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勇 | 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二)
👇上篇:
上海城市形态演进的十个阶段(二)
【第七阶段——主城蔓延、主副相融】
自 1949 上海解放,至 1990 年浦东开发,上海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呈现为“主城蔓延、主副相融”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浦西仍然是城市发展的主阵地。最终使前述主、副城基本 连成一片,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特征。
解放初期,上海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基于现实考虑,放弃了1949 年前《上 海都市计划总图》的基本思路,认为“以现代化交通工具将新、老市区串连起来的庞大城市”的计划“不能采用”,并相应确立了比较经济的“以已有市中心区为将来市区的中心,以扩大已有市区的面积来发展新市区”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主城区发展进入城乡 结合部地区的圈层“周边蔓延”阶段。
其间先后发生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其中以江苏十县划归上海市为最关键,上海市域范 围空前扩展。解放后新成立的上海市政府也组织开展了多版城市规划,其中又以1959版、1986版规划为要。1959版规划提出用15年左右时间,将市区与近郊区扩展到400平方公里空间,但受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影响,该规划未得到全面实施。1986版规划提出,中心城区用地规模从其时的189平方公里,到 2000年扩展到 300平方公里左右,但四年后的浦东开发,实际上改变了1986 版规划结构。
在这个阶段,随着近郊工业区和工人新村在城市外围的不断建设,上海主城区开始逐渐蔓延、扩大。直至八十年代末,主城区向五角场地区(原大上海计划中心区域)抵近。苏州 河以北的“北四区”(杨浦、虹口、老闸北、普陀)中南部区域,在这个阶段陆续建成。而苏州河以南的黄浦南部地区、徐汇滨江北线/徐家汇外缘地区和漕河泾镇一带、长宁东部地区也基本上成为建成区。1990 年浦东开发前后,主城区与江湾-五角场地区、宝山-吴淞地 区已经基本连成一片。
这个阶段的城市建设,在以周边蔓延为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主城区沿黄浦江向下游伸展的总体趋势,城市总体发展方向以“西南—东北”为主,与黄浦江走向基本贴合, 呈现倾斜的“8”字形建成区轮廓,沪宁铁路和苏州河下游段一线成为南北两个片区的“腰”。
值得一提的是,该版规划已有两条类似发展轴带的表述,即“虹桥机场—涉外区—上海 展览馆—市政中心—南京路商业中心—外滩—陆家嘴为东西方向的主要街道、广场、建筑群 (辅以天目中路和肇嘉浜路一线)”和“十六铺—中山东一路外滩—吴淞路—四平路为南北方向的街道、广场、建筑群(辅以西藏路一线)”。
【第八阶段——跨江发展、浦东开发】
1990年浦东开发后,至2000 版规划和“一城九镇”的提出。此间以跨过黄浦江进行浦 东地区的开发建设为标志性特征,大规模土地批租和危棚简屋改造引起的房地产业发展,也 成为这个阶段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演进的重要促进因素。
跨江发展、拥江发展是很多内河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上海也不例外,且 比国内城市更早进入这样的发展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海较早进入这一阶段主要得益于国家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决策。1990年4月,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 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随后,设立了陆家嘴金融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开发区等四大功能板块,并确立了“多心组团式”空间布局,形成“一轴、三带、五个综合分区(外高桥—高桥分区、庆宁寺—金桥分区、陆家嘴—花木分区、周 家渡—六里分区、北蔡—张江分区)”的空间结构,沿着黄浦江和杨高路一路展开。
如果说黄浦江对岸的这片土地,过去一直未予充分利用是历史的“留白”的话。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是一次“补白”。因为浦东开发,上海的城市形态变得更加完整和丰盈了,超越于此前沿黄浦江一侧的“西南—东北”走向,城市再次回到具有完整性的“浑然一体” 的“块状结构”,由此前的“8”字形“北五区(虹口、闸北、杨浦、普陀、宝山)”、“南五区(黄浦、静安、卢湾、徐汇、长宁)”,调整成为以“一江一河”为界的“三体”(目 前,三个部分的经济体量基本相当)。纵观上海历史空间进程,就中心城区的主体与重心而言,大致经历从苏州河南向苏州河北再向黄浦江东这样一个顺时针“环向突进”的过程,根 据众多历史地图,按时间线进行纵向对比后,基本上能够形成这样的总体认知。
随后,围绕着黄浦江两岸的“缝补”和“融合”,一座座大桥和隧道得以建设,加上内 环、中环、外环的建成,使上海中心城区作为一个整体更加紧密。如果说浦东是新区、浦西 是旧城的话,沿着浦江两岸所呈现出来的“新旧对话”,使这座城市的形态更为生动,可谓 “相看两不厌”。日后所开展的浦江开发、“退二还三”、滨江贯通、“一江一河”等战略, 由过去单侧发展所形成的“边”,变成地地道道的两岸发展中“轴”,为成为“世界级会客 厅”营造了空间条件,上海的城市空间品质从此得到大大提升,天际轮廓线也更为优美。
1990 年浦东新区规划编制过程图
黄浦江、苏州河流域示意图
【第九阶段——跳出主城、形成体系】
