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坊回顾 | 《刺纸》编辑部和盤絲洞在黔东南

社区实验室 广东时代美术馆 2023-12-17

贵州山地的村寨和珠三角的城市之间,通过持续流动的身体、资本、劳动力、文化传统联系起来。
我们将艺术家工作坊视为交流和相互激发的渠道,也希望与更多实践者交换方法和想象力,在不同的地理和议题中促进理念和创造力的联结。




社区实验室 x 《刺纸》编辑部的工作坊在五月来到黔东南,也邀请了长期关注性别和女性身体及情感表达的盤絲洞同行。这次我们与两个本地的组织合作,分别是美德的云上粮仓和黎平的無名营造社。


云上粮仓位于贵州黔东南从江县高增乡的美德村,是一个主打深度游的民宿。近年来,黔东南少数民族村落大兴旅游,靠近从江高铁站就有最著名的肇兴侗寨景区。而曾经在广东打工的两位主理人传辉和凤英不希望资本主导的大规模旅游开发破坏村寨的文化和生态。他们的深度游直接结合本地食材、技艺、产品,做民宿是云上粮仓对外盈利的部分,另一方面,在公益性的儿童教育中,他们也注重侗族传统和本地智慧的传承。



美德宁静而自足,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人口流失的问题。村子里老人和小孩多,太阳不那么晒的时候她们聚在村子里的公共空间聊天。从路上的一些横幅看出,村民打工是“扶贫”的重要途径。村里一座鼓楼的外墙上还贴着佛山工厂的招工海报,传辉和凤英告诉我们,为了鼓励打工,政府会安排专门的大巴,还赠送行李箱、床上用品等,把村民接送到广东的工厂。


我们得知,跟着父母出外打工和留在村寨里的孩子的比例大概是3:7,周末课堂就由本村和附近的留寨儿童构成。从周五晚起,孩子们陆陆续续过来,他们的年龄跨度较大,从幼儿园到初二都有。来的以女生为主,后来我们知道,这是因为一些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所以男女生开始分开活动,女生就在云上粮仓学唱歌、上周末课堂,男生据说聚在一起打篮球或斗牛摔跤。



周五晚是第一个工作坊,由《刺纸》的逸飞带领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做“豆本”手工书。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做了一本又一本,停不下来。第二天,我们还在场地发现一本写着“个(各)位老师辛苦了”的小书。更晚一些时,年纪大一点的女孩们从其中一个人的生日派对回来了,歌师吴胜老师——也是云上的大厨——带着她们习歌。歌是侗族文化的灵魂,一起唱歌既是日常的,也是精神性的活动,更是社区凝聚和年轻人交往的纽带。



周六,各个年纪的孩子都聚起来了。早上,我做了一个介绍世界范围内艺术历史和美术馆的小课堂。受到昨晚的歌声触动,我将侗歌和琵琶与诸如帕特农神庙、莫奈、弗里达等艺术成就并置,希望提示她们自己也是丰富而动人的艺术表达的主体。《刺纸》的飞鸿和逸飞在非常简单的对木刻材料的介绍后,就开始分发工具,所有人上手就刻。




有人为“云上”设计了logo,有人刻了一个“爱”字。很多女孩子刻了她们偶像的名字,用艺术创作来“追粉”。后来,有人发现木刻可以直接印在T恤上,把偶像和朋友的名字留在了自己身上。



下午是盤絲洞的左牵羊主持的布娃娃工作坊“身体的历史”,工作坊邀请孩子们制作一个布娃娃当作送给在场一位朋友的礼物。女孩们排队挑选布料时的彼此谦让使我们印象深刻。大家先在白步上绘图,再用花布缝出娃娃的皮肤,用棉花填作内塞,制作了可爱和搞笑的布娃娃。除此之外,她们也用布料设计出小包和头巾。



在布娃娃工作坊进行的同时,盤絲洞的另一个互动项目“眼泪的故事”也在进行着。女孩们可以在眼泪形状的卡片上匿名写下她们伤心的事。这个作品关注女性的处境和共同体构建,在这里,我们读到了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的悲伤之事,小猫小狗被车撞了,或者被同学背叛,一位说:“在爸妈打公(工)的时候,他们走了我哭了。”另一位留下了:“我的妈妈说,你要懂事,你要听话,妈妈才会回来陪你。”盤絲洞最终将这些眼泪制作成为一本小书。




云上粮仓的两位主理人从自身作为本村人、作为年轻父母的需求出发,结合了许多不同的实践和项目,除了儿童教育以外,他们也做村寨老照片的收集、种子博物馆、扎染染印,他们的侗歌队也参加过许多的演出。每一年,他们还会在珠三角地区组织打工侗人的演出晚会。我们在美德的最后一个晚上,传辉给我们放了他刚完成的一部拍摄侗歌传承的纪录片。




