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冒芽日的伙伴应该已经获知芽痞们7月末会在广东时代美术馆落地“芽!亚档口”,如果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的话,那可以把这次征集视作我们的官宣。
tm理想食堂|2022-2023项目及主理人入选公布
“芽亚档口”将会把时代美术馆的夹层设计为阅读空间,挑选与生态主义、亚际食物和植物性饮食相关的书籍和出版物,供来访者阅读、讨论。同时,阅读空间的墙体将会被设计为一块展览空间,我们将以家庭摄影的媒介,呈现亚洲各地的人们如何在一日三餐的日常实践里烹煮和品尝植物性的饮食。这个家庭摄影展的内容,来自可持续冒芽日的读者朋友们日常所拍摄的餐桌照片。 【线下展出部分】于7月10日24点截止,您投稿内容可能会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理想食堂”展出,10日之后的投稿,我们将以【线上展览】的形式统一呈现。内容:你自家烹饪的亚洲风味素食 图片+文字(不限内容与形式,文字长度没有要求,仅是菜谱也可以)方式:发送图片及文字至buddingday@sina.com,邮件主题《素食投稿+你希望出现的名字+地理位置》注意:投稿即视作同意授权可持续冒芽日在芽!亚档口空间布置中公开使用投稿内容(非商用)“家庭摄影”意指每个人通过手机乃至摄像机所记录下的日常照片,我们以“家庭摄影”命名,既为凸显“摄影”这一已然民主化的视觉媒介如何赋予使得更多的人抒发情志、留存历史、刻录私人生活的权力,也强调“家庭”概念是多元的:不论是独居还是合租,不论是结婚还是同居,只要与“家人”在一起,就是在“家”里进餐。“家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家人”可以与血缘有关,更可能在血缘之外。通过一张张家庭摄影,通过照片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亚洲风味素食餐桌,我们可以看到活生生的饮食实践背后活泼、混溶的亚洲素食文化。对于一个普通人最为日常的三餐而言,吃素要怎么吃?这些亚洲素食家庭摄影,能够最直观地呈现养成素食习惯的过程和日常素食烹饪的快捷撇步。我们还将提炼自家烹煮素食时营养搭配的方法论穿插其中,以活生生的餐桌现场和生命故事,超越流行于公众话语对植物性饮食的负面想象,即一种遥不可及或危及健康的异类生活方式。竹内好说,”方法是主体形成的过程“。如何将亚洲素食”作为方法“,透过挖掘亚洲本土的饮食资源和当代实践,以跨地域的亚际连结,重新思考食物体系、建立一种新的食物生态呢?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微型策展,以亚洲菜作为方法与反方法,反思西方资本主义所形塑的全球化的食物体系,包括工业化的农业,不可平等的种植、蓄养和劳动关系,还有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以亚际的视角,则强调亚洲内部的异质多音,重视那些边缘的、被压抑的饮食实践,并在跨界的融合中开创新变。同时也对亚洲素食本身进行反思,过滤其中帝国介质与殖民遗存。我们的希望是立足于亚洲的素食传统和可持续饮食实践,超越当代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素食话语的局限和束缚——吃素不必吃牛油果沙拉、燕麦奶,麻辣烫、东北拌菜、豆浆、黑芝麻糊也不错!“芽!亚档口”期待全球各地的芽痞们,一起来分享自己的亚洲风味素食餐桌。炖豆角是一门耐心的活,小的时候不知道,总是催妈妈赶紧把这道菜端上来,直到自己做这道菜,才发现半个小时都不能让土豆软糯成记忆里的口感,原来小时候看起来那么家常的菜,都要耗尽母亲那么多心血,这是长大才懂得的事。