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金商学院丨风险偏好是风险管理核心!全面构建“自上而下”风险偏好管理体系
导读
随着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发布实施,风险偏好与限额管理将是下一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主要内容。在当前大部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农商行处于空白阶段背景下,“自上而下“构建科学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并持续有效地开展,对农商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2017年调研课题组
陆向阳 冯涛 李一平 许尔波 任昱 冯晓平
2016年中国银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随着《指引》发布实施,风险偏好与限额管理将是下一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大部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农商行处于空白阶段背景下,针对性建立相关制度办法,规范和提升风险偏好与限额管理,对农商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稳步前行 收获三大成效
综观江苏省62家农商行风险偏好与限额管理现状,当前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部分农商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偏好管理机制。如印发风险偏好相关制度、充分利用系统支撑风险偏好监测和考核。
部分农商行搭建了相对完备的风险偏好指标体系。包含收益、资本充足、监管评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等模块。
部分农商行探索了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目前,苏南等八家农商行面向巴塞尔协议合规的“非零售内评体系”已全部实现投产,张家港、昆山、江南、太仓等四家农商行在风险偏好陈述书中,将“非零售内部评级相关指标”纳入陈述范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风险偏好的精细化管理。
禀赋差异 滋生五大难题
管理基础的差异性。
资产规模差异。截至2016年末,全省农商行资产余额500亿以上机构11家,资产余额200-500亿之间的机构24家,资产余额200亿以下的机构27家。资产余额最高的为2626亿,最低的为54亿。
风险管理专业差异。省内张家港、江南、无锡、江阴、吴江、常熟、昆山、太仓等八家农商行已按《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建立了量化的信用评级管理体系,但省内其他法人机构信用评级体系仍以定性专家判断为主。
公司治理规范差异。省内已有五家农商行在A股成功上市,由于受多个监管部门和公众监督,上市农商行在管理手段和流程上相对更为规范,其它农商行在风险偏好制度、风险治理体系与管理 45 33607 45 15232 0 0 2523 0 0:00:13 0:00:06 0:00:07 3125术上基础相对薄弱。
认知程度的差异性。
一方面,对风险偏好理念和地位认知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商行董事会、高管层虽都强调实施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但由于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从而未能将风险偏好上升到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
另一方面,风险偏好制定路径存在不足。省内农商行当前基本上仍采取“自下而上”方式,即年初先由风险管理部门拟定风险偏好陈述书,业务部门参与制定相关限额指标,提交董事会及相关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表决,未能在董事会层面上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制定风险偏好。
3
治理体系的差异性。
《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风险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但省内农商行在实际工作中,风险治理体系还存在职责不明确、履职不到位等问题。具体到风险偏好方面,董事会、高管层及相关委员会履职仅限于审议、审批偏好,听取偏好执行情况报告,就具体如何执行风险偏好,如何将风险偏好进行传导,以及如何协调相关部门保持风险偏好与发展战略、经营计划、资本规划、薪酬机制的协调一致等方面,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离真正发挥作用还有较大差距。
4
管理指标的差异性
从问卷分析到现场访谈,省内绝大部分有初级风险限额指标管理的农商行,主要依据监管要求的相关监管指标,未能结合自身发展环境、管理模式、员工素质等实际情况确定偏好指标和风险限额,并且散落在相关制度、工作意见中,未能形成系统的管理办法。虽然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但没有与经济资本相挂钩,风险管理流程侧重于事中、事后管理,未充分利用风险限额进行事前风险防范或控制,风险评估和制度设计针对性差、专业性不强。
5
管理模式的差异性
一方面,缺乏统一、规范、有效的方法论,导致风险偏好管理推进过程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
另一方面,风险偏好体系中相关机制建设,如风险偏好陈述、风险偏好指标设立与修正、风险偏好指标各阀值的设定、风险指标的分解测算、风险偏好的考核、监测与纠偏等内容没有相对标准的管理模式。风险限额指标体系缺乏层次,指标的分解测算过程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全省农商行系统在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方面缺乏标准的管理模式,“补课”和“求同”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对标找差 强化四项举措
1
重视完善治理体系和转变管理理念。
明确各层级风险偏好管理职责。
董事会:对本机构的风险偏好承担最终责任,根据银行的发展战略,结合宏观和微观的环境特点,研究确定本机构的风险偏好,在风险偏好构建与实施过程中,董事会应当在一个较高层面上起到主导作用。
高级管理层:应配合董事会建立完善风险偏好框架,根据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组织开展风险限额管理,向董事会报告风险偏好落地执行情况。
风险管理部门:应负责协助高管层建立完善风险偏好框架,牵头组织开展风险限额管理,监控全行风险状况并及时向董事会、高管层报告。
业务条线部门:应在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界限内组织开展各类业务经营活动。
持续加强理念文化的导入。董事会和高管层应率先学习领会风险偏好管理的理念,真正将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的意识、方法应用于日常管理当中。加强全员培训力度,让所有员工通过正确理解和执行风险偏好,将风险偏好变成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形成职业价值观,将先进的风险文化理念植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形成强大凝聚力。
2
重视夯实风险偏好管理资源配置。
在数据系统建设方面,应针对内、外部数据现状开展分析,前瞻性进行数据规划,统筹启动内外部数据平台、数据集市等数据管理项目,通过加快整合数据资源、严格数据质量管理、建立专业化的数据库,开发结构合理、方便高效、功能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为快速提高风险计量能力创造条件。
在人员建设方面,重视风险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根据自身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等确定合适的风控模式,加强风险管理部门人员配置,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防控专业团队。通过内、外部开展各类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及交流,持续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与能力。
3
重视构建风险偏好传导机制。
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要以风险偏好为指引,在银行经营的各业务领域,在总量、组合和交易层面,建立包括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内的矩阵式的政策制度体系,清晰地表达政策导向和要求,对具体决策与行动形成明确统一的约束,确保风险偏好从上到下在银行内部各条线、各层级得到正确体现和顺畅传导。
科学选取风险偏好指标并合理确定指标水平。风险偏好指标选取及水平确定应体现全面性和科学性。全面性是指综合考虑银行利益相关方的期望,科学性是指以风险计量模型的风险参数量化为基础,选取对银行战略至关重要的风险偏好指标并设置取值标准。对于定性指标,应综合利益相关方的期望,给出指导性的陈述,对于定量指标,应根据其自身历史发展轨迹,对比同业水平和市场定位,最终分析测算给出明确的指标值或区间。
提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应用能力。风险管理工具是传导风险偏好的重要手段。经济资本由于具有易分解和能够平衡风险与收益的特性,成为了表述和传导风险偏好的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它既可以用于战略决策层面,也可以作为信贷政策调整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包括风险限额、授权、信用评级、监控预警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工具,实现业务发展与经济资本的合理配置。
4
重视加强风险偏好管理考核。
风险偏好能否有效的自上而下得到贯彻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核机制建设情况。为将风险偏好真正运用于日常经营管理,在谋划之初要做好前瞻性计划,重视风险偏好考核机制建设,真正将风险偏好与业务计划、资本规划和发展战略有机衔接,以便能落实到业务条线。建议省内农商行应将风险偏好指标执行情况纳入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考核内容,高管层在全行建立偏好和限额指标的考核管理机制,确保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在全行范围内得到有效落实。
猜你喜欢
来源/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调研课题组
主编/刘小萃 新媒体总监/李 博
编辑/胡宏开 制作/臧洪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