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征集100份“地胆菜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低地GROUNDED Author grounder





我们所遭遇的疫症不如期望般迅速退潮,相反,未知尽头的持续令我们陷入局促与不安中,不得不体验紧急状态下的时唔同往日意思为“今非昔比”)。成熟的种植技术和发达的交通运输早已宠坏了我们,以至于无法吃上新鲜蔬菜时,我们才反应过来诉诸自救。

“地胆菜单”正是源于此次疫症下的自救行动。那些平日里在外探索美食、累积必吃清单的识食“地胆”(粤语,广东人爱称熟悉街头巷尾美食的人为“地胆”)在特殊时期不得不转移阵“地”——在自家厨房试图炮制通过所有自救手段获得的食材。于是,这种情况下生成的菜单变成了特殊状态下供应的替代性菜单,成为了承载着具体生存状态的在场见证者。为此,我们邀请了身边经历过封控或隔离的朋友一同来填写了这份关于疫情的“地胆菜单”。伴随着这些具体而微的菜单,我们进入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当中。
当疫症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回归到对日常的、落地的思考,正如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提及的那样,“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什中所蕴含的经济和意识形态只有在发生革命危机的时刻才能提高到政治意识的水平”。在他的指引之下,即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遮蔽了“经济现实、现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和革命的政治意识”,因而“导致了日常生活内含的更深刻、更高级的本质隐蔽起来”,当多层次的日常实践被置于新的坐标系中观察时(这个坐标系由特殊状态所对应的空间、环境、社会系统及日常万物的力量构成,用于挖掘个体经验和这些因子互动生产出的强大生命力),我们似乎能获得更具体的关于日常生活的指示——去多角度地、联系性地展开自己和他人在近乎停滞时间里的日常生活

因此,我们诚邀各位分享疫情期间的生命故事,用食物来勾连对日常的观察和思考。


本次公开征集的内容将用于「低地GROUNDED」小组的作品创作中,该作品将于7月16日在南方收藏家联合会主办的同名展览「地胆菜单」中展出。
为答谢大家,我们将为每一位参与者送出一份独一无二的“菜单”(共创者证书),以及一套展览视觉周边。

欢迎各位地胆踊跃投稿!





/ 地胆故事 /

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看到了有些博主尝试水培植物,加上在那段时间葱这类消耗品很少出现在团购清单里,价格也很贵。于是我就把根茎留下来自己尝试水培。要种菜就得有容器,为了矿泉水瓶,我厚着脸皮抢了几瓶矿泉水。我们小区不鼓励出门,物资都是志愿者在送,矿泉水属于非必需品,我就下了单自己到小区门口扛回来。对于不喜欢浪费的我而言,水培植物可以说是物尽其用,只要带根茎的都能尝试水培。而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水培植物也让我知道哪些东西是必要的。

刚开始看到大家恐慌性囤物的时候我也跟风购买过,后来家里没有什么吃的了,就要想办法喂饱自己,这时候会更加注重资源的充分利用。之前我会因为选择太多而变得选择困难,没事儿也喜欢瞎买东西,目前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这些小问题,毕竟人活下来需要的无非就是水和食物。

种植本身对我来说很像是一个疗愈自己的过程,植物吸收了阳光,很快就会送你一片绿,这种培养和收获的过程给我的反馈,缓解了我隔离在家的焦虑和忧郁。把这些必需品种下,然后冰箱里囤点肉,就没啥恐慌了,“看,我们还有葱,炸点葱油拌个面吧!”


/ 地胆故事 /

在疫情封控之前,我似乎从来没考虑过要学做菜,也真的没有做过菜。因为从小到大父母都让我好好学习,没让我动手学过做菜,之后在上学,工作的时候也因为有饭堂,有外卖等等的手段而一直没有接触过做菜。直到封控,堂食和外卖都没有了的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需要学习做菜,因为这已经变成了一种生存的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我改变了很多,包括对于生活的认知,甚至改变了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我变得珍惜跟朋友们在一起分享美食的时间,珍惜食物所带来的感动和做菜的满足感。在某天深夜,我看到小红书的用户分享生煎包制作的视频,于是突发奇想深夜起来剁肉、揉面,自己完成了生煎包,忙活了一个晚上,在凌晨5点的时候,我吃上了自己亲手做的生煎包,就跟在上海街头吃到的一模一样,那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看着新鲜的食物变成一道菜,看到生活鲜活的一面,比起之前组织一场“高大上”活动,加了一圈微信,之后不再密切的联系;邀请一些更加亲近的朋友,一起烧一桌美味佳肴,这样的能力对我来说似乎是更“有价值的”。

/ 地胆故事 /
因为深圳静默时期还是可以去小区门口拿外卖买的菜,所以倒是没有因为隔离不能吃什么…就是一直是自己在做饭,最常吃的是焖饭!板栗香肠焖饭(其实是蒸饭,因为当时由于学校政策无法回宿舍拿放在宿舍里的电饭煲,快递那个时候也收不到,买的东西都退回了…只能用一个电炒锅蒸饭吃)。其实当时还是很不方便的,当时的疫情对我的最大阻碍不是小区静默不能出去,是学校不能进去…有很多东西,衣服/炊具等等都在学校,所以当时真的好不容易!每天做饭只有一个炒锅,如果要吃炒菜,就需要先蒸好饭,盖住免得凉了,再做菜

