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想象一种自由状态?| tm & tacb 2022项目预告


那些我没能讲述的抵抗的浪漫,以及我拒绝描绘的爱的故事,对于我们应该如何用历史的目光思考至今仍悬而未决的问题、思考被学科规范所抹杀的生命,以及这些思考的意义提出了重要疑问。怎样去想象一种自由状态或讲述一个不可能的故事?

——赛蒂亚·哈特曼    

    


 正在展出 


展览:离岸之歌

One song is very much like another, and the boat is always from afar

2021.12.4-2022.1.30

👉 点击了解详情




*以下展览的准确日期及信息有可能于开幕前更新

请留意时代美术馆官方公布 



 即将展出 



【 群展 】

叱咤于街中

Tsk-Tsk in the Streets

2022.3.12-2022.5.15

研究/策展小组:李筱天、卢川、梁健华

1999年~2001年阳江世界书店、一美设计公司、凝碧轩画廊。阳江组工作室,2019年。图片由鲁毅、刘洋提供



20世纪90年代,广东沿海城市阳江正夹裹在新旧交替中,混乱与机会并存,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新秩序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剧烈改造。“阳江青年”和朋友们在当地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尝试自给自足,筹建设计公司、书店、画廊及工作室,Ta们流连于家宅、街道、工地和娱乐场所中,工作与生活,创作与娱乐的界限尽皆模糊。由此筑织了来往密切又具创造力的社群和空间,并以此为依托链接外界。 

 

与一贯认知不同,这些实践并未朝专业化方向转变,而是维持着游戏、游离的姿态,紧紧镶嵌在阳江街头生活中,在个体与公共之间游击,另辟蹊径去回应当时关于未来的期待。展览意在对90年代至千禧年初阳江及其周边的艺术实践和自组织进行研究性展示,以此对照日渐撕裂的今天,将Ta们拥抱社会现场的姿态及互助精神视为激发行动力的方法来考察,以期对共同处境有所感知,形成某种行动指南。  

 

“阳江青年研究项目”于2017年8月由黄边站发起,后与时代美术馆共同支持。 





【 群展 】

河流脉搏(暂定名) 

Pulses and Flows (working title)

2022.6.11-2022.8.7

策展人:格布、张涵露

资佰,《“我的Mekong”系列》,2008-2020

2011年摄于老挝东德岛,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及其余脉发展出四条穿越中南半岛、最终汇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跨境河流:伊洛瓦底江/独龙江/迈立开江、怒江/萨尔温江、湄公河/澜沧江、红河/元江。这四条河流及其树状水系星罗棋布地坐落在不同的地理、气候和社会环境中,流经山地、平原和三角洲,形成彼此相异又彼此交汇的价值体系。河流作为血脉象征、生计来源、身份构建、往来途径、文化交汇,贯穿着不同流域的多重“中心”和“边缘”,并帮助我们将每一个场域的独特问题联系起来。 

展览以跨境河流为出发点进行区域想象,试图理解这一不同生活经验、精神世界、生态和发展观等交汇和冲突的现场。展览中汇聚了这个区域历史及现状的纪录研究、艺术创作及社区实践,聚焦本地表达和个体处境。“河流脉搏”持续观察以这个地区为例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及其流动性,希望借此拓展对边境和“边缘-中心”关系的解释维度,也排演不同“边缘”间的相互凝视和联结。





【 群展 】

跟着感觉走

Follow the Feelings

2022.9.3-2022.10.23

策展人:瞿畅

Marge Monko, 《无瑕、无痕II》,2019

大型喷绘,尺寸可变

摄影:Charlott Markus



1989年春晚的一次翻唱之后,由台湾歌手苏芮原唱的流行乐《跟着感觉走》成为90年代至今在中国大陆广为流传的金曲。原唱MV中,苏芮一袭摩登扮相,穿行于都市及公路之间,讲述在“感觉”的引领下,愈发自由轻快的个体。动感的迪斯科节拍下,彼时中国的社会亦快速地变换着节奏,从集体主义的齐步转变为“跟着感觉走”的轻盈步调,朝着梦想、爱与现代化行进。   

