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ib yab, laib yab | 四个案例研究,关于艺术家与文化他者

社区实验室 广东时代美术馆 2023-12-17

设计与刺绣:陈嘉璐




“孩子们对她的回归充满热忱。可每当她让他们再唱一遍那首歌,让他们教她‘那个话’,孩子们却总是模仿她念着‘laib yab, laib yab(那个、那个)’,一哄而散,好像她提出了一个十分荒谬的请求。又一次,她成功地让和她亲近的一个女孩说出了几个词。她在笔记本上快速地记下了发音,然后她重复其中一个词的发音,问那女孩它的意思。那女孩似乎随意地朝着远处一指,她循着空中的轨迹望去:山?那女孩却摇摇头,指了指屋后的水塘。” 


在童末的短篇小说《拉乌霍流》中 ,一位语言人类学家在一个虚构的苗族部落中寻找失传的古苗文。当我们去到地理和文化的异域,面对陌生之地的复杂现实时所感到的热切、笨拙和顿愕,凝结在上文所引段落中的“laib yab, laib yab” (苗语“那个、那个”)中。“laib yab, laib yab”是说不清的指涉,在故事中同时是外来者对本地人和本地人对外来者的模仿,是相异的文化相遇的时刻。


“laib yab, laib yab”是一个专题策划,包含四个当代创作者的案例研究,讨论艺术家如何处身于中心-边缘的地理和文化关系中。从采风和写生的传统、绘画中的“边疆题材”,到后殖民讨论,再到人类学田野,以及现实中的多重艺术界,这个专题呈现艺术家创作的同时也与他们谈谈各自作品背后的长期思考。



艺术家:王音,沈莘,童末,黄静远

策划:张涵露

10月1日 至 10月24日





王音,《夏素狄》,2020,布面丙烯,90 x 60 cm,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画家王音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现代绘画历史上数次形式语言的突破和对媒介的自我革新都发生在“边疆题材”中。他的创作以绘画回应绘画史。与王音的对话谈及传统文化中的“采风”传统、40年代初现的边疆写生运动,以及艺术家自己经历的八、九十年代与当代艺术发展初期。一些历史画作成为汉语知识分子对于国族想象和中心-边缘关系的观念演变的视觉切片。王音的画作是此次专题项目的空间入口。


在艺术家沈莘的作品《细数祝福》(2014)中,她跟随自己的父亲,一位有成就的“边疆题材”国画家,去西藏采风。作品在家庭场景中记录下两代艺术家和两种人文教育传统和艺术实践的相遇与张力。沈莘两年后的虚构影像《据点》的背景设在一座欧洲的藏传佛教寺庙,而这件作品于她而言是“从批判凝视他者的方式到给他者更多的空间的一种努力”。与沈莘的通信讨论了作者同时作为不平等观看结构中的主体和对象的感受及思辨历程,以及沈莘对表现复杂性和亲密性的投入。


小说家童末认为,“边疆”这个历史概念需要更新过的理解,因为与地缘相关的权力结构是流动的,甚至具有虚构意味的。童末认为文学和人类学都是可以解构固化叙事的途径,甚至成为现实中的推力。短篇小说集《新大陆》(2020)触及战争与历史创伤、中国非汉语地区境遇、资本主义全球化、难民危机等大时代背景,以虚构回应虚构的文本同时结合了民族志、史诗神话、社会调研,刻画出个体生命经验和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的相互纠缠。在专题推送期间,童末将会在广州的书店中讲演和朗读自己的作品。


艺术家黄静远的《四城之约》(2019)跟踪了一位兰州唐卡高考班老师的日常和社交生活,作品聚焦西北地区的地方现实、多元文化交汇处的平行艺术界、当地艺术家的观念构建。在一个平凡个体身上,我们看到艺术表达的边缘-中心关系与文化地理的边缘-中心关系之间的交错角力。黄静远推动普通人的肖像和自画像,并将其置于社会化的背景中。在对话中,黄静远也将回顾自身的创作,从绘画、录像,到写作项目及社会参与式实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项目关注到异文化和少数族群,通过与四位创作者的深入交流,此次专题策划也意在从历史、思想、方法论和伦理上梳理艺术创作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与异文化建立创作上的关联。“laib yab, laib yab”项目结合了线上和线下的形式,跨越美术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在不同创作脉络、不同声音之间建立对话关系。




“广东时代美术馆”的微信公众号将于10月陆续发布“laib yab, laib yab”专题中与四位艺术家的对话,以及线上放映的链接。在线下,专题也将以下面几个部分展开:


展示 

王音

时代美术馆一楼人民公园,10月1日至24日


展映 

黄静远

沈莘

具体活动信息见后续推送


书店朗读及讲演 

童末

具体活动信息见后续推送




号外!

国庆期间,TM Cafe罐头蛋糕买一赠一!

丰富你的午后看展时光!




TACB展览:远方,大海在歌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