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德明 | 书肆的灾难

文汇学人 2024-01-27



书肆的灾难
姜德明

刊《文汇报》1996.9.7

“圆明园”副刊



琉璃厂旧书肆在北京沦陷期间,遭到日本占领者的公开劫掠,这段文化侵略的历史不应失记。

想不到在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解放军进城以前,厂肆古籍又遭到另一场厄运,甚至是空前的大灾难。祸首当然是行将崩溃的国民党政府。

抗战胜利后北归的朱光潜先生说,他去逛琉璃厂和隆福寺的旧书坊,每家都如深山古刹,整天不见一个人进来。他以廉值购得一部海源阁藏的《十三经古注》,一部秀野草堂原刊的《范石湖集》,因之感叹道:“于今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贱,书贱,读书人也贱!”(见《周论》创刊号,一九四八年一月出版)教授们穷得不再买书,却靠卖书来贴补生活,连叶公超也忍痛卖掉了《图书集成》。

琉璃厂稀见的历史场面出现了,线装古籍版本的价钱,还不如腰斤当废纸卖值钱。大批线装书成车地运往造纸厂,化为纸浆变成了“还魂纸”。有的则被小贩买去作包装纸用,包花生米的竟是宣纸木刻的零页。按当时的币值,朱光潜先生作一对比:“《古逸丛书》的零种每册合到两万元,许多明刻本及乾嘉刻本也只要一两万元一册。……我买最平常的稿纸也要八万元一百页,一册旧书至多就合到纸价的四分之一。”当时旧书卖废纸,一斤可卖二至三万元。一部《图书集成》定价一千余万元,若从架上取下来卖废纸,马上可得两千余万元。

燕京大学历史教授邓之诚先生,亦琉璃厂的常客。他亲见整套的《弘明集》、《朱子全书》、《皇朝经世文编》、《佩文韵府》、《唐宋八家书文》、《海国图志》等当废纸论斤卖,其中还有大半《光绪会典事例》、五州同文《二十四史》等,内心能不受到打击!即以《皇朝经世文编》而论,那是一百二十卷的同治刻本啊!他在《哀焚书》(载《现代知识》第二卷第七期)中举例:“近顷某人有书一屋,商之书肆,最高价不过七百万;无已,作废纸卖,竟得二千万。”他估计了一下,书肆下架卖废纸,“若以十万斤计,则二十万册之书,已入炉成浆矣。”面对古书的毁灭,读书人实在难以沉默。

北大教授吴晓铃当时统计,一九四七年琉璃厂和隆福寺倒闭的旧书店就有三四十家,有的书贾到单位当了茶房,隆福寺一家旧书店一次就把存书当废纸卖去七千斤。一位书铺掌柜向他诉苦,一部翻殿版的《全唐诗》,十二函一百二十册,定价四十万元,合不上战前的两个银元。但,如果称斤卖废纸,约四十斤,立刻可得四十四万元。

贩书人也不甘心自毁古籍了,来薰阁店主陈济川,趁胡适到南京参与中华教育会文化基金董事会和美国在华教育基金董事会之前,登门拜访,请胡适把书籍变成造纸原料的严重性向政府呼吁,并求设法解决。胡适让陈用书业公会的名义写成意见书,由他带到了南京。据当时报刊记载,到一九四八年春节,北平市内旧书仍源源流入各造纸厂,北平造纸厂门前从大卡车上卸下旧书甚多。几天后,教育部才拨款十亿来收购旧书。但,十亿元仅合战前的五万元,有人打比方,敌伪时期收购藏书家卢木斋的旧书,一笔就是六十万元,而且物价一日千里,胡适的这番努力又怎能挽救厂肆的厄运。

如今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想来多有,为什么不给后人留下这段历史?






编辑:spr




猜你喜欢

吴真 | 北平旧书店文奎堂的日本生意经

钱婉约 | 晚清民国时期日人来华访书

汪耀华 | 上海曾经的专业书店

关于战时生活书店的会议记录

陈子善 | 重印现代文学的第一手史料

刘轶 | 穿墙的人与撞篱笆的羊

王邦维|记周一良先生所赠西文藏书

孟刚 | 二十三种藏书中所见谭其骧先生的学术与交往

赵晨鸣 | 华东师大图书馆藏钱锺书先生藏书述略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姜德明 | 书肆的灾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