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文汇学人 2022-01-17

周末来读一篇介绍天台山的文章吧

出不了门的冬天,做个扶手椅里的旅行家

天台山的国清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






重岩叠嶂  寒山居处

——天台和合源头寒石山


徐永恩

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刊《文汇报》2021.08.17 “江南”版



转过街头镇石柱村,老远就看见一座如昂首俯伏的巨龙状的山峰,这就是十里铁甲龙。


石色像龙身上的鳞甲


十里铁甲龙,原名绶带山、寒石山(寒山、寒岩),位于天台城西三十余公里,以其峭、雄、奇、险,洞穴众多,与众不同,而受游客青睐。寒石山,又是中华和合文化代表人物和圣寒山子的生活场所,更是他的精神家园。


“寒山”为天台“寒石山”或“寒岩山”之简称。寒石山之名,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孙诜的《临海记》:“(天台)寒石山,石室前有立石,参差五色,远望如绶带,旧传为绶带山。”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竺昙猷传》:“(赤城山)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余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阴庙。”这是关于天台“寒石山”地名的最早记载。


寒石山,又名寒岩。宋陈耆卿认为:“寒石山,……寒山子尝居之,今呼为寒岩。”


实际上,寒岩与明岩,两岩相背而立,同处于一座寒石山中,只是所处的地理位置略有差池而已。可见,寒岩的概念外延有大小之分,大的乃因寒山子隐居,可称整个寒石山为寒岩;小的则仅指寒岩洞天所在的山崖。


寒石山,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诚如明释传灯所说“四山环峙如郛郭,上矗云汉。其下嵌空,置佛室不用瓦覆。”


寒岩洞,是天台县境内最大的一个天然洞穴,洞高15米,宽48米,纵深78米,冬暖夏凉。因宋大书法家米芾曾在洞壁题写“潜真”两字,又名潜真洞,为唐代隐逸诗人寒山子的栖居处。寒岩,就因为寒山子隐居这里达70余年而名闻遐迩。


寒岩洞天


寒岩洞处于岩半,洞口被许多磐石遮掩,游人不到洞口,难以窥见真容。洞口有巨石,名为宴坐石,平坦光洁,乃寒山子宴坐赋诗吟咏,抚清风赏明月之处。当丰干、拾得来看寒山时,宴坐石就是他们三人咏歌斗诗的地方。


宋太史章有诗《题宴坐石》云:白云曾罩定中身,石上云归不见人。应有山神常守获,松风时为埽埃尘。


寒岩洞轩敞高大宏阔,气势恢宏。洞内相对平坦,最里面部分,约占洞内十分之一大小,相对于大部分面积来说,高起一米多,好像一个天然的讲坛或者舞台。最神奇的还是这个舞台上有一眼终年长涌不涸的泉水。泉水清冽甘甜,炎夏之时至此饮用,沁人心脾,顿觉神清气爽。这眼天然泉水,为寒山子长期隐居于此提供了生命之源。寒山子“久住寒山凡几秋,独吟歌曲绝无忧。蓬扉不掩常幽寂,泉涌甘浆长自流”之句,则夸此泉水为“泉涌甘浆”。


他孤身一人居住在这个被称为“寒岩洞天”岩穴里,与寒石山的草木为伍,与猛兽为伴,山水草木成了他的挚爱。“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便是他内心被环境净化的写照。


寒山子踏遍寒岩的山山水水,“石室地炉砂鼎沸,松黄柏茗乳香瓯。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


如果说“山果度余生”是寒山子生活艰辛真实写照,而“心地调和”,“逍遥快乐”,“独吟歌曲绝无忧”,则是他隐居在寒石山内心精神世界最真情的表达。


洞左岩壁奇险,有瀑下洒,名寒岩瀑。瀑布从高约百米的悬崖上喷洒而下,飞珠溅玉,蔚为壮观。当夕阳西照之时,潭水反射,映诸岩屏,瀑布上方就会彩虹纷现,色彩绚丽多姿,“寒岩夕照”之名即由此而得,为天台十景之一。


寒岩洞右,宴坐石西面山崖,有石如植笋,萝蔓萦缀。再往西半山上,两崖对峙,中架一石桥,长可数尺。桥下冬夏无水,故称旱石梁,又称“鹊桥”。鹊桥高20多米,长约8米,四周险峻不可陟。徐霞客在《游天台山日记》中描写道:“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清天台人齐周华有诗颂之:“生成仙桥七尺长,不劳乌鹊费毫芒。玉天曾怪无银汉,教我呼为旱石梁。”