周日,我们从高山上的美德抵达黎平县城。专注于乡村实践的無名营造社的工作室位于黎平古老的翘街上。上一次拜访無名,“白毛”陈国栋介绍了工作室驻扎在黔东南的实践,他们有时候做一个项目要在一个村寨里住一年。無名对于黔东南的传统村落、建筑形式以及地方的设计智慧有深厚的见解和经验,也经常去周围村子里做田野考察。后来, 他们将工作室安置在县城一栋自己改建的老民居中,空间一楼是咖啡酒馆/活动空间(無名有物乡创实验所),二楼是建筑事务所(無名营造社),希望能同县城青年有更多的交流互动。


黎平工作坊参与者的木刻作品(GIF来自無名营造社)


在無名营造举办的木刻工作坊上出现了各个年龄和身份的参与者:住在翘街上做生意的家庭、平常给無名送快递的小哥,还有翘街一头一尾两个学校的学生,其中有正在读高三想考美院的两位女生,她们为自己刻了“金榜题名”。与此同时,盤絲洞的也收集着女性参与者的眼泪故事。


晚上,我们在空间前露天放映了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纪录片的叙述最终落这些在工厂打工的、“品味异类”的年轻人曾经都共有过的留守青少年经历其中也有几位杀马特正来自贵州。这使得这部片在这里、在我们这趟旅途中的放映中显得意味深长。



在無名营造社工作的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对于建筑与社区实践之间的可能性抱有很大的热情。無名告诉我们,翘街正在进行一轮规划更新,目标是发展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因此街坊和建筑都正在经历巨变,他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在这个过程中去记录,并且希望通过委托项目来推广他们的理念。


第二天,思囡、小鹿、李磊带我们拜访了他们曾经驻扎工作的黄岗侗寨,李磊和小鹿目前正在为村里的一位长者设计建造一座结合文化展示、酿酒和社区空间的房屋。



贵州山地的村寨和珠三角的城市之间,通过出外工作和学习的人们以及旅游的人们联系起来,这个过程中持续流动的身体、资本、劳动力、文化传统不常被看见,但是切实地塑造着流动轨迹两端的地方和人。这两个方向的流动——旅游大潮和打工选择——都为村寨带来经济收入,但多元文化、地方智慧和生态环境可能遭受破坏,未成年人留守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大的时代洪流中也有积极面对和思考这些问题的个体和团体在努力。


带着这样一种对现实的感知,社区实验室 x 《刺纸》编辑部 x 盤絲洞的游动工作坊希望继续与深耕于本地社区和社会实践的朋友合作,我们将艺术家工作坊视为交流和相互激发的渠道,也希望与更多实践者交换方法和想象力,在不同的地理和议题中促进理念和创造力的联结。



文 / 张涵露

图 / 除标注外由陈逸飞、欧飞鸿、张涵露、左牵羊提供


相关阅读:

無名青年|《刺纸》木刻工作坊 &《杀马特我爱你》电影放映活动回顾

凤英和传辉|为什么回侗寨做“深度游”



盤絲洞


盤絲洞在西游记中是一个吃男人的妖怪蜘蛛精的洞穴,蜘蛛精是一种不受世间期待的、具有力量和攻击力、让人恐惧和被异化的女性形象的隐喻。盤絲洞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女性之间的连结,探索每一个人特别是女性能被看见的合作方式。


《刺纸》


《刺纸》杂志诞生于2019年,每期封面由不同的朋友用版画印制,内页则用家庭打印完成,稿件征集和排版形式会因主题而改变。《刺纸》通过少量售卖来维持日常运转,做期刊是连结朋友的一个途径。《刺纸》工作坊希望将木刻+做刊物这套工作方法带到更广泛和多元的社区中。“无脑乱挥刀+认真打印”工作坊迄今为止已经到过多个城市,举办的场地包括艺术机构、社区站、独立书店、自组织空间等。在每次工作坊中,参与者将以3-4人为单位,组成临时协作小组,大家一起刻印木刻封面、打印内容,合作制作一本手工书。


「社区实验室」


「社区实验室」是广东时代美术馆的游牧结构,由张涵露主理,其致力于重新想象美术馆与植根于社区和社会现实的艺术实践之间的联系。我们与创作者、学者、行动者、各本地社群一起工作,发起事件、展览和出版,在社会关系中实验多样的艺术生产、生态和传播。






推 荐 阅 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