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抢跑超前学习的孩子,为什么会后劲不足?

2017-08-12 快微课

对于习惯了“赢在起跑线”的家长而言,让孩子“早学多学”似乎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


杭州一位民办小学老师暑假家访时做了一个调查:在一年级新生中,有孩子的识字量高达两三千!能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而在各大培训机构,补习班的暑期教室里,大部分孩子的上课内容几乎都是下学期

要学的各科知识。


一位初中生家长坦言:没办法,班上大部分孩子暑假都在提前学下学期的课,你不学就要被抢跑的人超车!


而在学而思的培训机构里,所谓的奥数思维训练更是将数学学习的超前量提升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以至于清华大学毕业的爸爸都直呼受不了:理科爸爸看完小学奥数题惊呆了:这等于让三岁小孩举杠铃,不是锻炼而是摧残!


对于这样的超前学习现象,有教育人士说:


当初只是少数人的抢跑,结果引发了所有人的集体狂奔!


亲爱的家长,你是不是也是其中的一员?


对于当下普遍的超前学习现象,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认为:


不恰当的预习方式,以及反复练习、过早学习,都有可能让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中国孩子所谓的“起跑领先”,不过是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抢跑”,比别的孩子早学罢了。这种领先可能无法让孩子持续发展。


不少学校在假期就组织孩子学下学期的课程,许多家长也会请家教提前补课……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蛊惑下,我们的普通孩子都被当成了天才儿童,被驱赶着超负荷连轴转。


结果怎样呢?起跑领先,终点落后。孩子童年获得的“荣耀”,随着童年的逝去一去不复返,“早学多学”也许不是一条适合每个孩子的捷径。


  俞正强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


1

我不鼓励小孩子预习和反复练习,和“伤仲永”的道理相似


我想来谈谈关于“赢在起跑线”这一理念下隐伏的教育危机。


我有个学生,他的父亲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每天都陪着孩子预习数学。父亲的想法很理想:先学一遍,有问题、有困难上课就会用心听。这样,重点、难点就比别人多听一遍,听课更有效率,而且还美其名曰——“带着问题去上课”。


结果,这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迫不及待地说出他知道的结果,以显示他比别人优秀,而且还经常自以为早就学会了,便带着不屑的神情做别的事情。


实际上,这位父亲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他把成人的学习方式变成了儿童的学习方式。带着问题去上课,成人可以,儿童不可以。儿童需要的是新奇,是对结果的未知。他们一旦知道结果,就会对过程失去兴趣。同时,这种倾向越在年幼时,表现得越明显。


在小学里,我作为数学老师,是不鼓励学生预习的。当然,更不喜欢学生课内课外反复练习。这和“伤仲永”故事的道理相似。


在教育领域,有太多不懂的人在那做事,这样会把教育做坏的。我觉得,以科学的名义干坏事是很恐怖的。



2

教育要留给孩子一份浪漫


布鲁纳《教育过程》中有一句话,我可以把任何知识以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学生。从循序渐进的角度看这句话,你可以说他是错的,也可以说他是对的。因为只要你的“序”做得好,他就会接受,如果“序”做不好,他始终都不会接受。因为在“序”还没到的时候,你怎么教都是没用的。所以,我们不鼓励在某个年龄段教给学生他不该接受的东西。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很成问题,为什么呢?


比方说,在小朋友处于童蒙的时候,你有必要给他讲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吗?其实你就要告诉他月亮上有嫦娥。为什么?因为他是童蒙啊,他需要想象。如果这个时候告诉他月亮上没有嫦娥,那都是骗人的,只有石头什么的。这样一来,小朋友就没有想象了,生活中就没有了童话。这是多么残忍的教育!教育一定要循序,他这个时候还是“鬼”的时候,他还没到“物”啊。在这个时候,你告诉他那里是“物”,而这个时候他又不接受“物”,你偏让他接受,这个人就会变坏掉,因为他已经不相信一种美的东西了。这种教育是很失败的。


再比如,我们说从娃娃抓起,什么都从娃娃抓起,嗬,真痛苦啊。把那些美的东西全部撕掉了以后,小朋友就早熟了,变成了小大人,从此他变得很物质。人有时候是很需要一份浪漫的啊!这样呢,进步会快一点的。很物质的人,是很难进步的。


我学校里有位年轻老师,我让他适当地加点班,他说:“你给我多少补贴?”我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校长给我任何任务我都拼命去干,我觉得那是校长看得起我,而你呢,不要我看得起你,只跟我谈钱。”这就是所谓的进步么?这个进步是怎么来的,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呀。


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什么问题呢,就是不循序。我们在小朋友小的时候,讲的东西要吻合他的审美。等孩子长大以后,恍然大悟,奶奶骗我,妈妈骗我,那时就开始思考了,就什么都懂了。对不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上只要把这八个字做好,就什么都做好了。





3

教育过剩则会导致学习危机


当前,在学校领域,教育过剩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过剩是相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比如在某个年龄段,单位时间内学生的接受量为2,而外界在相同时间内给予的量是5。一两天不要紧,一年半载下来,一定会形成教育过剩。


