牛柳

🥬戴维絮絮叨叨,我跃跃欲试……秘鲁街头很流行一种叫Chicharrones的猪肉三明治。据说,Chicharrones是由利马最早的中餐厅之一的El
2021年12月19日
其他

tm艺式浓缩计划 ArtXpresso Vol.4 | 地与歌:离散族群的音乐

从广东时代美术馆近期展览“离岸之歌”出发,跨越2021年末至2022年初的“第四季艺式浓缩计划”是一系列调动感官的尝试。我们希望从音乐、身体、气味等日常体验中唤起参与者的记忆与感知,分享具体的人与家庭的生命经验,也为展览的跨域研究添上当代日常生活的注脚。我们相信,在整体流动的当代背景下尝试回应“离散”,也是指向有关个体身份、归属与心灵状态的讨论,而我们恰好缺乏谈论它的语言与空间。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tm有读招待所 | 不漏洞拉(从今以后),自由 Bat Lau Dung Laai (From Now on), Tự Do

“有读招待所”是广东时代美术馆公共项目部围绕当前展览打造的临时阅读分享空间,我们挑选了与当期展览主题相关的书籍、影像、桌游,也期待与更多伙伴在此发起活动,起于展览,更不止于展览。
2021年12月8日
其他

可能是本周末“靠天吃饭”的丰年庆市集中最艺术的摊位

本周末,一年一度的公益性生态农产品市集丰年庆再次于广州未来社举办。我们将在“丰年庆”摆摊!我们的摊位结合了艺术创作的展示和生态产品的售卖,希望带来艺术领域对于今年市集主题“靠天吃饭的丰收”的回应。我们邀请了四组创作与乡村有关的当代艺术家和乡村实践者,呈现有关中国乡土现场、农耕、生态的思考、表达、商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生产”。欢迎来现场体验作品或购买支持!此次项目由“熟荒地”策划平台组织,熟荒地由张涵露(广东时代美术馆社区实验室)和陆思培(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发起,围绕自身的好奇和困惑、邀请分享者和参与者就今天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实践展开跨学科讨论,关注具体的地点及实践的方法,由此搭建知识生产和实践创作的生态网络。👉丰年庆农墟集市👈🕑11月27日(周六)14:00-18:00🕙11月28日(周日)10:00-18:00📍未来社:广州天河·天寿路35号
2021年11月26日
其他

tm展览 | 离岸之歌

*展览和活动详细日程可能因实际安排有所变动,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广东时代美术馆”,以最新发布为准。
2021年11月23日
其他

活动回顾|珠三角的侗戏班:在山地与工业区之间

「在这里,鼓楼理应存在,似乎是无数个黔桂侗寨中公共空间的重叠,是一个重大的节日,然而这里确实是“世界工厂”珠三角工业区。
2021年11月11日
其他

laib yab, laib yab | ​与童末对话:虚构的“边疆”与复数的历史

你刚才谈到边疆作为一种想象的、虚构的时空,在你写的这些故事中,你混合了现实中具体存在族群的民族志和虚构的民族志,比如《拉乌霍流》中的“绿苗”
2021年10月26日
其他

laib yab, laib yab | 与黄静远对话:主动的肖像,“边缘”艺术家,不止一个艺术界

为更好的作品观看效果,我们建议复制链接在电脑上观看:https://www.timesmuseum.org/cn/program/laib-huang-jingyuan*
2021年10月20日
其他

laib yab, laib yab | 与沈莘通信:对彼此的凝视,亲密性的翻译,及语言的可能

为更好的作品观看效果,我们建议复制链接在电脑上观看:https://www.timesmuseum.org/cn/program/laib-yab-shenxin
2021年10月6日
其他

laib yab, laib yab | 王音访谈:采风,写生,边疆题材与“不断的告别”

对,形状有非常细微的感受。(走去绘画)我还是注重画面里的可读性。比如说我们中国画里头,通过看一个山水,可以从局部看,可以从整体看,绘画也可以从每个细节,每个局部处理上来体会,从形状上来感受。张涵露
2021年10月3日
其他

laib yab, laib yab | 四个案例研究,关于艺术家与文化他者

yab”项目结合了线上和线下的形式,跨越美术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在不同创作脉络、不同声音之间建立对话关系。“广东时代美术馆”的微信公众号将于10月陆续发布“laib
2021年10月2日
其他

tm活动 | 山水之间,赶一场影像歌墟

《秋田》等电影的后期工作。其个人作品《动物园》、《霹雳香蕉》、《榴莲榴莲》等作品曾在巴黎、图尔、夏威夷、华盛顿、釜山、德里、台北、北京、上海、西宁、南京等国内外影展竞赛或展映。Yang
2021年9月26日
其他

tm表演 | “进到群里来唱戏” 金利和谐侗戏班十一演出 侗族大歌 琵琶歌 侗戏

广西三江县人吴顺荣石光成石培对石锦荣石老凡陆培寅王广年贵州从江县人罗老胜石锦花孟建英石忠庆石癸满贵州黎平县人兰长明石远忠吴玉英陆进益石培团伍进明陆秋云陆力香陆万成吴堂英
2021年9月23日
其他

tm展览 | 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

——从不扔东西的人”(时代美术馆,广州,2017年)、“影像珠三角”(英国电影学会BFI,伦敦,2016年)、“土尾世界——抵抗之转喻和中华国家想象”(Para
2021年9月15日
其他