  

于是,那个在二十世纪初被“自由”与“恋爱”召唤显身的现代中国个体, 在世纪末的社会转型下再次以充盈的感觉和情绪定义了自身的现代性。然而正如《跟着感觉走》的歌词所示,“感觉”似乎并不是内在的于个人的、“天然”的内涌;而是一种外在的、牵引我们前行的力量。展览“跟着感觉走”所试图勾勒的正是这个在改革开放时代持续召唤我们出走和前行的“感觉”,以及它所衍生的围绕着情感与亲密性、爱与痛的话语。在边走边唱的浪漫情调中,过去30余年中国社会剧烈的城乡及跨国流动、家庭结构重组、情感私有化与商品化逐渐连成一道泛着温柔光晕的开口,透视着当代中国的深层肌理。   

  

透过一批注视当代情感波纹及其历史涟漪的艺术创作和文献,展览摸索着“情感”的生产模式及其与个体的亲密交互,亦沉思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转向”。艺术创作与文献亦将在展览空间中彼此穿插交错,构成多重互文。 

 




【 前景个展 】

孙逊个展(暂定名)

Solo Survey of Sun Xun (working title)

2022.11.19-2023.1.15

联合策展:蔡影茜、谭悦

孙逊,《古老的远方拔开现实的迷雾》,2021

报纸上水墨,模型颜料和丙烯 ,200x249cm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作为中生代艺术家,孙逊已经在世界各地的知名机构和美术馆举办过个展,并曾参与一系列的双年展;但截至目前,国内仍未有非营利美术馆展出孙逊自2000年代初期以来的丰富的作品。充满着对神话创造和宇宙创制的想象,孙逊将精细的传统工艺与不局限于特定媒介的风格性实验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模糊了素描、绘画、动画和装置之间的界限,融合了一系列不同的材料。他常将绘画、木刻、中国传统水墨画和炭笔画结合起来,用于作为创制表现主义的定格动画的基础。这些短片将在沉浸式的场景中呈现,为观众创造一个混杂现实与幻想图像的记忆剧场。 

 

孙逊出生于阜新,一个在中国华北的矿业小镇,并成长于文革刚刚结束之际。那些仍然存留的文革余波持续地对他的作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主要探索有关全球历史、文化、记忆及政治等方面的主题。他尤其感兴趣于普罗大众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记忆与官方机构报道合呈现之间的差异。孙逊的作品探索着过去与现在、在象征与超现实主义方面的个人与政策,并常以动物或昆虫代替人类来作为叙事主角。 

 

孙逊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并在2006年创立了π格动画工作室。他于2010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青年艺术家奖项、台湾当代艺术连线新潮赏奖和意大利Citivella Ranieri基金会艺术奖学金。 





【 群展 】

岛亦有道 

One Way Ashore, a Thousand Channels

2023年3月(具体日期待定) 

策展人:谭悦 

阮俊,《船民》,2020

单频4K彩色影像

影像静帧由艺术家惠允



我们将目光投向岛屿,从来都不是要在海上再创造一片陆地。

 

展览将聚焦在亚洲及太平洋西岸的海洋之上,以地质上的亲缘关系,和岛屿自身的历史文化根源作为基点,重思岛屿和陆地、岛屿和岛屿之间关系网络形成缘由和结构性矛盾所在。地质上的亲缘关系造就了怎样的历史和海洋族群?流动的国境是权力和法律的边界,亦或是海盗新梦?科技发展和殖民遗产两种平行现实,在哪些地方交汇?面对一个日渐庞大且盘根错节的岛屿世界,在人的利益和欲望所牵连出暧昧不清的现实中,在这片开放而漂移的疆域之上,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批判性未来想象。

 

艺术家的作品中涉及到的四种海洋制图术,将作为故事的启示篇章,也暗示了人、自然、科技相互拉锯下产生的普世价值和中间地带,以及重现被于陆地中心主义所遮蔽的多元世界观。展览将分为“火环带”、“航海的吟唱”、“珊瑚、沙洲和漂浮陆地”和“海盗新梦”四章,分别对应地质结构的冲突和地表政治动荡的呼应;原住民歌谣与现代科技物的相遇;填海造陆与漂浮城市对主权国家和法律的边界的重新定义;以及海洋神话导向的和未来社会构想四个部分。