离开东北,发现其他地域的豆角品类并没有那么多,大家也不叫它豆角,把它叫做有些西洋风的名字——四季豆,而儿时吃的那些“豇豆宽”、“长条子”、“云豆角”更是根本在超市里看不到。小时候还是杂食者,最爱吃这道菜配的五花肉,当时就在好奇:豆角里炖的五花肉怎么那么香。后来和芽痞们讨论过后才意识到,香的其实并不一定是肉本身,而是炖豆角时佐的八角、大料和一系列调味。于是这也成为了我特别喜欢做的一道素菜,给豆角剃丝、给土豆削皮的时候就是在静心,切记要添水不能糊锅,最后出锅的时候香气扑面,会想起在农村用铁锅炒菜的画面,吃的时候想起好久不见的故乡,想起豆角们的东北名字,想起回家路上馋的那一口热乎乎的饭,不知是食物的本味还是记忆的口感。ruifen-“za3”紫菜(“”部分为方言注音)-广东
在我的记忆当中,紫菜是一样闽南沿海家庭常备的干货食材。在闽南各地的美食当中,紫菜的做法除了常见的作为汤头配菜以外,也作为炸紫菜、紫菜丸子等小食的主料跃逸其中。小时候我和妹妹总会偷吃还未能下锅,妈妈拿出的准备做汤的紫菜,也是后来才知道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直接食用未经烹饪的紫菜干货。一般来说,做汤的紫菜会先过一下热油锅,我们方言叫“re5 zêg8 ê7”动词跟拖地的“拖”使用的是同一个动词,这样一个看妈妈重复了上百千次的简单动作,到我自己做起来的时候,想要模仿妈妈那一份灵动的熟练动作,而我第一次尝试的时候却显得十分笨拙。这一道很简单的紫菜加工的小食,紫菜是我素食之后了解到很重要的补充微量元素和b12的补充来源,这样一道简简单单的小吃,既美味又营养。配粥吃,直接吃都很好吃。焖面的做法是本用语音跟我讲的,我第二天就凭借着记忆做了一道。去年吃过他做的豆角焖面,好吃,而且是很不同于华南的烹法,感觉得到是来自东北的特别风味。以前有一种不知何来的印象,可能是春晚,觉得东北是代表某种正宗的“中国性”的地方。直到最近读到比较文学学者谢琼对“关外”等东北的旧日称呼的历史梳理,才惊觉其实东北在过去可一直是“边地”呢(不只是地理意义上)!——这也就是说,在今日,东北文化其实已然深深重构了”中国”的样貌。焖面,我的做法有一些变化,主要在调料上,我用的是手头有的酱:黄味噌和闽南酱油,有时候还会放豆腐乳。这样的异域混杂是我餐桌的常态。就如我所生活的福建泉州,深受海洋贸易历史的形塑,地道的本地菜肴也常有中东和南洋风味在中。在焖面中,我还加了姜黄和黑胡椒,既是因为知道姜黄能抗炎,也是喜欢姜黄味道之故:新买了一款闽南本地农场的姜黄,和以往买的相比,味道温和很多,不会有呛嘴的怪味。粉末的黄色也黄得令人心情明艳,所以愿意多放一些。姜黄是泉州卤食常用的香料,据说这也是受到阿拉伯饮食的影响。姜黄焖面快手简单,滋味厚实。最后做出来色泽很好看,热气腾腾,丰足。锅里放进豆角、茄子、蘑菇、番茄之类菜蔬,任选,有蒜头的话加一些。
也可以买一块稍微不那么嫩的豆腐,或者把任意豆腐冷冻一晚成老豆腐,碾碎加进去一起炒干水分,吃起来像是肉末,也能保证蛋白质的摄入
撒姜黄粉、黑胡椒,挖一大勺味噌,然后炒。吃辣的话可以加辣椒面或辣酱
蔬菜炒出香味之后,加一些热水,让它焖煮一下
差不多的时候加生的面条进去一起焖煮,期间要一直加水防止烧焦,喜欢汤汁多的可以多加一些
可以加一些豆芽,自己发的豆芽保留有豆子的原粒,口感很好
等汁水差不多收干,尝味道之后,加适量的酱油拌匀,可以吃了
讲究的可以撒葱花、迷迭香、罗勒等任意香草。
小番茄用刀划破表皮,在开水中烫两分钟,捞出过凉水后剥皮。几颗话梅和冰糖放入水中煮沸,再把剥皮后的小番茄放入话梅水中煮一分钟,最后挤一些柠檬汁将番茄连汤汁一起盛入容器放入冰箱冰镇一晚就可以食用了。在大理生活时在餐厅吃到了冰镇话梅小番茄后非常喜爱,之后总自己做来吃,时隔半年后在最近气温升高的广州又再次制作,这次放入冷冻层冰冻一会儿后形成一些冰沙,只冷藏的话被汤汁浸泡一晚的番茄咬开会满口爆汁,冷冻过一会儿后番茄和内部的汁水又像在吃冰棒,与朋友们一起吃着觉得要比买来的冰棒更爽口健康,解暑中感受着夏季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