/ 地胆故事 /
2022年新年前的时候,我在东莞的酒店隔离了14天,在去之前我往包里塞了包软糖,想着说不定会想吃,没想到是最正确的决定。隔离餐很不合我的胃口,总是吃没两口就觉得反胃,加上关久了,抑郁症让我很不舒服。靠着那包软糖,每天自我奖励式的三餐吃一个,恭喜自己又捱过几个小时。没有那包软糖大概熬不过那周。隔离结束后到现在就再吃过一次软糖,但觉得全都是香精的味道,那种安抚式的甜度和香气消失了。

/ 地胆故事 /
豆豉鲮鱼炒油麦菜说实话不是一道多特别的菜,它不至于要到外面餐馆专门点来吃,甚至翻炒过程中鲮鱼破碎导致的卖相已决定它停留在家常小菜的档次。这道菜的特别之处正在于此,做这道菜不需要保证罐头鲮鱼完好无损,更多时候用的是边角料,来自上一餐将一罐罐头鲮鱼作为方便菜吃剩下的一些鱼块、豆豉、酱汁。以往在家里吃这道菜的时候我只是感觉到好吃,鱼肉和油脂的香味浸润到油麦菜却不会感觉到腻反而很开胃。但这次师姐从冰箱里拿出保鲜袋封好豆豉鲮鱼来炒无意中抢购回来的油麦菜时,我却发现可能这道菜是一个起源于节约食物的发明——为了不浪费食物而把个头较小的鲮鱼做成了罐头,为了不浪费食物将罐头鲮鱼残渣保留下来炒油麦菜

/ 地胆故事 /
我在硕士之前是完全不知道螺蛳粉这个东西。本科的时候有同学会去叫外卖,问我要不要吃,然后我说不要,因为我觉得会很臭。但是硕士之后,我有个广西舍友,他老是吃螺蛳粉,我就经常跟他吃奉贤那边的螺蛳粉。虽然有点不干不净,但是能想到当时我跟他在奉贤的那种生活,一边吃螺蛳粉一边看剧,吃完之后就昏昏沉沉的,很想睡觉,然后睡醒了再去一起上课至于说(封控期间)怎么改善的话,可能自己比较懒吧,虽然想吃螺蛳粉,但不会主动去追求。但是我舍友有一个重庆人,他很喜欢吃辣的东西,所以他主动去买螺蛳粉,我们舍友几个人一。边隔离一边享受这些东西,大概煮了有三四次吧。然后每次吃了很快乐,很爽。解封之后呢,就回到家里面,但是也没有主动去吃螺蛳粉,很吊诡的是,我家附近就有一个螺蛳粉总店,我都没有去吃所以,与其说喜欢吃螺蛳粉这个东西,不如说喜欢跟一些特别的人吃螺蛳粉的时候那种状态,那种氛围。

/ 地胆故事 /
四月的时候,广州有过一次短暂的疫情。当时我和我的家人被封在了城中村14天。因为城中村密集度高,所以有预感疫情会区域性蔓延,所以提前让我妈去买菜囤货。果然第二天一早醒来就被封了,我记得当时属于管控区后转为封控区。广州这边相对人性化,村里每天有固定的点会有蔬菜饮食供应,甚至还会发放蔬菜。基于我跟家人住在一起,饮食这一块每天能吃到我妈做的菜就还好。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个租客自发邀请了这栋公寓的人组建了一个微信群,一共有28个人一起进群。有什么关于疫情所有的通知,我们都会在群里聊,以缓解大家被封控之后的焦虑与不安。我们这一小片区并没有疫情(城中村内会划分小区域进行再封控,以阻断疫情扩散的风险),只是离有疫情的区域相当近,风险不高。所以后来这28个人有的混熟了以后,会约在一起下楼做核酸,甚至会串门一起做饭吃,大家也会在群里分享每天做的菜。那段时间群里特别热闹。后来我家里有一些八宝茶就想着分享给大家,我就在群里说,八宝茶放在2楼的消防栓上,喜欢的可以自己去拿来喝,给自己和大家找点事做。后来大家相继都想着分享一些食物和饮料,我们就在群里商量在4楼电梯口放个分享桌,大家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食物以作交换,来分享快乐。我记得当时有方便面,饼干,汽水,糖还有各种零食等等,甚至还有茶。那个时候大家每天不能出去上班,就只能在家捣鼓吃什么,喝什么,一起分享,一起"制造快乐"。后来疫情结束,出租屋内很多人都成了朋友。14天说不长也不短。但是一旦封控就打乱了每一个人日常生活和计划,人的内心和精神也会变得很敏感和脆弱。虽然大家无法改变什么,只能说痛苦一天也是过,开心一天也是过。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真是说到中国人的心眼里去了,食物是搭建一个人记忆的桥梁。大家以物换物、以物交友、以物为乐,用分享、交流、互助的方式来度过疫情的时间也未尝不可。这14天回过头来,也算是一段有意义的回忆。