另一种过剩是相对于某一知识内容而言。比如某些知识,学生适宜的接受次数为2,而外界却在不同时间内将接受次数确定为5。一两个知识点不要紧,但如果许多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这种情况,也一定会形成教育过剩。


商品过剩会导致经济危机,教育过剩则会导致学习危机。学生对过剩的直接反应是退缩、回避、讨厌、排斥等。即使成绩好的学生也同样存在出现学习危机的可能性。




4

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


那么,谁又该为教育过剩负责?以“赢在起跑线上”为指导思想的家长和教师难辞其咎。如果一位学生同时碰到这样的家长和老师,发生教育过剩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在学生身上,严重的教育过剩通常有如下具体表现:学习或做作业时“小动作”特别多,一会儿笔写不出字,一会儿上厕所,不一而足;做作业特别慢,甚至不愿意写字,有时并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做;踢书包、拖书包,表现萎靡;以搪塞或骗的方式拒绝学习……不同的学生,根据其不同性格会有不同表现。面对这些表现,家长往往不知所措,最后无奈放弃,还以为自己已经尽心了、问心无愧了。


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有认识的朋友问我,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习班。可一番建议过后,基本上又没有人会听我的意见。因为大家都只有一个孩子,说要慢慢来,可都怕输,都输不起,结果可能就真的输了。


现在有一些培训机构,抓住了家长“赢在起跑线”的心理,也有一些学校在暗暗迎合这种心态,大搞提前教育、强化训练。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往往隐含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透支。


5

让孩子保持适度饥饿,主动寻找“美食”


面对这样的 39 39195 39 15287 0 0 3093 0 0:00:12 0:00:04 0:00:08 3094环境,最优的对策是让孩子保持“适度饥饿”,让他们有寻找食物的冲动。家长千万不要急,孩子天生是个学习体,要相信他们。


对于学生,我有两条建议:


一是学校课堂上要学的内容,尽量等到上课再学。首先,课堂上的学习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是课外学习机构欠缺的。其次,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新鲜感,使他第一次学习就是成功的。二是学校课堂上无法学习的技能,比如钢琴、小提琴等,比较适宜在校外培训中系统学习。


教育没有确定模式,赢也一定是赢在终点线上,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


无独有偶,近期,一位旅美教育专家,华人父亲黄全愈,也写了一篇自己儿子矿矿超前学习的教训:


在中国,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培养孩子的捷径。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也是沿用这种传统指导儿子的学习。

 

五岁前,儿子在国内的幼儿园学了不少小学的东西,到美国后,我又让他每天自学数学。一年级时,他的数学水平已远远超过同班的美国孩子。我借来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本,儿子一样应付自如。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学校申请让儿子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课。

 

不久,儿子的数学老师来信婉拒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们自己的能力上,从而去珍视数学。”

 

当时我很不服气:能学六年级课本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上三年级的课?但是,13年后再来读这封信,才知道数学老师的话一语中的——那些曾经 “大跃进”式学数学、在美国孩子面前大出风头的中国孩子,最终却对数学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望“数”生畏的感觉。

 

许多在美留学的中国孩子,都会在数学课上超前,甚至频繁跳级,儿子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小学、初中跳级两次,还超前学习了大学的微积分,在美国高考SATⅡ的数学考试中几乎得满分。但上大学后,他却与数学绝缘,尽一切可能避免选修曾经给他带来无数荣耀的数学。有一次,他甚至感叹道:“其实,并不是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学得多、学得早……”

 

想起那位数学老师说过的话,再联系到儿子的感言,我感到震撼之余,也为孩子们担忧。中国孩子所谓的“起跑领先”,不过是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抢跑”,比别的孩子早学罢了。这种领先,无法让孩子持续发展。

 

现在,国内不少学校在假期就组织孩子学下学期的课程,许多家长也会请家教提前补课……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蛊惑下,我们的普通孩子都被当成了天才儿童,被驱赶着超负荷连轴转。


结果怎样呢?起跑领先,终点落后。孩子童年获得的“荣耀”,随着童年的逝去一去不复返,我认为,“早学多学”不是一条适合每个孩子的捷径。


反思儿子及其他中国留学生后的学习经历后,这位旅美教育专家感叹:中国的孩子起跑领先,却在终点落后,学得越多,能提出的问题却越少。他提醒家长,要培养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学东西又多又快的聪明孩子,并不一定就是“智慧孩子”。


那么,不抢跑不超前,我们的孩子改如何学习呢?他提出以下增强孩子后劲儿的具体建议:

第一:批判性思维


当中国的家长还在比拼知识学得多与少、快与慢的时候,美国人反而给孩子培养批判性思维。具体怎么做?他们从阅读、倾听这两处着手。

 

国内传统的标准的阅读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被动积累式学习过程,而美国的批判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先对阅读材料进行质疑、批评,然后再对其有选择地吸收。


这是一种主动、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课本的精华。整个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也是孩子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过程。

 

同时,批判性阅读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表达一些言之成理、有分量的的独特观点。如果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获取途径,是发展批判性聆听的技巧。它的关键在于,既不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能把理性分析作为思维的“过滤网”,虚心吸取说话者的精华,然后“悟”出自己的思想。