媒介实验室

出版物:《海上衍生》 

数字期刊 On Our Times 第三期

2022年4月 

编辑:蔡影茜、吴建儒、郭芸、谭悦

https://timesmuseum.org/journal


海洋意象可以被设想为不同世界和主体的交织,朝贡体系、帝国权力、全球化、地方民间组织和各种信仰体系均参与到多样的社会进程中。与此同时,船舶、运河、填海、人工岛、自由港等基础设施以及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中的自然力量共同构成一个相互缠绕的系统,而民族国家边疆利益和水域主权也在其中不断对抗和冲突。本期《On Our Times》将通过海洋世界的视角,对我们现在应如何解读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亚洲港口城市现代性的历史提出疑问,在那里,人、货物和技术想象力在接触区相遇,改变了景观、生活和文化,跨越海洋和时间的限制。围绕海洋空间形成的社会想象也将激发批判性审视和艺术质询,从而祛除或重写那些建立在物质、资源和资本的投机或衍生上的发展结构。 

 



【 媒介实验室 】

开物者项目呈现 

时间:2022年3月、6月、9月 


由媒介实验室和器道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共同发起的“开物者”是一个支持艺术创新的跨学科计划,为每位“开物者”匹配合适的跨学科合作者,以及理论和技术支持,提供灵活的工作室使用空间和基本技术设备。“开物者”致力于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架,激活传统的技术或为新的技术找到参赞化育的功能,开发让万物各得其所的价值交换模式,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为数字化未来生活提供替代性想象和方案。2021年下半年,入选艺术家已开始进驻实验室展开调研和创作,从2022年三月起,我们将陆续呈现李丹、奚雷、李爽&Mohamed Almusibli、武子杨的项目。 

 



媒介实验室

三维数字物

时间:2022年上半年 

艺术家:辛未、朱建林、崔洁

https://medialab.timesmuseum.org/3d-digital-objects


三维数字物是一个以三维模型作为媒介的展示和流通方案,通过委任艺术创作,探索三维数字物件的建造来源、流通环境,以及和人类的互动关系。项目试图在迅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提出对“物质”所有权的质询和重新想象,从而推动数字交流中思辨性实践。在第一期的项目中,我们委任了艺术家辛未、朱建林、崔洁将为本项目提供三个不同的方案。媒介实验室将在美术馆空间内展示这三组委任创作,并开展一系列围绕数字物的原创性、流通以及所有权等主题的讨论。 

 



媒介实验室

艺术、技术与哲学系列讲座(II)

时间:2022年下半年


系列讲座为媒介实验室推出的年度主题性学术活动。2021年我们联合器道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策划了“艺术、技术与哲学系列(I):从微观宇宙出发”,邀请人类学家、哲学家、科学史学家和艺术家,开展了一系列围绕以中医为研究对象和艺术创作的讲座、论坛和工作坊。2022年的“艺术、技术与哲学系列讲座(II)”的主题为“控制论的过去与未来”,将于2022年下半年呈现。 







【 个展 】

黄炳:耳屎

Earwax, A project by Wong Ping

2022.3.4-2022.6.26

策展人:侯瀚如

黄炳,《耳屎落石》,2022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黄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古怪的艺术家之一。或许,这是因为他成长于一座非常古怪的城市,而这座名叫“香港”的城市正深陷于一个更加古怪、被称为“后殖民/新殖民”的转折时代;除此之外,还需要应急面对一个益发古怪、名称奇异的“新时代”, 它叫做“新冠/后新冠”。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古怪的地方,或许这就是所谓创新生态吧!


黄炳以多少私密的方式,通过隐藏的孔道从香港给我们捎来问候——他的耳朵如今与我们的耳朵交相连结。值此全球疫情的新时代,是否有个孔洞通往世界另一头,給我们带来一些新鲜空气? 


我们不可自拔地爱上了黄炳······ 现在该是重新阅读马奎斯的《爱在瘟疫蔓延时》的时候了!





