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m生滚粥#16 | 谁的世纪?在冷战余温下聊聊离散、岛屿和船

生滚粥 广东时代美术馆 2022-01-13


 

2021年就这样翻篇了,然而我们还是没有迎来新冠的完结和冷战幽灵的彻底退散。在展览“离岸之歌”开幕之后,我们有了更多机会跟远方的朋友,交流和分享这两年就地离散的一些焦虑和遗憾。本期“生滚粥”,我们邀请到了“离岸之歌”的研究对话者之一周陶沫,为我们梳理“离散”这一概念在学术界的发展与演变,并结合展览中的两个项目:《挽歌》(2019)与《革命离岸,资本主义上岸》(2021),在回想1965年印尼排华事件、明华轮的离岸与靠岸这两段具体的历史之余,谈谈当代艺术与历史研究的差异与碰撞。最后,陶沫这位迁移与求学过多地的学者,通过叙述自身的流动与我们分享了她对于边境、岛屿、冷战与飞地的研究兴趣。

▲ 点击播放 ▲

主播:Nikita、俏俏

剪辑、编辑:黄颖瑜、何采睿

片头音乐:致谢 Paper Rain

片尾音乐:“Gimme Shelter” by Patti Smith 


03:00 - 何为离散?陶沫从不同学者的研究与观点出发,浅谈离散为何是一个重要但富有争议性的学术概念;再从展览“离岸之歌”与她在全球疫情下的亲身体会展开,叙述离散作为一种习惯性生活之外的状态。

10:55 - 概述1965年印尼930运动,以及事件后针对印共与当地华人进行清洗的历史。

18:02 - 以展览中莱拉·史蒂文斯(Leyla Stevens)的作品《挽歌》(Kidung / Lament, 2019)为例,谈谈艺术家的表达和历史研究的差异。艺术作为1965年历史重新被讨论的一个突破口,是比历史更容易实现跨越种族共情的一个途径。

22:08 - 明华轮作为“海上的社会主义空间,陆上的资本主义实验场”,体现了在国际政治上第三世界团结背后的复杂性。

28:51 - 从中俄边境的虎林到临界香港的深圳,再到新加坡的裕廊岛,陶沫通过分享自身的流动来解释她对岛屿或临界地区的研究兴趣;又以海南岛为例,谈岛屿展现出的与大陆不同的使命与可能性。

35:00 - 从不同地区对于冷战的差异化认识聊聊意识形态的流动性与在冷战二元对立的架构下全球南方被忽视的种种叙事。


本期播客已经在苹果Podcast、喜马拉雅和小宇宙上线啦,可以搜索“广东时代美术馆”或者“生滚粥”收听并关注我们!如果你使用RSS订阅器,欢迎复制本地址订阅我们:http://www.ximalaya.com/album/3658317






海南兴隆华侨农场自印尼巴厘岛归国华侨的住宅(《革命时代的移民流动:中国、印尼和冷战》书中插图)
《人民画报·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特刊》
袁庚与妻子汪宗谦在印尼雅加达
袁庚与孩子袁中印在印尼雅加达
Engseng Ho, 《塔里木的坟墓:世系与跨印度洋的流动 (加州大学出版社, 2006)
徐元音,《梦金山,梦家乡》(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0)
爱德华·萨义德,《关于流亡的省思》(哈佛大学出版社,2002)
John Roosa,《被埋藏的历史:1965-1966年印度尼西亚大屠杀》(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2020)
Vannessa Hearman, 《无痕之墓》(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2018)
益田 肇,《冷战熔炉:朝鲜战争与战后世界》(哈佛大学出版社,2015)

*上图1-5由周陶沫提供,其余图片均来源网络

本期“星图 ”



1. 王赓武教授以“海外华人”(Chinese overseas)的概念替代惯用的“华侨”一词,以探寻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多元面貌。“侨”带有以故乡为重的含义,但他认为随着迁徙停留的时间增加,移民的状态倾向于“身体已经定居当地,精神上却游移于定居地与故乡之间”,并认为东南亚华人并不是“一个对中国有着清楚认同的单一群体”,东南亚华人群体中包含着来自不同籍贯、在不同时间移出中国、从事着不同经济活动的各个群体,存在着多样的“华人性”(Chineseness)。