从2000年后众多功能区、重大项目跨出外环进行布局,和“一城九镇”、“五大新城”等城镇体系概念的提出,至 2018 年底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此间,跨过外环线进行 大规模环外开发建设是其标志性特征。
2000年浦东国际机场在东海岸建成使用;2002 年启动远离主城区的临港地区开发,并于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以及随后的扩容;2005 年与浙江跨区域合作建设洋山保税港区;2009 年虹桥商务区在外环外设立,并于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进博会国家会展中心,以及 2019年的扩容;2016 年迪士尼乐园在外 环外开园,以及中心城区之外的莘庄、吴淞、川沙、浦江、周康(周浦-康桥)、九亭、江桥等地区城镇建设早已与主城相融,各大产业基地/产业社区和大型居住社区也已在全市域范 围内布局。由此,上海城市空间格局已经充分打开,呈现大开放的局面,主城之外(环外)的组团式、体系化发展结构日渐清晰,通过旧区改造、“退二还三”等,极大推动了人口疏 解和产业外溢。
解放后至 2000 年期间,上海市域范围内已经规划建设众多“卫星城”。但在早期,由于交通不便、功能单一等原因,“卫星城”发展比较缓慢。2000 版总体规划将主城区基本锁定在外环线以内,但随着时代发展,外环线内发展空间渐渐局促,而外环线外陆续出现众多 建设发展热点,城市开始跳出主城,在更加宏大的市域范围内组织城镇体系建设和功能区发展。“十五”期间,确定重点发展“一城九镇”(松江新城和安亭、浦江、朱家角等九个中 心镇),因地制宜塑造特色风貌。“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1966”四级城镇体系(1 个中心城、9个新城、60 个左右新市镇、600 个左右中心村)。2017年编制的 2035 总体规划,确认中心城区跳出外环线(中心城范围)发展,增加虹桥、川沙、宝山、闵行等四个主城片区,并选取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五个新城建设综合性节点城市,上海市域总体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3200平方公里。“十四五”规划据2035规划,更将五大新城建设列为全市重大战略任务。可见,上海对于跳出主城寻找发展空间的愿望比历史时期更加迫切。
【第十阶段——卓越城市、区域融合】
以2017年底上海市总体规划(2035 总规)获得国务院批复和次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 国家战略为起点,跨过行政边界(上海市域边界线)推进区域融合是这个阶段的标志性特征。
2017年12月15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获得国务院批复。根据规划,上海将逐步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和“主城区— 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主城区包括中心城、主城片区,中心城为外环线以内区 域(664平方公里),主城片区为虹桥、川沙、宝山、闵行等四个板块(466平方公里)。新城包括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和南汇(“五大新城”),将重点建设成为在长三角城市 群中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另外还规划建设若干个新市镇,以及在外围乡村 区域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从此,“卓越城市”成为上海发展的目标愿景和关键词。随后的 2018 年年底,中央决定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2021 年初,市委市政府确立“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最新城市发展方略。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布文件,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以及陆续实施的一江一河战略、千园工程战略、城市更新行动、产城融合战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美丽街区/美丽家 园建设等,都是上海建设“卓越城市”的重要契机,也是落实“卓越城市”目标愿景的重要行动。
自 2016 年至今,国家层面先后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区 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建 设方案》、《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制定了大量的实质性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规划。未来,上海与周边区域将形成“一核两带”发展格局,“一核”是打造“面向长三角的中央商务区”的上海虹桥商务区,“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面向江苏苏州 市域的北向拓展带和面向浙江嘉兴市域的南向拓展带。加上向西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链接江浙沪皖九市(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如此密集的区域性的规划、政策、举措,意味着上海与更广大区域走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2020 年,江浙沪规划界成立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以实际行动推进具体规划研究和实施工作。总之,上海走向区域一体化的大融合格局已经十分确定。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