 

经过“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倾听”两层训练,孩子就会有好主意,所以还要具备把主意“倒出来”的能力。




第二:自我表现力


中国历来都有重行轻言的传统,甚至以不善表达为荣,以能言善辩为耻。这种轻言的观念,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孩子走上社会后,首先遇到的考验就是怎么推销自己。如果孩子有了好主意,但他表达不出来,或者不能有效表达,别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的好主意只能烂在肚子里,或者被能言善辩的人盗为己用。

 

而如果家庭从小能给孩子自我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那就能使他们超越应试教育的局限,今后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因此,美国老师特别注重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他们会给孩子创造多种多样的演示汇报、讨论、采访、辩论、演讲的机会,美国孩子喜欢做课题研究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在演示时,能好好地在同学、老师甚至家长面前露一手。

 

就像儿子,他每次得到课题研究后,想的最多的是怎么去演示,而不是怎么做好研究。一开始,我常常批评他本末倒置:怎么研究还没开始呢,就先去想是用戏剧、演讲、还是绘画的形式呢?

 

后来我想通了:孩子就是孩子,表现是首要的,表现的内容是次要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的内容才会逐渐重要起来。做研究也是这样,对许多孩子来说,要他们小小年纪就对研究感兴趣是不现实的,也是苛刻的。

 

实际上,孩子在不断演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自然会逐渐对研究内容感兴趣,甚至在演示过程中,会有意外的收获。




第三:主动提问


只有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才是创造性的学习。

 

但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以为,孩子大了,不会提问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学会解决问题了。所以中国孩子学得越多,就越不会提问。

 

可是,美国学生恰恰相反,他们学得越多,问题就越多。

 

这是因为,中国老师经常采取“大人为孩子发现问题,然后交给孩子去解决”的方式,而且这些问题都是来自已知世界的,在这种方式下培养的孩子,也只具备了解已知世界的能力。

 

但是,老师给的问题再高深、再玄妙都比不上学生自由地“启疑”。只有那些连老师措手不及、疲于应付的问题,才有可能超出已知世界,触及到未知的领域。

 

如果孩子每天只能解答老师给出的现成的问题,慢慢就会失去启疑的天性,丧失探索、求知的本能。如果孩子不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学习,就和机械模仿、重复劳动没有区别。一旦养成了这种学习习惯,孩子就会长期陷入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境地。


中美教育的差异,根本上是“没问题”和“有问题”的区别。中国教育把有问题的“考生”考得没问题;美国教育则把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把产生新问题看做“会学”的开始。

 

以产生问题为目的,就定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基调。所以,美国人总能走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别人还在学习的时候,他们又在前面发现新的问题了。


 

第四:自我管理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


在培养孩子的能力问题上,不做过多的个人说教,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和体会,然后分析并整理出能说服自己的想法。接着就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步骤,并在实施计划中慢慢学会自我管理。

 

但是,中国父母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为可以改变孩子的想法、可以改造孩子的意志、可以代替孩子进行思考。

做老师也总是认为:道理就那么简单明白,把简单的道理讲完了,就是说服孩子了。

我们很容易忘记:小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思维,将来也要独立闯天下、过日子。

要让孩子真正接受一个想法,只能由孩子自己说服自己。

 

就像读高中以后,儿子就跟我争辩得越来越多。有一次他说:“爸爸,您无法说服我,只有我才能说服我自己!”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独立意识的保护。不要对孩子的异想天开、以下犯上横加指责,容许孩子“篡”一下“权”,天塌不下来,孩子却经历了新的历练。



要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就得明白,学东西又多又快并不一定就是智慧孩子。


那什么是智慧的孩子?

能够提出问题、极具好奇心;有狂热的可笑的主意;既会玩、又会学;能深入细致地探讨;表达有力的观点;能概括抽象的东西;更愿与成人交往;能演绎推理;喜欢寻找课题;长于创造新的设计;学以致用;善于发明;勇于猜想;热衷于钻复杂的牛角尖;善于观察、善于反思……

 

这才是智慧的孩子。


虽然在中国,如此培养智慧的孩子多少会影响孩子的应试和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绝对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会竞争力。毕竟,光有应试能力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当孩子有了智慧及“撒网捕鱼”的能力,还愁没有“鱼”吃吗?

(关于孩子抢跑超前学习这件事,你怎么看?留言区见!)




图文编辑:小石头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章内容来源于“校长传媒”(ID:xzcm888)、作文导师团家长学堂。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转载请注明来源。


精彩推荐:

如果家长做不到这三点,就别勉强自己给孩子启蒙英语了!

凌乱的房间,难养出优秀的孩子,5个步骤调教出有条理的娃!

三年级是英文阅读的转折点: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这3个地方,孩子暑假必去,不花钱,却比环游世界更有意义

吴京《战狼2》票房超30亿!但它告诉孩子的,只有这两个字!

清华附中校长叫停女儿奥数班,只有5%的学生适合奥数,你的孩子在陪跑吗

下学期小学语文书文言文猛增8成,孩子吃不消?


国内顶级名师支持的教育自媒体


↑ ↑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孩子教育少走弯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