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兆星:“规模情结”根深蒂固!服务实体经济才是金融的天职与本源

2017-09-15 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

导读

在“2017金融街论坛”上,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指出,必须牢固地树立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与本源。当前有些银行业金融机构规模情节、速度情节、名次攀比情结根深蒂固,有些过于追求短期的回报,忽视长期的稳健发展,专业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加强,制约着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银行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


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主要力量,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总的基调,要遵循经济、金融的客观规律,建立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改革的良性循环,来促进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


第一,正确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改革三位一体的关系。


要正确地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改革三位一体的关系:必须牢固地树立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与本源;正确地认识到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和使命,要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着力防范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着力构筑金融的安全防线;把深化改革视为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内生动力和根本保障。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改革三者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最根本的路径是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加有效地进行金融资源的配置,再加上有效的金融监管,才能够实现金融的安全和持久的稳定。


第二,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能力。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也按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金融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也应相应加以改变。银行业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定位来注重增量的优化,存量的重组和动能的转换,有针对性的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多样化的要求。包括:继续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大力支持去产能;严格把握住住房居住性属性,因地制宜的施策来去库存;积极稳妥地开展市场化的债转股,来深入推进去杠杆;加强服务收费的监管,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扎实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不断加强金融服务的短板。


第三,切实管控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巩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


截止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243万亿元,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3.2%,贷款损失拨备的覆盖率为172%,在一定程度上我国银行业已经有了较为厚实的底子,综合实力也有了明显增强。但是全球经济政治的复杂性,国内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风险关联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加,一些银行风险意识比较薄弱,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够十分有效,所以,将要面临的风险隐患和挑战仍然不少。银行业监管机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维护金融安全:


其一,有效防范处置重点领域的风险,包括有效加强银行内部的风险管控,使银行业真正回归主业,回归本源。要坚持落实穿透原则,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其二,要稳妥有序地治理银行业金融乱象。经过上半年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到今年6月末,银行业的委托贷款、理财产品、同业资产和负债余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银行业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明显增多,表内业务表外化,贷款业务投资化,同业业务套利化,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得到了初步的遏制。经营活动也开始更加规范,监管机构将合理把握力度和节奏,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管理风险的基本功能。


其三,进一步强化协调配合,有效弥补监管短板。根据银行业和风险变化新的特征,银监会已着手来完善一系列监管制度,将会稳步有序推进实施;将进一步强化非现场和现场的监管,提高风险信息的披露标准和金融产品的披露水平,在强化监管履职责任的同时,也将主动做好监管协调,强化与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来共同维护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健发展。


第四,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增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活力。


当前有些银行业金融机构规模情节、速度情节、名次攀比情结根深蒂固,有些过于追求短期的回报,忽视长期的稳健发展,专业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加强,制约着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银行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包括:转变发展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要健全法人治理,改善激励约束机制。


延伸阅读

1、银监会:同业理财表外“三大乱象”整治效果显现

2、聚焦|银监会等五部委:适当提高扶贫小额信贷不良贷款容忍度

3、银监会发布二季度监管数据: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31.8万亿元  农商行不良率2.81%

4、聚焦|回归监管本源“一对一”盯防高风险机构!银监会召开2017年年中工作座谈会

5、严禁利益输送!银监会重拳整顿银行业吸收公款存款违规行为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综合整理

主编/刘小萃  新媒体总监/李 博  本期编辑/臧洪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