/ 地胆故事 /
有一道卤肉印象深刻,因为疫情一开始就辞职了,然后回家呆了近2个月(毕业后在家呆最久的时间),基本承包了做晚餐的任务,有一道卤肉因为耐放,分量大,还会就着卤料汤底继续加东西进去,几乎一个月都会有它出现在餐桌上。很有地方风味,但是很少会碰。

/ 地胆故事 /
身为一个广州人,爱上椰子鸡这种清淡饮食竟然是在上海这座城市。我和我宿友都是广州外派到上海工作的,因为不需要到办公室上班,经常会在家里做饭。但让作为广东人的我们最无奈的是上海的鸡没有鸡味,就是那种刚刚从地里抓起来就宰掉放进清汤里面打边炉的新鲜鸡的味道。我和我爸妈吐槽这件事情,没想到他们马上给我顺丰了两只鸡来上海!收到鸡的当天,我们就买好做椰子鸡的配料,当吃到第一口鸡肉时,我们两个人都感动到流泪,那是我至今吃到最好吃的一次椰子鸡。因为上海疫情,我和我宿友已经快半年没见了。很想念和她一起在那个小房间里面,捣鼓着椰子肉、涮着鸡肉、看着我们喜欢的综艺的日子。椰子鸡确实很好吃,但比起椰子鸡本身,我更怀念的是和朋友挤在那个几坪的客厅吃饭的感觉,大抵美食总是扮演着回忆引路人的角色

/ 地胆故事 /
好几次听说封城的消息,我们就赶紧去超市买菜,不像以前去超市轻轻松松随便逛逛的状态,而是像全力运算的机器一样,看到菜就开始计算它们与其他菜搭配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多的菜优先购买,过程跟做题找最优解一样。我们居家隔离那一段时间里,不得不每天吃饭,于是每顿吃什么菜、做什么菜都成为了一大的困扰。一两个星期后,我们把能做的菜变着法做完了后进入了无菜可做阶段,很是头疼。后来,我们想到了定菜系、定主题来解决,于是今天粤菜明天泰国菜后天火烧云菜系等等,反正边做边学这些没接触过的菜色才顺利地挨过去


/ 地胆故事 /
2020第一波疫情到来的时候,我是有点恐慌的,担心楼下的小型菜肉市场会不会突然就断供了,于是我每次出去购买物资时都会买超过三天的量。尽管买的时候都会提前安排好,每天吃什么每顿吃什么,但计划总是过于理想的,所以还是常常会遇到囤货吃不完的情况。于是家里囤的保质期越长的食物,反而越容易变成过期食品。印象最深刻的是包装螺蛳粉,总是在过期前一天我才会关注到它。可是最近买新鲜菜不吃可能又浪费了怎么办呢?本来就喜欢下厨的我当然都不想浪费食物,就这样我“发明”了一种烹饪方法“万能芝士焗”,原理都一样但可以做出很多道菜。万能芝士焗除了芝士还需要库存螺蛳粉一包配上新鲜食材,例如瘦肉丁、玉米粒、萝卜丁这些。首先将用白开水螺蛳粉煮软,沥干水后稍微用一些调料和配料一起翻炒几分钟,装进盘子里铺上芝士再放进烤箱焗十五分钟就好了。现在回想起来,这都什么搭配啊,可是当时觉得味道还不赖。后来疫情波动但没有在经历足不出户的时候,可是囤货成为了我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总会觉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其实,囤货是一种好习惯吗?还是一种病呢?


/ 地胆故事 /
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大都市没想到也会有停摆的这一天,防疫期间的不确定性太多了,政策变动得很快,一天一个样,几乎看不到尽头,一开始说的是只封4天,因此我们也只囤了4天的粮食,其乐融融的过了4天之后,事态却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封控一再延长,人被关在了家里,却又买不到吃的,那种心情真的很焦灼封控期间能得到的蔬菜包里常有的几种蔬菜是西葫芦、萝卜、胡萝卜以及上海青。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变着各种花样把这些菜都做过了好多遍,以至于到后期看到这些蔬菜都会不自觉的产生生理上的不舒适,似乎这些食物就象征着无休止的封控,但同时,看着这些蔬菜逐渐腐败的时候也会感到内疚,因为这些都是得来不易的食物啊,竟然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这种感情十分复杂,因为根本无法想象的是在这个年代、在上海居然还会挨饿,食不果腹。在这段时间里,我甚至看到了小区里的大姨大妈们在绿化带中挖荠菜和婆婆丁吃,我为她们的机敏和对食材的熟悉度感到佩服,但同时也为此感到无奈。

/ 你的故事 /



请「扫码」或「点击查看原文」参与征集



/ 项目支持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东时代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