“寒山古洞寒山游,今日寒山认得否?应以旧身来旧地,孤臣归去白云留。”这是徐霞客朋友陈函辉写的《寒山寺》诗。陈函辉对寒山子情有独钟,自号小寒山,把自己当作唐寒山子的化身。


鹊桥左右各有一个小山洞,右洞距鹊桥约50米,洞不深,石色金黄,酷似十五的月亮,名为月亮洞。左洞与鹊桥极近,深数尺,洞顶横亘着一根石梁,长约2米,碗口粗细,人称小鹊桥。大小鹊桥,与月亮洞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滋味。


更有龙须洞,号“台山胜绝处”。洞口呈葫芦状,高大超过城门,两旁悬崖壁立,直立如削,势若合掌,洞如巨瓮倒立。


明岩也是寒山子主要活动场所。明岩与寒岩相背而处,倚山临溪,峡谷深邃。《嘉定赤城志》载:“旧名暗岩,周显德中更今名。岩前峭壁屹立,亦号幽石。其下,窍穴逶邃,日光穿漏,中有僧全宰栖真洞。转北数步,怪石森然,上有两峰倒侧,号合掌岩。至重岩,盘石品列,即三隐啸咏之地。常有光如月,号石月,寒山子诗所谓‘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是也。”


寒山拾得(和合二仙)

寒山与拾得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相传拾得是被遗弃的孤儿,国清寺的丰干和尚将其带回抚养,所以起名“拾得”。二人行迹怪诞,言语非常,朝夕相处,亲密无间。



大自然造化神功,人间有寒山拾得亲如兄弟,明岩竟有连体寒山拾得石笋。在明岩入口处右手面山崖上,狮子洞口旁有一株石笋,高十多米,孤峰独立。石笋形状极像一位戴着僧帽的和尚背着一个头顶上盘着发髻的道士,其头、肩、手、身、腰等部位非常相像。


明代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说“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可见在徐霞客来游览明岩时,明岩寺僧人曾明确告诉徐霞客,这个石笋是寒山、拾得。天台民间称这个石笋为“和尚背道孺”或“和尚背道妪”,俗传声音差异而已。


沿谷往里,北有初来洞、朝阳洞,至山谷尽处,有一异峰独起的石柱岩,高三四十米,四面凌空,直冲天际,俗称“螳螂钓蟾岩”。


石柱西山崖石壁上有隐身岩,俗称“五马隐”。相传唐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邱胤来国清访寒山拾得。二人见闾邱胤到来,连说“丰干饶舌”,转身就走,出山门径直往寒石山而去。刺史见状,带领官兵策马追赶。一直追到明岩,忽见陡壁裂开,寒拾跻身而入,五马穷追不舍,被夹在此岩壁中,从此留下“五马隐”。如今,崖壁上尚有五马残迹清晰可辨。清齐周华有诗写道:“闾邱太守剩遗踪,休道仙家事凿通。僧入石龛岩合掌,壁留五影马嘶风。”


往里有寒山纪念塔,据说这里是“寒山子蝉蜕处。山灭后数日,有梵僧持锡杖于此寻觅,或问其故,对曰:吾拾文殊舍利也。故后人于此而建塔焉。”



神奇的山,滋养着神异的人——寒山子。因为他一生传奇,无名无姓,隐居这里70年的生活又神奇,林间石上题写了数百首诗歌长留人间更加神奇。山峰、人物、生活、诗作无一不神奇。这些神奇交织在一起,催生出许多表现寒山拾得关心百姓疾苦,悬壶济世,解贫济困善举的美丽传说,如《鹊桥》《寒岩夕照》《神仙水》《放牧坡》《题诗壁》《隐身洞》《和气汤》《拾得与黄精》《寒岩黄茶》《寒山老佛》《寒山子教书》《寒山牛》《寒山斗老怪》《寒山子赈灾》《成人之美》《神龟守洞》《和合馒头》等等。


寒山子(拾得、丰干)诗歌,和这些神奇的传说,以及寒山子神秘的身世、凄苦的生活构成了天台和合圣山的基本内涵,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寒石山成为天台和合的圣山,成为和合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寒山、拾得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代表人物。



编辑:spr

猜你喜欢

李艳丽 | 浮世绘中的中国元素

央视跨年晚会pick的台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王璞 | 漫谈《女神》中的另一种“两性结合”

莫里哀诞辰400年 · 看个小动画

寻访沪上学人故居 | 张元济、郭沫若、顾颉刚、钱锺书……故居今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