【 群展 】

三个争议的场域——漫长的九十年代及其寓言

Three Contested Sites - The Worldly Fables of the Long 1990s

2022.9.15-2022.12.18

策展人:蔡影茜、于渺

副策展人及研究协调:谭悦

* 将于2022年初公开征集研究员,敬请留意

时代艺术中心(柏林)



项目尝试聚焦1990年代发生的三个展览,将其中交织的故事、作品、城市和思想,重新放置于它们跨国巡回的图谱和场域当中,聆听和审视冷战结束后漫长的九十年代中,欧洲和亚洲的多频共振。这三个展览分别是:1993年首展于柏林世界文化宫的“中国前卫艺术”及其系列巡展——这系列展览集中展示了来自中国大陆的当代艺术;1998年于伯恩女性美术馆举办的“半边天”——该展览是德国机构针对1996年在伯恩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展览中一个女性艺术家也没有的情况而发起的;1997年至2000年在欧洲、美国和亚洲的不同城市(维也纳、波尔多、纽约、弗雷登斯堡自治市、伦敦和曼谷)展出的“运动中的城市”——这一标志性的国际项目记录了加速全球化的亚洲城市及其文化激流。这些展览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关键事件,也是跨国交流和建设性争议产生的场域。社会过程、艺术项目、文化代理人、机构立场和城市空间的合力,共同塑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典范、亚洲艺术市场的崛起、东西二元意识形态的固化,以及性别、民族和城市身份等回荡于千禧年后的当代寓言。


通过推进中的访谈、档案的重组和新旧作品的呈现,“三个争议的场域——漫长的九十年代及其当世寓言”试图解绑催生这些事件的文化网络,并呈现其中多样化肌理和推动者。这些有关中国或亚洲当代艺术的展览,受到来自本土及外部的全球化驱动,将国别化、区域化的框架和图像,与去民族化、国际化的意图,共同引入到策展实践和艺术语言当中。从今天的视角看来,这些巡回展览是在相互关切和关联中创造的多元世界,它们的争议性不可避免,与之相关的事件、人和物构成的星图,也透视出已成历史的九十年代充满相对性和偶然性的一面。


这个项目以文献及文献重演为核心的首站呈现,将于2022年9月在时代艺术中心(柏林)展出。曾深度参与到这些事件的机构和个体,将作为推动研究的细胞;而不同代际的研究者和思想者,也将受邀以全新的目光,共同审视九十年代的深远影响和文化共鸣。





【 出版 】

出版项目:《大尾象工作组》(暂定名)

Publication: Big Tail Elephants Working Group (working title)

1994年“沒有空间”展览宣传图,张海儿摄



本书旨在通过绝大多数未发表过的档案史料(艺术家手稿、作品草图、与策展人通信、小组讨论)以及九十年代展览的历史性照片,追溯以广州为基地的“大尾象工作组”从1991年至2003年这段独特的历史。“大尾象工作组”于1990年底由陈劭雄(1962-2016)、梁钜辉(1959-2006)和林一林(1964-)创立,徐坦(1957-)于一年后加入,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年间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和中国的实验艺术先驱。“大尾象工作组”不论其成立和发展,包括其运作,皆创造性地体现了近代中国活力十足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珠三角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甚至政治转型的独特模式—以一种高度原创性和激动人心的方式介入全球经济、文化和地缘政治秩序重新组构的过程。“大尾象工作组”最后一次以集体方式展出是在2003年广州三年展。随着2006年梁钜辉过世,2016年陈劭雄离开人世,以及林一林移居纽约,其实践与活动根植于珠三角语境的“大尾象工作组”已不复存在,但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本书由罗马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侯瀚如和独立艺术写作者余小蕙主编,首次全面阐述大尾象工作组在中国和国际当代艺术语境具影响力的实践。本书同时邀请对大尾象有独特洞见的作者撰文,包括侯瀚如、陈侗(博尔赫斯书店和录像局创办人)、胡昉(维他命艺术空间联合创办人)、蔡影茜(广东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和翁子健(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资深研究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