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线上放映+对话|看不到完整的风景:山地影像三种

社区实验室 广东时代美术馆 2023-12-17

当特提斯海向西退却,留下残响》


黑帐篷剧场 线上放映+对话
看不到完整的风景
山地影像三种:陈萧伊、余果、万青

万青,《看不到完整的风景》,2021,27’57’’
Wan Qing, Can't See a Complete View

陈萧伊,《当特提斯海向西退却,留下残响》,2022,24’52’’,声音:白水
Chen Xiaoyi, When Tethys Sea retreats westward, leaving the reverberation, Sound: Baishui

余果,《碛石与危石——羊角镇的地表现实》,2019,47’20’’
Yu Guo, Rock and Cliff: The Geological Surface of Horn Town

 在线放映 
2022年4月23日 周六 0:00-24:00
观看方式:届时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或将以下地址复制至浏览器
https://space.bilibili.com/386823859 
*建议用较大的屏幕观看录像作品

 对话 
2022年4月23日 周六 15:00
嘉宾:余果,陈萧伊,万青
主持:张涵露,张子木
参与方式:腾讯会议

复制以下地址至浏览器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DWlu8ixxIH4V

或打开腾讯会议APP输入会议号码:

535-760-798



《看不到完整的风景》


三部艺术家短片都聚焦武陵至横断的西部山地,并且探索相应的影像语言和在地行动方式来进入山地的时空,呈现复杂的地质景观与多元人类活动的交织。万青《看不到完整的风景》是对丘陵地区地形在城市化改造运动中的身体勘探,她提出“共时影像”这个概念,观众与摄像机共同经历了一些攀爬和相遇。余果在《碛石与危石——羊角镇的地表现实》中解构了发生在地质表面的人类活动,通过影像技术——放大、俯视、拆解——观察一个西南古镇从山坡迁移到平地和生成媒介叙事的过程。陈萧伊近年来的一组新创作对横断山脉进行“影像扫描”,在《当特提斯海向西退却,留下残响》中,视角进一步升高,甚至来到了宇宙中,以濒临遗失的语言和传说追踪隐没在人类世之中的山地的灵性。


碛石与危石——羊角镇的地表现实


关于作品&艺术家

《当特提斯海向西退却,留下残响》是以在高海拔山区所崇尚的白海螺作为线索。影像在定格镜头中切换,都与“风景”有关,而这些风景聚焦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废弃的矿区与山林。对应影像的文本和旁白,分别是一位尔苏族的老人在用他们即将消失的濒危语言,讲述古老的白海螺传说;另一部分改写自诺瓦里斯未完成的小说《Heinrich von Ofterdingen (1802)》,探讨由地下世界引发的感知与思考。在生命尺度的短暂性与土地恒久变迁的关系中,召唤一个远古的时空;就如同影像,虽拍摄于当下的矿区废墟、自然与山林,但所在文本的复调中,引起的想象是关于地层时间的堆栈。白海螺如同一个钥匙的存在,作为一种尺度对话之间的联结,是从现在到过去的一种时间推移,从山峰回到海洋,从人回到石头。

陈萧伊
199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于 2014 年获得伦敦艺术大学纯艺术摄影硕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于成都。她的作品基于摄影,并不局限在具体的媒介当中,通过生产图像的方式,关注于生命体的微妙感知,并不断挑战既定的逻辑、感知与想象来探讨存在本身的问题。她的作品曾获得中国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入选福布斯2017“30 UNDER30(Art)”亚洲榜单,并参与诸多国内外展览。


《看不到完整的风景》:从新城区的家里看不到完整的风景,我上附近寻找,直到遇见一位归途而来的老人…这部影像作品是万青在探讨“共时影像”(Synchronicity Film)的系列尝试之一,“共时性”(Synchronicity)受启发于荣格(Carl Gustav Jung),它是“天人合一”哲学及我所受训的占星学的基础原理,其伦理及语法同时体现在影像的拍摄—剪辑—放映全过程(对应商品的生产—加工—展销)。“共时影像”中的创作者不是导演,而是社会关系的参与者和时空关系的服务者。

万青
影像及星相工作者,现生活在广州和武陵山地区。


《碛石与危石——羊角镇的地表现实》:影片借用一种伪科教片的形式,通过喋喋不休地描述一些场景来展开叙事,而这些不同的描述方式在不断的相互撕扯间被编织在一起。余果通过对羊角镇的田野考察并邀请他人共同写作,用看似对地质地表的描述把羊角镇的历史与现实串联起来,探讨当下的土地政策,文化打造以及乡村建设有关的现实。


余果
1983年出生于四川通江,于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重庆。余果的创作涉及绘画、录像、写作等多种媒介。近期作品注重影像和文本间的相互编织,以及社会现实中可见与不可见的互相渗透。




黑帐篷剧场是一个围绕动态影像作品的策划项目,由社区实验室策展人张涵露和独立影像策划人张子木共同发起。这一项目命名灵感来源于藏区牧民的传统黑帐篷——由耗牛毛制成,是世代传袭中衍生出的高原生态居所,凝聚了牧人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生灵世界中所习得的空间秩序与栖息智慧。我们将动态影像的参与式观看与议题交叉的对话视作一种都市游牧的经验剧场,与来自不同母语、多元文化与生态关系的影像文本和影像创作者一起,共同理解、体验、排演,想象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多维度的世界构建,将美术馆内的黑盒子空间变成都市生境中的黑帐篷剧场。









因疫情防控需要,

美术馆目前临时闭馆中,

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