参考来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931448


2. 大卫·哈维 (David Harvey)是出生于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家,现任纽约城市大学人类学与地理学研究生院教授。大卫·哈维的后现代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其理论关注“空间及其生产”,在长久以来围绕时间维度展开的线性讨论外,将空间包含为对后现代性的讨论中的一个积极因素。


3. 1963年11月10日-22日,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在印度雅加达举行,共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48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该运动会是印尼总统苏加诺为冲破当时国际体育组织对于新兴解放国家的压迫和垄断而倡导发起的。


4. 袁庚曾于1949年任中国驻雅加达领事,1953年任中国驻印尼总领事馆领事。此外,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情报人员,曾破获“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案”,帮助原定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去参加万隆会议的周恩来总理避开了暗杀阴谋。此后,袁庚转身成为改革开放先行者。1980年3月,他出任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开始在蛇口先后推出“以工程招标的方式管理工程”、“全国人才招聘”、“职工住宅商品化”等对传统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模式,对助力市场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贡献。


5. 1960年代,中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进一步加深,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尤其在1968年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中国立刻将苏联斥之为:已经走上了“社会帝国主义”的道路。在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即“中苏珍宝岛事件”,这一冲突以中国边防部队用炮火击退苏联边防军告终。这一事件标志着中苏关系从同盟走向实际解体,中国开始摒弃“一边倒”外交方针,开始转向同第三世界建立广泛联系。

参考来源:https://news.ifeng.com/history/2/200711/1121_336_305551_2.shtml


6. 1951年10月,756名首批归国的马来西亚华侨被安置到兴隆农场,自此拉开了建设海南万宁兴隆华侨农场的序幕。归侨们开始在农场种植当时国家急需且能短期收获的香茅、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并从海外引进种植了咖啡、胡椒、香兰草、可可等作物,并于1977年春建成了全国华侨农场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兴隆华侨农场先后安置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13000多人,是中国最大华侨农场之一。参考来源:http://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21-06-28/588063.html


7. Covell MeyskensThere Never Was a Cold War China一文中指出,“冷战”这一词语几乎从未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出现过在中国的报纸、电影或者广播之中。直至1971年华盛顿解除禁运后,中国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公民的物质需求不再被推迟,此后邓小平也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媒体才开始毫无畏惧地谈论“冷战”。详见:https://www.wilsoncenter.org/blog-post/there-never-was-cold-war-china


8. 尼赫鲁于1947-1964年间任印度总理,他于1949年底率先承认新中国,并于1954年和周恩来总理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还曾是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倡导者之一。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逝世。


9. 关于Adam Tooze: Whose century详见:https://www.lrb.co.uk/the-paper/v42/n15/adam-tooze/whose-century



参考文献:


Shelly Chan. 2015. “The Case for Diaspora: A Temporal Approach to the Chinese Experienc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74(1): 107-128.


Hajimu Masuda. 2015. Cold War Crucible: The Korean Conflict and the Postwar Worl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annessa Hearman. 2018. Unmarked Graves: Death and Survival in the Anti-Communist Violence in East Java, Indonesia. Singapore: NUS Press.


Engseng Ho, “The Society of the Absent.” in The Graves of Tarim: Genealogy and Mobility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Madeline Y. Hsu. 2000. Dreaming of Gold, Dreaming of Home: Transnationalism and Mig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1882—1943.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eonik Kwon.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Cold War.”in After the Massacre: Commemoration and Consolation in Ha My and My La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Walter LaFeber, “An End to Which Cold War?” in Michael J. Hogan, e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ts Meaning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3–14.


John Roosa. 2020. Burried Histories: The Anticommunist Massacres of 1965-1966 in Indonesia.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Edward Said, “Reflections on Exile,” in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2002).

中译:https://site.douban.com/106369/widget/articles/2040329/article/37011904/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