TACB展览 | 远方,大海在歌唱

中国劳工对于巴拿马运河的建造——一项彻底改变跨大西洋海路运输的庞大工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工人同时也促进了贝里斯伐木业的发展,并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主导成立、干预拉美内政的“联合水果公司”
2021年9月13日
其他

工作坊回顾 | 《刺纸》编辑部和盤絲洞在黔东南

「贵州山地的村寨和珠三角的城市之间,通过持续流动的身体、资本、劳动力、文化传统联系起来。我们将艺术家工作坊视为交流和相互激发的渠道,也希望与更多实践者交换方法和想象力,在不同的地理和议题中促进理念和创造力的联结。」社区实验室
2021年7月7日
其他

tm展览 | 无用之用:三角洲行动#4 之 建筑在行动

有鉴于此,我们诚邀来自法国、日本和广州本地的三组建筑师——他们都曾在珠三角有所实践,共同发起一个相关的设计项目,一个进行中的展览,最终激发新的交流方式、对话行为和建立社会文化群体。
2021年7月5日
其他

TACB在线放映 | “潜力——浴火重生”

即使是在灾难和危机之中,也许仍然潜藏着一个新开始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去思考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们能否将那些看似简单和平常的事物置于关注的中心?我们如何才能细致地观察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如何才能开辟多声部的、文明的可能性空间,开辟测试、实验以及共存共栖新形式的空间?——策展人语时代艺术中心(柏林)于2021年6月25日周五开放展览“畏无所畏”的第三篇章“潜力——浴火重生”。请柏林的观众提前在官网预约看展时间段,且遵守当前的健康与安全措施,期待各位的光临。预约
2021年6月25日
其他

TACB展览 | “畏无所畏”之“第三篇章:潜力——浴火重生”即将开幕

即使是在灾难和危机之中,也许仍然潜藏着一个新开始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去思考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们能否将那些看似简单和平常的事物置于关注的中心?我们如何才能细致地观察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如何才能开辟多声部的、文明的可能性空间,开辟测试、实验以及共存共栖新形式的空间?——策展人语时代艺术中心(柏林)将于2021年6月25日周五开放展览“畏无所畏”的第三篇章“潜力——浴火重生”。请柏林的观众提前在官网预约看展时间段,且遵守当前的健康与安全措施,期待各位的光临。预约https://www.timesartcenter.org/visit-us/开幕2021年6月25日12:00-19:00,柏林时间在线出版物
2021年6月23日
其他

TACB展览 | “畏无所畏”之“第二篇章:恐惧——惊惧时刻”

《恐惧——惊惧时刻》使我们陷入僵局,无法尖叫。我们的心跳动着,似乎破裂,思绪停止。只能尽可能越跑越快。——策展人语正在时代艺术中心(柏林)进行的展览“畏无所畏”之“第二篇章:恐惧——惊惧时刻”已经开幕,目前开放现场观展,请访问TACB的官网预约并遵守防疫指南。https://www.timesartcenter.org/visit-us/
2021年5月26日
其他

TACB在线放映 | “恐惧——惊惧时刻”

《恐惧——惊惧时刻》使我们陷入僵局,无法尖叫。我们的心跳动着,似乎破裂,思绪停止。只能尽可能越跑越快。——策展人语正在时代艺术中心(柏林)进行的展览“畏无所畏”之“第二篇章:恐惧——惊惧时刻”于柏林当地时间5月12日线上开幕,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线上公映。
2021年5月13日
其他

TACB在线放映 | “不确定性——在颠簸中前行”

正在时代艺术中心(柏林)进行的展览“畏无所畏”之"第一篇章:不确定性——在颠簸中前行"将进行为期一周的线上公映,其中将展示九部录像作品。
2021年5月3日
其他

传送门x南洋放送局:仿生货币、病毒认同与区块链潜力,对话李紫彤

本期播客已经在喜马拉雅和苹果Podcast上线,可以搜索“广东时代美术馆”或者“传送门”收听并关注我们!如果你使用RSS订阅器,欢迎复制本地址订阅我们:
2021年4月30日
其他

我的未来不是梦,是粽

除了未来粽,还有其他丰富产品等您来选购,现场购买有折扣优惠,还有小礼品送。
2021年4月29日
其他

提个问题:看展览拍照还是不拍照?

我们希望与多元化的观众共同成长,希望与更多观众互相了解并且提供丰富的感受——5月5日,邀请你来参加“逛展览不拍照和专门拍照日”。
2021年4月27日
其他

报名艺式浓缩 | 吟光:非人类视野中的科幻/艺术想象

对于关注历史和档案的“负空间”以及“批判性虚构”的林从欣来说,也许科幻和失落的历史一样,都指向着“第一百零一种未来”。(吴岩:“一旦看过100个未来,当你遇到第101个未来时,就不会感觉突兀”。)
2021年4月26日
其他

不只“六人”,从劳工移民的漂泊和离散说起 | 艺式浓缩计划Vol.3 #001

Act”(排华法案),但历史名词背后,那些不被识别和隐去的个体,如泰坦尼克号上的六位中国幸存者的经历,也许你并不熟悉。他们为什么出走?他们有没有回来?如果历史重演,他们又会作出何种抉择……
2021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